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十四 (1)
卷十四 (1)
1. 卷十四
2. 背癰
背間先發紅瘰,漸紅腫,此發背也。古云:外大如豆,內大如拳;外大如拳,內大如盤。然癰疽必須辨陰陽。有先陰變陽,有先陽變陰者,前後俱陽俱陰者。陽症雖重實輕,陰症似輕反重。先陰後陽生,先陽後陰死。何以辨之?陽症形高突,色純紅,初起必疼,潰爛多膿,收口身輕爽。
陰症形平陷,色帶黑,初起必癢,潰爛多血,收口身沉重。至變陽變陰,以此消息。倘紅腫高突,乃陽症。乘毒初發,肉未化,急以散毒藥治,隨手而解。發背至橫決,皆因循失治;以致陽症變陰。救癰如救火,宜急撲滅,否,必沿燒屋廬,不盡不止。毋謂陽症可輕緩。治用,急消湯,:忍冬藤二兩,紫花地丁一兩,茜草、生甘草、花粉、桔梗三錢,甘菊花、貝母二錢,黃柏一錢。不必四劑。
此陽毒初起最神,無迅烈之虞,有和解之妙。倘孟浪用毒藥,毒幸散,真氣耗損,變成別症,醫之咎也。[批]一切大腫毒,不論部位陰陽,已潰未潰,腫毒通治,方最神。此方前已附《奇效醫述》,茲不注。文守江。
背心發瘰,癢甚,已而背重如山,陷隱發紅暈如盤,此陰症初起形象,尤非前陽癰比。此冤孽病,必胡言亂語,將平日欺心事盡情發揚。此症本不治,然轉陰變陽,醫之事也。此症雖祟憑,然必正氣大虛,邪乃得入。必須大補氣血,佐散郁解毒,則正旺自散。用,變陽湯,:參、耆二兩,銀花半斤,附子一錢,炒荊芥三錢,柴胡二錢,白芍一兩,生劃、花粉五錢。水十餘碗,煎至二碗服,三劑愈。
蓋陽毒可攻,陰毒須補。方用參、耆補氣,氣旺則幽陰之毒不敢入心肺。銀花性補,善解陰毒,得參、耆功益大。然非附子,則不能直入陰毒中,又出陰毒外。又益甘草以解餘毒。然毒結於背,以氣血之壅也,壅極鬱極也。故加柴、芍、荊芥、花粉消痰通滯,開鬱引經,自氣宣血活,瘀散毒消。
背癰潰爛,洞見肺腑,瘡口黑陷,不能臥,口渴思飲,人謂陽症敗壞,誰知陰虛不能變陽乎。背癰雖分陰陽,至潰後惟宜補,不消毒。至見肺腑,前此失補,毒過沿燒,好肉盡化為瘀而成腐肉,腐必洞見底裡。倘胃氣健能食,猶可救。若惡食,必無生者。然能用參、耆、歸、地亦有生者,不可棄而不救。
用,轉敗湯,:人參、熟地、麥冬二兩,生耆、當歸、棗皮一兩,肉桂、遠志、茯苓三錢,白朮、銀花四兩,北味一錢。一劑。或胃開或少能飯,可救。惟杳無應驗,是胃將絕。或服之飽悶,少頃安者,亦有生機。此補氣血,更補肺腎陰。蓋陰生則陽長,後以銀花解餘毒,則毒散血生,血生肉長,肉長皮合。
倘但解毒,不補氣血陰陽,陰毒不能變陽,哀哉。
背癰愈,口不收,百藥敷之不效,人謂餘毒未淨,誰知陰不能濟陽乎。癰疽初起,毒盛變膿,毒衰膿盡。毒化瘡口不收,乃陰氣虛,非毒氣旺。世用敗毒藥,是虛虛也,欲肌肉長,得乎?然但用陽藥補陽,不補陰亦不效。蓋獨陰不生,獨陽不長。膿血已淨,陰必大虛。但補陽,則陽旺陰虛,雖陽欲濟陰,陰不能濟陽。
白話文:
背部生瘡,一開始會出現紅色的疙瘩,然後逐漸紅腫,這就是背癰。古人說:「外面像豆子一樣大,裡面像拳頭一樣大;外面像拳頭一樣大,裡面像盤子一樣大。」但癰瘡一定要區分陰陽。有的會先從陰證轉為陽證,有的會先從陽證轉為陰證,也有前後都是陽證或前後都是陰證的。陽證雖然看起來嚴重,實際上比較輕;陰證雖然看起來輕微,實際上反而嚴重。先出現陰證然後轉為陽證還能活,先出現陽證然後轉為陰證就會死。要如何區分呢?陽證的特點是腫塊高聳突出,顏色純紅,剛開始一定會疼痛,潰爛後膿液多,傷口癒合後身體會感到輕鬆舒爽。
陰證的特點是腫塊平坦凹陷,顏色帶黑,剛開始一定會發癢,潰爛後流出的血多,傷口癒合後身體會感到沉重。至於轉為陽證或陰證,要根據這些特點判斷。如果紅腫高聳突出,就是陽證。趁毒剛發作,肌肉還沒壞死,趕快用散毒的藥治療,就能立刻痊癒。背癰擴散到橫向潰爛,都是因為沒有及時治療,導致陽證轉為陰證。救治癰瘡就像救火,應該趕快撲滅,否則會蔓延燒毀房屋,沒完沒了。不要以為陽證就可以輕忽。治療用急消湯:忍冬藤二兩、紫花地丁一兩、茜草、生甘草、花粉、桔梗各三錢,甘菊花、貝母各二錢,黃柏一錢。不用吃四帖。
這個方子對於陽毒初起最有效,沒有藥性太過強烈的顧慮,有溫和調解的功效。如果輕率地使用毒性強烈的藥,就算毒解了,也會耗損真氣,變成其他疾病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「批註」所有大腫毒,不論部位陰陽,無論潰爛與否,這個方子都能通用,效果很好。這個方子之前已經附在《奇效醫述》中,這裡就不再註解了。文守江。
背心出現疙瘩,癢得厲害,接著背部感覺像山一樣沉重,腫塊凹陷,周圍出現像盤子一樣的紅色暈圈,這是陰證初期的表現,比之前的陽癰更為嚴重。這是冤孽病,病人會胡言亂語,把平常做的虧心事都說出來。這種病本來就難治,但如果能轉陰為陽,是醫生能做到的。這種病雖然好像是鬼怪作祟,但一定是身體的正氣極度虛弱,邪氣才能入侵。必須大補氣血,再佐以散鬱解毒的藥,正氣旺盛了,邪氣自然會散去。用變陽湯:人參、黃耆各二兩,銀花半斤,附子一錢,炒荊芥三錢,柴胡二錢,白芍一兩,生薑、花粉各五錢。用水十幾碗,煎成兩碗服用,三帖就會痊癒。
因為陽毒可以用攻伐的方式治療,陰毒則必須用補益的方式治療。方子中用人參、黃耆來補氣,氣旺盛了,陰毒就不敢入侵心肺。銀花藥性溫和,擅長解陰毒,搭配人參、黃耆效果更好。但如果沒有附子,就不能直接進入陰毒之中,也不能將陰毒排出體外。再加入甘草來解除殘餘的毒素。毒結在背部,是因為氣血壅塞,鬱積到了極點。所以加入柴胡、白芍、荊芥、花粉來化痰通絡,疏解鬱悶,引導藥力進入經絡,讓氣血暢通,瘀血散開,毒素消除。
背癰潰爛,洞穿內臟,傷口顏色發黑凹陷,無法躺臥,口渴想喝水,人們以為是陽證敗壞,殊不知是陰虛無法轉為陽證。背癰雖然分陰陽,但潰爛後都應該用補益的方式治療,不用解毒。當看到內臟時,是因為之前沒有及時補益,毒素蔓延燒灼,導致好肉都化為瘀血變成腐肉,腐肉才會洞穿見底。如果胃氣還好,能吃東西,還有得救。如果厭食,就沒救了。但如果能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熟地等藥,也還是有機會活下來,不能放棄治療。
用轉敗湯:人參、熟地、麥冬各二兩,生黃耆、當歸、棗皮各一兩,肉桂、遠志、茯苓各三錢,白朮、銀花各四兩,北五味子一錢。服用一帖。如果能恢復食慾,或稍微能吃東西,就有救了。如果服藥後完全沒反應,說明胃氣將要衰竭。如果服藥後感覺飽脹悶悶的,過一會兒又好了,也有活下去的機會。這個方子是補氣血,更補肺腎之陰。因為陰氣生長,陽氣才會增長,之後再用銀花來解除殘餘毒素,毒素就會散開,血液就會生成,血液生成了肌肉就會生長,肌肉生長了皮膚就會癒合。
如果只解毒,不補氣血陰陽,陰毒就不能轉為陽證,那就很可悲了。
背癰癒合後,傷口不收口,用各種藥敷都沒用,人們以為是餘毒未清,殊不知是陰氣不足以濟助陽氣。癰瘡剛開始時,毒盛會化膿,毒衰則膿盡。毒素消散後傷口不收口,是因為陰氣虛弱,不是毒氣旺盛。世人使用敗毒藥,這是讓虛弱更加虛弱,想要讓肌肉生長,可能嗎?但如果只用補陽的藥,不補陰,也沒用。因為單獨的陰無法產生,單獨的陽也無法生長。膿血已經排盡,陰氣一定非常虛弱。如果只補陽,陽氣旺盛陰氣更虛弱,即使陽氣想要幫助陰氣,陰氣也無法幫助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