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志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國朝四庫

金匱鉤玄三卷

格致餘論一卷

局方發揮一卷

民間行本

心法五卷

上書十七種,去復三種,凡十四種。元婺州義烏朱震亨撰。震亨字彥修,學者尊為丹溪翁。師許文正公衡,究道德性命之學,文正患末疾,喻使習醫,翁遂棄舉子業,致力於陳裴二百九十七方,漸悟其非,乃遊歷他郡,遇羅知悌,知悌字子敬,號太無先生,宋理宗朝寺人。初劉完素授醫學於荊山浮屠,知悌悉受其傳,又旁通子和、明之二家,翁盡得其秘。

歸起文正疾,益推廣意旨,因作相火及陽有餘,陰不足之論,專尚滋陰降火,心法首論六篇,分一百門,金匱鉤玄,分一百三十八類,有方有論,劉氏之學,至翁益彰。然絕去深沉,專趨淺近,執寒涼之結習,滋流弊於三朝,亦可謂功之首、罪之魁矣。戴良盛稱其敦孝友之行,得道學之源,重倫常而輕榮利,為之作傳。

明休寧方廣,字約之,號古庵,以醫遊河、洛間,寓陳留,集丹溪心法附餘二十四卷,龐雜不倫,大失丹溪之旨。尚有脈藥證治地理等書未見。

白話文:

【國朝四庫】相關的醫學著作清單如下:

【金匱鉤玄三卷】、【格致餘論一卷】、【局方發揮一卷】、【民間行本】、【心法五卷】。以上十七種著作中,剔除重複的三種,實際共有十四種。這些著作均出自元朝婺州義烏的朱震亨之手,他字彥修,被學界尊敬地稱為丹溪翁。

朱震亨曾經拜許文正公衡為師,深入研究道德性命的學問。後來,文正公因末疾困擾,勸導他學習醫術,於是朱震亨放棄了科舉之路,全心投入醫學研究,特別是陳裴的二百九十七方。然而,他逐漸發現這些方法並非最佳解,因此決定遠遊各地,尋求更深入的知識。

在這過程中,他遇到了羅知悌,羅知悌字子敬,號太無先生,曾是宋理宗朝的宦官。起初,劉完素將醫學傳授給了荊山的一位和尚,而羅知悌完整地繼承了他的學說,同時還融會貫通了子和、明之兩家的醫學理論。朱震亨從羅知悌那裡學到了所有這些祕密。

回到家中,他成功地治療了文正公的病痛,並且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醫學理念。他提出了「相火」與「陽有餘,陰不足」的理論,專注於滋陰降火的療法。他的【心法】開頭六篇,細分為一百個章節;【金匱鉤玄】則分為一百三十八類,每一類都有具體的方劑和理論支持。劉氏的醫學理論,在朱震亨手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揚光大。然而,他的理論也存在一些問題,過於簡化複雜的醫學理論,過度依賴寒涼療法,導致了三個朝代的醫學流弊,可以說他是醫學進步的先驅,也是某些錯誤的根源。戴良對他的孝友行為給予高度評價,認為他掌握了道學的核心,重視倫理道德,淡泊名利,甚至為他寫了一篇傳記。

明朝的方廣,字約之,號古庵,他以醫術遊歷於黃河、洛水之間,後居住於陳留,收集整理了丹溪翁的【心法】及其餘二十四卷著作,但內容混雜無序,嚴重背離了丹溪翁的原意。此外,據聞他還有脈象、藥物、病症、地理等相關書籍,但尚未面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