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三 (22)
卷三 (22)
1. 腫脹
香茹,防風,荊芥,桑皮,苓皮,廣皮,腹皮,姜皮,楂炭,澤瀉,黃芩,車前,炒焦曲,大麥柴,代水
又,原方,去黃芩、桑皮,加茅朮。
周右,大小便不利,胸腹四肢腫脹,重症也。開之,泄之。
瓜蔞仁,焦枳實,杜蘇子,杏仁,葶藶子,菔子,腹皮,苓皮,車前(炒)
又,通身腫脹退去八九,納穀後胸腹攻撐,脾氣未能健運。兼以培土。
茅朮,焦曲,砂仁,穀芽(炒),苓皮,白朮(炒),車前子
楊右,腹大而軟,脈來滯細,面不浮,足不腫。此氣鬱成臌。
香附(三錢),苓皮(四錢),腹皮(炒,三錢),陳香圓皮(五分),砂仁殼(三錢),舊鼓皮(炙存性,二錢)
又,腹能少寬,加味再進。
原方,加細青皮(一錢),大麥柴(五錢),煎代。
又,上不見咳,面不見浮,非風也。足不見腫,小溲通利,非濕也。腹大如箕,按之外軟內實,便溏日來兩次,脈不遲亦不數,亦非寒,亦非火。細細參之,似屬氣鬱,前投理氣,初若有效,既又不應。改投培土行瘀,再探之。
焦白朮,楂炭,紅花,丹參,丹皮,香附,焦曲,車前子,腹皮,桃仁,葫蘆巴,以上分量均以三錢
又,投理氣行瘀,俱不應效,改投鎖補兼施。
黨參(炒,四錢),萊菔(三錢),焦曲(二錢),香附(三錢),腹皮(三錢),廣皮(二錢),木香(四分),沉香(五分),降香(一錢)
又,不喘不咳,病不在表,亦不在上。腹不痛,大便溏,亦非實結。開鬼門,潔淨腑,俱用不著。脈不遲數,口不渴,不怯寒,大熱大寒之品,亦不合。足不腫,小水長,分利去濕之品,亦不合。按之軟,其為氣滯,十有八九。余方不過如此,或欲速,再請明眼酌治之。
原方,加苓皮(四錢),繭殼(三個)。
此症起於產後,年久不愈,至小產後大投行瘀而愈。
張左,濕熱蘊於中焦,面目見黃,胸腹為脹。茵陳五苓散主之。
茵陳(八錢),生苡米(三錢),生茅朮(三錢),赤苓(六錢),豬苓(一錢五分),澤瀉(一錢五分),黑梔(一錢),腹皮(三錢),廣皮(一錢五分),黃柏(八分)
某左,土衰濕勝,郁久防成中滿,面色萎黃,納食作脹,兩足至晚浮腫,或嘔或瀉,都是脾胃兩傷之據。
茅朮(炒),焦白朮,焦曲,焦楂,遠志,茯苓,澤瀉,砂仁,廣木香
潘右,腹滿中空,兩足浮腫,便溏溲短。脾土已傷,症非輕淺。
邵左,風熱散走,遍身作痛。此外內兩兼,先為分解。
洋參(一錢),荊芥(一錢),防風,茯苓(一錢),甘草(一錢),枳殼(一錢),桔梗(一錢),柴胡(八分),川芎(一錢),銀花(五錢),前胡,羌獨活(各一錢),牛蒡子(二錢)
孔左,六脈沉細,食後中脘脹悶不適,脾胃陽衰也。
白話文:
腫脹
許多醫案記載著不同類型的腫脹,以及相應的中藥處方。
第一個案例,病人大小便不利,胸腹四肢腫脹,病情嚴重,需要瀉下治療。使用了瓜蔞仁、焦枳實、杜蘇子、杏仁、葶藶子、菔子、腹皮、苓皮、炒車前子等藥物。
之後,病人全身腫脹消退大半,但進食後胸腹脹滿,脾胃運化功能不好,需要補脾土。使用了茅朮、焦曲、砂仁、炒穀芽、苓皮、炒白朮、車前子等藥物。
第二個案例,病人腹部膨大而柔軟,脈象遲緩細弱,臉不浮腫,腳也不腫,診斷為氣鬱導致的脹滿。使用了香附、苓皮、炒腹皮、陳香圓皮、砂仁殼、炙存性舊鼓皮等藥物。病情稍有好轉後,又加了細青皮和大麥柴。此病症並非風濕寒熱,而是氣鬱導致。經過理氣治療無效後,改用培土行瘀的藥物,包括焦白朮、楂炭、紅花、丹參、丹皮、香附、焦曲、車前子、腹皮、桃仁、葫蘆巴等。依然無效後,改用鎖補兼施的方法,用黨參、萊菔、焦曲、香附、腹皮、廣皮、木香、沉香、降香等藥物。此病症產後久治不愈,最後經小產後大量使用行瘀藥物才治癒。
第三個案例,病人濕熱蘊結中焦,面目發黃,胸腹脹滿,用茵陳五苓散治療。處方包含茵陳、生苡米、生茅朮、赤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黑梔、腹皮、廣皮、黃柏等藥物。
第四個案例,病人脾土虛弱,濕邪盛行,久病成形,面色萎黃,進食後脹滿,傍晚雙足浮腫,伴有嘔吐或腹瀉,脾胃兩傷。使用了茅朮、焦白朮、焦曲、焦楂、遠志、茯苓、澤瀉、砂仁、廣木香等藥物。
第五個案例,病人腹部脹滿,但按壓時感覺中間空虛,雙足浮腫,大便溏稀,小便短少,脾土受損嚴重。
第六個案例,病人風熱外散,全身疼痛,需內外兼治。使用了洋參、荊芥、防風、茯苓、甘草、枳殼、桔梗、柴胡、川芎、銀花、前胡、羌獨活、牛蒡子等藥物。
第七個案例,病人脈象沉細,飯後上腹部脹滿不適,脾胃陽氣不足。
這些案例反映了古代醫師根據不同症狀辨證論治,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。 需要注意的是,以上僅為古代醫案的翻譯,並非現代醫療建議,如有疾病,請諮詢專業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