《要藥分劑》~ 卷六 (3)
卷六 (3)
1. 白頭翁
味辛苦。性溫。無毒。稟地中微陽之氣以生。可升可降。陰中陽也。得酒良。
【主治】主溫瘧狂易寒熱。癥瘕積聚。癭氣。逐惡血。止腹痛。療金瘡。(本經)止毒痢。(弘景)赤痢腹痛。齒痛。百節骨痛。項下癭瘤。(甄權)
【歸經】入胃大腸二經。為泄熱涼血之品。(二經血分藥,苦能堅腎寒能涼骨)
【前論】吳綬曰。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。寇氏曰。此藥有風則靜。無風反搖。與赤箭獨活同。近根處有白茸。
【禁忌】經疏曰。滯下胃虛不思食。及完穀不化。泄瀉由虛寒。寒熱而不由濕毒者。均忌。
白話文:
白頭翁
味道苦、辛,性溫,無毒。它生長於地中帶有微弱陽氣的地方,具有升降二方面的作用,是陰中之陽。用酒送服效果更好。
主要治療溫瘧(一種瘧疾)、狂躁易寒易熱、腹部腫塊、甲狀腺腫大、驅除惡血、止腹痛、治療刀傷;還能止瀉痢,治療赤痢腹痛、牙痛、全身骨痛、頸部腫瘤。
歸屬於胃經和大腸經,具有泄熱涼血的功效。(屬於治療經絡及血液系統疾病的藥物,苦味能滋補腎臟,寒性能清熱涼血)
吳綬說:熱毒引起的腹瀉,排出紫黑色或鮮紅色血液的患者適用。寇氏說:此藥若有風則藥效平穩,無風則藥效不穩定,與赤箭、獨活藥性相似。白頭翁根部附近有白色茸毛。
禁忌:若是因消化不良、胃虛、食慾不振、或食物消化不良、腹瀉是由於虛寒、而非濕熱毒邪引起的,都應忌用。
2. 三七
味甘微苦,性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吐血衄血,血痢血崩,目赤,癰腫,金瘡杖瘡,跌撲傷,俱嚼塗,或末摻,其血即止;及經水不止,產後惡血不下,血暈血痛。(綱目)
【歸經】入肝胃二經,為散瘀定痛之品。(金瘡杖瘡聖藥,二經血分藥)
【前論】時珍曰:受杖前服一二錢,血不衝心;杖後服,並末敷之,去瘀消腫易愈;跌打損傷,血淋漓出者,隨即嚼罨即止,青腫者即消散;產後服亦良。其功用與血竭略同,生廣西山洞中者真,略似白芨、地黃,有節,頗似人參。試法:以末摻豬血中,血化為水,真也。
白話文:
三七味甘微苦,性溫,無毒。
主要治療吐血、鼻出血、血痢、崩漏、眼睛紅腫、癰腫、刀傷、杖傷、跌打損傷等。可以嚼碎敷在傷口上,或磨成粉末撒在傷口上,都能止血。也能治療經期出血不止、產後惡露不下、血暈、血痛等症狀。
三七歸肝經、胃經,具有散瘀止痛的功效。
李時珍說:被打之前服用一至二錢的三七,可以防止血液衝擊心臟;被打之後服用,並將其磨成粉末敷在傷口上,可以去除瘀血、消腫,加速傷口癒合。跌打損傷出血不止時,立即嚼碎敷上即可止血;傷口青腫時,也能消散腫痛。產後服用三七也有很好的療效。三七的功效與血竭略同。生長在廣西山洞中的三七才是正品,外形略似白芨、地黃,有節,有點像人參。辨別真偽的方法是:將三七磨成粉末撒入豬血中,如果豬血能變成水,那就是真的三七。
3. 黃連
味苦,性寒,無毒,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,可升可降,陰中陽也。
【主治】主熱目痛,眥傷淚出,腸澼腹痛下痢,女人陰中腫痛。(本經)五臟冷熱,久下膿血,止消渴,益膽,口瘡。(別錄)止心腹熱痛,驚悸煩躁,潤心肺,天行熱疾,止盜汗,豬肚蒸丸,治小兒疳氣,安蛔殺蟲。(大明)鬱熱在中,煩躁噁心,兀兀欲吐,心中痞滿。(元素)心病逆而盛,心積伏梁。(好古)去心竅惡血,解服藥過劑煩悶,及巴豆、輕粉、烏頭毒。
【歸經】入心經,兼入肝膽脾胃大腸五經,為清火除濕之品。
【前論】海藏曰:黃連苦燥,苦入心,火就燥,瀉心者,實瀉脾也,實則瀉其子。丹溪曰:黃連去中焦濕熱而瀉心火,若脾胃氣虛不能轉運者,則以黃芩、茯苓代之;以豬膽汁拌炒,佐以龍膽草大瀉肝膽之火;下痢胃熱噤口者,人參黃連湯時呷,如吐,再強飲,但得一呷下咽,便好。河間曰:治痢惟宜辛苦寒藥,辛能開散鬱結,苦能燥濕,寒能勝熱,使氣宣平而已;諸苦寒藥多泄,惟黃連、黃柏性冷而燥,能降火去濕而止瀉痢,故治痢以之為君。宗奭曰:今人但見腸虛泄痢,微似有血,便用之,不顧寒熱多少,惟欲盡劑,遂至危困;若初病氣實熱,多血痢,服之即止,不必盡劑;虛而冷者,慎勿輕用。飛霞曰:生用為君,佐以官桂少許,煎百沸,入蜜空心服,能使心腎交於頃刻;入五苓、滑石,大治夢遺。
【炮製】時珍曰:黃連入心經,為治火之主藥;治本臟火則生用;治肝膽實火,豬膽汁浸炒;治肝膽虛火,醋浸炒;治上焦火,酒炒;治中焦火,薑汁炒;治下焦火,鹽水或朴硝炒,治氣分濕熱火;吳萸湯浸炒,治血分塊中伏火;乾漆水炒,治食積火;黃土炒。諸法不獨為之引導,蓋辛熱制其苦寒,鹹寒制其燥性,在用者詳酌之。
【禁忌】經疏曰:血少氣虛,致驚悸煩躁;小兒痘瘡陽虛作泄;行漿後泄瀉;老人脾胃虛寒瀉;陰虛人腎泄;真陰不足內熱,均忌。
白話文:
黃連
味苦、性寒,無毒。它吸收天地間清寒之氣而生長,既能上升又能下降,屬陰中之陽。
【主治】主要治療眼睛發熱疼痛、眼角受傷流淚、腸胃絞痛腹瀉、女性陰部腫痛。(《本經》)治療五臟寒熱、久瀉膿血、止渴、益膽、口瘡。(《別錄》)治療心腹熱痛、驚悸煩躁、滋潤心肺、流行性熱病、止盜汗。製成豬肚蒸丸,治療小兒疳積、安蛔蟲殺蟲。(《大明》)治療體內鬱熱,煩躁噁心、想吐、心中痞滿。(《元素》)治療心病逆盛、心積伏梁。(《好古》)治療心竅惡血,解服藥過量引起的煩悶,以及巴豆、輕粉、烏頭等藥物中毒。
【歸經】入心經,兼入肝、膽、脾、胃、大腸經。是清熱除濕的藥物。
【前論】《海藏》說,黃連苦燥,苦味入心,火性就燥,瀉心火實際上也瀉了脾。實則瀉其子。《丹溪》說,黃連能去除中焦濕熱並瀉心火,但若脾胃氣虛不能運轉,則應以黃芩、茯苓代替。用豬膽汁拌炒,再佐以龍膽草,大瀉肝膽之火。治療下痢、胃熱、口噤者,服用人參黃連湯,少量多次飲用,即使嘔吐,也要再強行飲用,只要能咽下一點,就好。 《河間》說,治療痢疾宜用辛、苦、寒藥物,辛能開散鬱結,苦能燥濕,寒能勝熱,使氣機宣暢平和。諸多苦寒藥多會瀉下,唯獨黃連、黃柏性冷而燥,能降火去濕而止瀉痢,故治療痢疾以其為君藥。《宗奭》說,現在很多人只看到腸虛瀉痢,略帶血色,就使用黃連,不考慮寒熱的程度,只想盡快服用完藥,最終導致病情危重。若初病氣實熱,血痢較多,服用黃連就能止痢,不必服用完所有劑量。虛寒者,應慎用。 《飛霞》說,生用黃連為君藥,佐以少量官桂,煎煮至沸騰百次,加蜜空腹服用,能使心腎迅速交合。加入五苓散、滑石,治療夢遺。
【炮製】《時珍》說,黃連入心經,是治療火證的主藥。治療心臟火證,生用;治療肝膽實火,用豬膽汁浸炒;治療肝膽虛火,用醋浸炒;治療上焦火證,用酒炒;治療中焦火證,用薑汁炒;治療下焦火證,用鹽水或朴硝炒;治療氣分濕熱火證,用吳萸湯浸炒;治療血分瘀塊伏火,用乾漆水炒;治療食積火證,用黃土炒。各種炮製方法並非僅僅是引導藥性,而是用辛熱之物制其苦寒,用鹹寒之物制其燥性,用藥者需仔細斟酌。
【禁忌】《經疏》說,血少氣虛、驚悸煩躁、小兒痘瘡陽虛泄瀉、痘瘡行漿後泄瀉、老人脾胃虛寒泄瀉、陰虛腎泄、真陰不足內熱者,均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