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要藥分劑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豬苓
味甘苦,性平,無毒。稟戊土之陽氣,得風木之陰氣而生,升而微降,陽中陰也。
【主治】主痎瘧,解毒,蠱疰不祥,利水道。(本經)主腫脹腹滿急痛。(甄權)治渴,除濕,去心中懊憹。(元素)瀉膀胱。(好古)開腠理,治淋腫,腳氣,白濁,帶下,妊娠子淋胎腫,小便閉。(綱目)
【歸經】入腎膀胱二經,為行水之品。(苦泄滯甘助陽淡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)
【前論】元素曰:淡滲大燥,能亡津液。寇氏曰:豬苓利水之功多;久服必損腎氣,昏人目,以腎水不足,則目昏也。時珍曰:開腠理,利小便,與茯苓同功;但入補藥,不如茯苓。
【炮製】綱目曰:凡使,取其行濕,生用更佳。塊如豬屎,故名。
白話文:
豬苓味甘苦,性平,無毒。它具有戊土的陽氣,依靠風木的陰氣生長,氣性上升而略微下降,屬於陽中之陰。
主要功效是治療瘧疾,解毒,以及治療因邪祟引起的疾病,利尿。 還能治療腫脹、腹脹、腹痛,治療口渴、除濕、消除心中煩悶,瀉膀胱之氣,疏通肌膚腠理,治療淋病、水腫、腳氣、白濁、帶下、孕婦因尿路感染引起的子宮腫脹以及尿閉。
歸入腎經和膀胱經,是利水的藥物。(因為它味苦能瀉除滯留之物,味甘能助陽氣,味淡能利通水道,所以能除濕利尿)
古人認為,豬苓性味平和但利水之力過強,久服會損傷腎氣,導致眼睛昏花,這是因為腎精不足導致的。豬苓與茯苓功效相似,都能疏通肌膚腠理、利尿,但作為補益藥物,豬苓不如茯苓。
炮製方面,使用豬苓時,為了利濕,生用效果更好。因為其塊狀形似豬糞,故名豬苓。
2. 茯苓
味甘,性平,無毒。感土木之氣而成,升也,陽也。惡白蘞,畏地榆、牡蒙、雄黃、秦艽、龜甲。忌米醋及酸物。
【主治】主胸脅逆氣,憂恚驚邪恐悸,心下結痛,寒熱煩滿咳逆,口焦舌乾,利小便,久服安魂養神,不飢延年。(本經)止消渴,調臟氣,伐腎邪,膈中痰水,水腫,淋結。(別錄)開胃主嘔逆,善安心神,主肺痿痰壅,小兒驚癇,女人熱淋。(甄權)補五勞七傷,止健忘。
暖腰膝,安胎。(大明)除濕益燥,利腰臍間血。(元素)逐水緩脾,生津平火,止泄,除虛熱。(東垣)治腎積奔豚。(好古)〔赤茯苓〕主破結氣。(甄權)瀉心小腸膀胱濕熱,利竅行水。(大明)〔茯苓皮〕主水腫膚脹,通水道,開腠理。(綱目)
【歸經】入心肺腎脾胃五經,為補利兼優之品。(兼補劑)
【前論】東垣曰:濕淫所勝,小便不利,茯苓淡以利竅,甘以助陽,溫平能益脾逐水,乃除濕之聖藥也。(又)小便多者能止,小便結者能通。好古曰:白者入肺膀胱氣分,赤者入心脾小腸氣分,雖利小便而不走氣,與車前子相似。丹溪曰:仲景利小便多用茯苓,然此暴新病之要藥也。
若陰虛而小便不利者,恐未為宜,以此有行水之功,久服損人也。汪穎曰:能通心氣於腎,使熱從小便出,然必其色白上行入肺,瀉去肺熱,使清其源,而後能下降以通膀胱而利水也。茯苓皮治水腫膚脹,有以皮行皮之義。凡腫而煩渴便秘溺赤,屬陽水,宜五皮散、疏鑿飲。
不煩渴,大便溏,小便數,不赤澀,屬陰水,宜實脾飲、流氣飲。腰以上腫,宜汗;腰以下腫,宜利小便。
【禁忌】經疏曰:病人腎虛,小水自利,或不禁,或虛寒精清滑,均忌。
【炮製】鰲按:入補藥,乳蒸曬焙用;入利水藥,生用。
白話文:
茯苓
茯苓味甘,性平,無毒。它吸收天地間土木之氣而生成,具有升提陽氣的作用,但忌與白蘞同用,也畏懼地榆、牡蒙、雄黃、秦艽、龜甲,更不能與米醋及其他酸性食物一起服用。
主要治療胸脅脹滿逆氣、憂鬱憤怒、驚恐悸動、心下結塊疼痛、寒熱煩躁、咳嗽氣喘、口乾舌燥等症狀,還能利尿,長期服用可安神養魂,讓人不飢餓,延年益壽。它還能治療消渴症,調節臟腑氣機,消除腎臟的邪氣,治療膈肌痰水積聚、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此外,茯苓還能開胃止嘔,安心寧神,治療肺癆咳嗽痰多、小兒驚癇、婦女熱淋等。它能補益五勞七傷,治療健忘,溫暖腰膝,安胎,除濕益燥,通利腰臍間的血液循環,利水滲濕,健脾和胃,生津止渴,止瀉,清除虛熱,治療腎臟積聚和奔豚氣。赤茯苓能破除氣結,瀉去心、小腸、膀胱的濕熱,通利水道。茯苓皮則能治療水腫、皮膚腫脹,通利水道,疏通肌膚腠理。
茯苓歸心、肺、腎、脾、胃五經,是兼具補益和通利功效的良藥。
古人認為,濕邪過盛導致小便不利時,茯苓性味平和,能利尿通竅,其甘味又能助陽,溫而不燥,益脾利水,是治療濕邪的良藥。小便過多者能止,小便不通者能通。白色茯苓入肺、膀胱氣分,紅色茯苓入心、脾、小腸氣分,雖然利尿但不傷氣,與車前子藥性相似。有人認為,張仲景常用茯苓利尿,但它主要用於治療急性病症。若陰虛而小便不利,則不宜使用茯苓,因為它利水作用強,久服會傷身。也有人認為,茯苓能通達心氣於腎,使熱從小便排出,但必須其色白上行入肺,瀉去肺熱,才能下降通利膀胱,利水消腫。茯苓皮治療水腫皮膚脹滿,是“以皮治皮”的道理。凡是腫脹伴隨煩渴、便秘、小便短赤,屬於陽水症,宜用五皮散、疏鑿飲;若不煩渴,大便溏稀,小便頻數而不赤澀,屬於陰水症,宜用實脾飲、流氣飲。腰部以上腫脹,宜用發汗方法治療;腰部以下腫脹,則宜利小便治療。
禁忌:腎虛、小便自利或不禁,或虛寒精滑者均忌用茯苓。
炮製:用於補益藥方時,需經過炮製,如蜜炙、蒸、曬、焙等;用於利水藥方時,則可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