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志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國朝四庫

儒門事親十五卷

上書六種,去復一種,凡五種。金唯州考城張從正撰。從政字子和,號戴人。宣宗興定中召補太醫,末幾辭去。學宗守真,而規模侷促,意旨粗率,麻知幾、常仲明與之友善。其書蓋子和述,而知幾仲明文飾之。故儒門事親中,辨記解誡箋詮式斷、論疏述衍、諸體皆具,而以為儒者始明其理,事親必當取資也。然擅用寒涼汗吐下三法,當時實多異議,因有辨謗及高技常孤諸論。

明嘉靖辛丑,邵輔以母年望六,求是書與醫,聞忠校序鋟版,欲以垂暮之年,試瞑眩之藥,亦危矣哉。

白話文:

【儒門事親十五卷】

這書原本有六種版本,去掉重複的一種後,總共剩下五種。由金朝時期,唯州考城的張從正撰寫。張從正的字爲子和,號爲戴人。在金宣宗興定年間被召入宮補任爲太醫,但沒過多久便辭職離去。他的學說主要沿襲了守真的理論,然而規模卻較爲狹小,論述方式粗略而直率,與麻知幾、常仲明兩人關係密切。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子和的論述,而麻知幾與常仲明則對其進行了文辭上的潤飾。因此,“儒門事親”一書中,包含了各種辨記、解誡、箋詮、式斷、論疊、述衍等各類體裁,他認爲作爲儒者首先應該明白其中的道理,對於侍奉親人來說,這些知識都是必要的。然而,他主張大量使用寒涼、發汗、嘔吐、瀉下的三種療法,在當時引起了諸多爭議,因此書中還收錄了“辨謗”及“高技常孤”等論點。

明朝嘉靖辛丑年間,邵輔因爲母親年近六十,尋求此書來給醫生參考。聽說忠校已經爲此書寫了序並刻印成版,他想要在晚年嘗試一些可能引起強烈反應的藥物,這種行爲確實相當危險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