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志》~ 卷下 (1)
卷下 (1)
1. 四庫存目
刪補頤生微論四卷
民間行本
醫宗必讀十卷
士材三書六卷
上書四種,明華亭李中梓撰。中梓字士材。其頤生微論已刊於萬曆戊午。崇禎壬午又自為刪補成二十四篇,皆論醫家大要,又雜入道家修煉諸法。復輯醫宗必讀十卷,首一卷為雜論,二卷為脈色,三、四卷為本草,五卷為傷寒,餘五卷為雜病三十二門。
崇禎丁丑自序有云:醫書漢七家,唐六十四家,採一百九十七家,而漢志醫經七家,經方十有一家唐志明堂經脈三十四家,醫術二百五十七家,宋志醫書五百八部,與其所引,幾風馬牛不相及,殆信筆欺人,並未檢閱史志耳。三書首論脈法,為診家正眼二卷;次論藥性,為本草通玄二卷;次論病四十五門,為病機沙篆二卷;國朝順治庚寅刻後,旋即散失。康熙丁未,其門人長洲尤乘補刻,附入壽世青編二卷。
首列勿藥須知,服藥須知,次為食鑑本草,食物治病,皆規模金元明諸子。雖援引經義,殊鮮發明,脈法本草尤淺率無味。青編則悉踵其師陋習,專務養生,殊為遇誕。
白話文:
【刪補頤生微論四卷】
這是由明代華亭人李中梓所撰寫的民間流通版本。李中梓,字士材。他的《頤生微論》於萬曆年間的戊午年已經出版,崇禎年間的壬午年他又進行了刪改和補充,最終形成了二十四篇。這些篇章主要討論醫學的關鍵理論,同時也穿插了道家的修煉方法。此外,他又編輯了一套十卷的《醫宗必讀》,其中第一卷是綜合討論,第二卷是脈象與面色的討論,第三、四卷是關於本草的知識,第五卷則是對傷寒病症的探討,剩下的五卷則是涵蓋了三十二種雜病的分類討論。
【士材三書六卷】
在崇禎年間的丁丑年,李中梓在自序中提到,他參考了漢代七家、唐代六十四家以及共一百九十七家的醫學著作。然而,他批評漢代醫經七家、經方十一家、唐代明堂經脈三十四家、醫術二百五十七家,宋代醫書五百八部等醫學典籍,認為其中所引用的內容往往風馬牛不相及,懷疑作者只是隨意抄寫,並未真正研讀過歷史資料。《士材三書》首先討論脈象法則,名為《診家正眼》二卷;接著討論藥物性質,命名為《本草通玄》二卷;再來是論述四十五種疾病的門類,命名為《病機沙篆》二卷。此書在清朝順治年間的庚寅年刻印後不久,很快就散佚了。直到康熙年間的丁未年,由他的學生尤乘補刻,並附加了《壽世青編》二卷。
《壽世青編》的開頭部分列出了「勿藥須知」、「服藥須知」,接著是「食鑑本草」以及「食物治病」的內容,這些都是沿襲金元明時代的風格。雖然引用了一些經典的理論,但缺乏新的見解。尤其在脈象法則和本草知識的介紹上,顯得淺薄乏味。而《壽世青編》則完全繼承了老師的陋習,過度強調養生之道,略顯牽強。
2. 國朝張氏志聰
民間行本
素問集註九卷
靈樞經集註九卷
傷寒論集註六卷
金匱要略集註三卷
本草崇原三卷
侶山堂類辨二卷
上書六種,錢塘張志聰撰。志聰字隱菴,盧之頤弟子,自稱南陽後裔。於內經仲祖書童而習之,白首始獲其要。乃晝思夜夢,又積二十年方成是集。其論素問陰陽應象、六節藏象二篇,乃五運六氣之綱。天元紀、五運行、六微旨、氣交變、五常正、六元正紀、至真要七篇皆論運氣,篇卷浩大,當即仲聖陰陽大論,王冰得之,以補足舊缺者。然四氣調神亦曰大論,所述亦四時主客之氣,何以不與大綱之列。
又謂靈樞八十一篇,乃君臣問難之辭,即仲景所引八十一難,似甚有理。然平脈所引經文,乃不在靈樞而在越人八十一難,竟未指出。其傷寒論提挈六經三百八十一證,霍亂易復等九十三症,使理明條貫,一掃諸家割裂之非,自有卓識。
白話文:
這是由錢塘人張志聰撰寫的六本書,張志聰,字隱菴,是盧之頤的弟子,自稱是南陽的後裔。他從小研讀《內經》和張仲景的著作,直到老邁才領悟其精髓。經過日思夜想,再花費了二十年的時間,終於完成了這一系列的註解。
他認為,《素問》中的「陰陽應象」和「六節藏象」兩篇,是關於五行運轉和六氣變化的基本理論。而「天元紀」、「五運行」、「六微旨」、「氣交變」、「五常正」、「六元正紀」、「至真要」這七篇則都在探討運氣理論,這些應該就是張仲景在「陰陽大論」中所提及的內容,後來由王冰補充完整。然而,對於「四氣調神」也被稱為「大論」,同樣描述了四季主客之氣,為什麼沒有被列入主要的理論體系中,他並未給出解釋。
他還提到,《靈樞》的八十一篇章,像是君臣之間的問答,這正是張仲景引用的「八十一難」,看起來非常合理。然而,「平脈」中引用的經文,卻不在《靈樞》而在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,他並未進一步指出原因。
在《傷寒論》中,他整理了六經的三百八十一項證狀,以及霍亂、易復等九十三種病症,使得整個理論體系更加清晰明瞭,一改過去各家學說的破碎混亂,顯現出他獨到的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