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志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四庫存目

張氏醫通十六卷

傷寒纘論二卷緒論二卷

本經逢原四卷

診宗三昧一卷

民間行本

千金方衍義三十卷

千金傷寒舌鑑一卷

子倬傷寒兼證析義一卷

上書五種,長洲張璐撰。璐字路玉,號石頑。匯次古今方論為張氏醫通。主治宗薛己、張介賓,門類次第依王肯堂。又別擇三十六方為祖,統隸三百九十四方。附景岳八略,改其因略為兼略。並著傷寒纘緒二論,纘論先列原文,次附註釋及正方一百十三,皆本喻昌。緒論首載總論四十八篇,次雜法五篇,證治百篇,雜方百四十九,皆擷採陳言,出以己語,大要以簡易淺近為宗。診宗三昧,則論議風生,無可多否。

譏脈經太素為溷雜毒於經語中、展卷即有金屑入目。譏紫虛、丹溪攖寧、士材等為刻舟求劍,案圖索驥,自詡己作為風中鳥跡,水上月痕,非智慧辨才不能測識。書凡總論七篇,脈解三十二篇,口問十二篇,逆順異脈婦人嬰兒四篇。康熙己巳即墨,郭琇為之序刻。己酉仁廟南巡,其子登以書進呈,奉旨留覽。

己丑秀水朱彝尊作序。千金方衍義,因真人之書無人能讀,恐致失傳。故敷衍其義,以期昭揭,用心良苦。然幽奇窔奧,斷難強解,豈反激逆從四字可概,真非所能而自以為能矣。惟仍隸三十卷,藉見宋本舊目云,一卷雜論,二卷婦人,求子至下乳,三卷虛損至雜治,四卷補益至月水不調,五卷上下少小序例至雜病,六卷上下竅目病至面藥,七捲風毒至諸膏,八卷雜風至風痹,九卷傷寒例至發汗吐下後,十卷傷寒雜治至診溪毒,十一肝藏,十二膽府,十三心藏,十四小腸府,十五上下脾藏,十六胃府,十七肺藏,十八大腸府,十九腎藏,二十膀胱府,二十一三焦方,二十二丁腫瘭疽,二十三九漏至大風,二十四解食毒至㿗病,二十五卒死至火瘡,二十六食治,二十七養性,二十八平脈,二十九三十針灸。其三十一門二百二十三類與九十三卷者同。

是書未經進呈,故四庫存目不載。登字誕先,又字以柔,補醫通中痘疹,又擴充金鏡錄,觀舌心法,為圖一百二十,各有總論,名傷寒舌鑑。次子倬,字飛疇,著傷寒兼證析義,專論傷寒兼雜病,凡一十七篇,設為問答,並補目科。

白話文:

《張氏醫通》共十六卷、《傷寒纘論》兩卷、《緒論》兩卷、《本經逢原》四卷、《診宗三昧》一卷,以及民間流行的版本,和《千金方衍義》三十卷、《千金傷寒舌鑑》一卷、《子倬傷寒兼證析義》一卷,以上五種書籍都是由長洲的張璐所撰寫。張璐,字路玉,號石頑,他匯集了古往今來的醫學理論和處方,編纂成《張氏醫通》。在治療方法上,他主要遵循薛己和張介賓的理論,而對醫學門類的分類則依照王肯堂的方法。他選取了三十六個基本處方,並歸納統領了三百九十四個處方。此外,他還附上了景嶽的「八略」,並對其中的「因略」進行修改,改為「兼略」。

他另外撰寫了《傷寒纘緒》兩篇論文,其中《纘論》首先列出了原文,然後附上注釋和一百十三個標準處方,這些都源於喻昌的理論。而《緒論》開頭部分包含四十八篇總論,接著是五篇綜合療法,再接著是一百篇關於證治的內容,最後是百四十九篇綜合處方。這些內容都摘錄自前人的著作,但張璐以自己的語言重新闡述,整體上以簡明淺顯為原則。在《診宗三昧》中,他深入探討了各種醫學議題,其內容豐富,值得深思。

張璐批評《脈經》和《太素》混淆了經典語句,使讀者在閱讀時如眼中進入金屑般痛苦。他譏諷紫虛、丹溪攖寧、士材等人過於拘泥於既定的理論,無法靈活運用,並將自己的作品比喻為風中鳥跡、水上月痕,認為只有具備高度智慧和辯才的人才能真正理解。這本書共有七篇總論、三十二篇脈解、十二篇口問,以及四篇關於逆順異脈、婦女和嬰兒的內容。康熙己巳年,即墨的郭琇為此書作序並進行刻印。己酉年,當皇帝南巡時,張璐的兒子張登將書獻上,皇帝下令保留並仔細審閱。

己丑年,秀水的朱彝尊也為此書作序。《千金方衍義》是因為考慮到「真人之書」難以被理解,擔心會導致知識流失,因此對其義理進行了詳細解釋,希望能夠更清晰地呈現,其用心之深可見一斑。然而,對於其中深奧難解的部分,即使是「反激逆從」四個字,也難以概括其全貌,這確實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挑戰。儘管如此,他仍然堅持將其歸類為三十卷,以此反映宋朝版本的原有目錄。第一卷是綜合討論,第二卷是婦女疾病,從求子到下乳,第三卷是虛損到綜合治療,第四卷是補益到月經不調,第五卷是上下少小序例到綜合疾病,第六卷是上下竅目病到面部藥物,第七卷是風毒到各類藥膏,第八卷是綜合風病到風濕性關節炎,第九卷是傷寒的案例到發汗、嘔吐和排便後的情況,第十卷是傷寒的綜合治療到診溪毒,第十一卷是肝臟,第十二卷是膽囊,第十三卷是心臟,第十四卷是小腸,第十五卷是上下脾臟,第十六卷是胃部,第十七卷是肺部,第十八卷是大腸,第十九卷是腎臟,第二十卷是膀胱,第二十一卷是三焦方,第二十二卷是腫瘤和癰疽,第二十三卷是九漏到大風,第二十四卷是食物中毒到癭病,第二十五卷是猝死到火傷,第二十六卷是飲食治療,第二十七卷是養生,第二十八卷是脈象,第二十九和第三十卷是針灸。其三十一個門類和二百二十三個分類,與九十三卷的版本相同。

因為此書未曾呈獻給皇帝,所以不在四庫全書的目錄之中。張登,字誕先,又字以柔,他補充了《醫通》中的痘疹部分,並擴充了《金鏡錄》,創作了《觀舌心法》,繪製了一百二十幅圖像,每幅圖像都有相應的總論,該書被命名為《傷寒舌鑑》。張倬,張璐的次子,字飛疇,他撰寫了《傷寒兼證析義》,專門討論傷寒和雜病的兼證,共十七篇,採用問答形式,並補充了眼科的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