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十三 (1)
卷十三 (1)
1. 卷十三
2. 驚疳吐泄
小兒大約因疳成吐,吐成泄,泄成驚。故口內流涎,疳兆也。起首即治疳,吐泄不作,何有驚生?疳失治,胃氣傷矣。小兒純陽,原無損陰氣。胃傷者,傷陽氣也。陽傷,陰亦傷矣。傷陰,傷脾氣也。後天以脾胃為主,脾胃兩傷,無氣養心,驚症起。驚,虛症,非有外風入。
然則吐泄驚俱脾胃虛寒,疳乃脾胃實熱也。不知小兒多食水果,致口熱成疳。口熱似陽旺,然陽極變陰。故疳久作吐,正陽變陰之驗也。可見,驚疳吐泄俱虛症,補脾胃,四症俱愈。世分驚為風,疳為熱,吐泄為寒,孰是單補脾胃者。用,活兒丹,:人參、神麯三分,白朮、巴戟、白芍一錢,甘草、陳皮一分,茯苓二錢,柴胡二分,當歸、山楂五分。二劑愈,三劑不發。
方健脾開胃,又平肝,使肝無鬱滯,自疏土氣,則脾胃安,吐泄止,何至四肢無養,角弓反張,急慢驚風哉。
生疳,兩牙床盡腫,流涎,咳嗽咽腫,人謂脾熱,誰知胃火上升乎。胃火宜泄,何不效?以火過盛,陽將變陰矣。故降火藥以泄火,火不降轉困者,正壯火食氣也。少火宜泄,壯火宜補。不補胃治火,反泄火損胃,安得不加困?補胃,少息火,疳自愈。用,平疳湯,:茯苓三錢,白朮、桔梗一錢,陳皮、枳殼、黃芩二分,神麯五分,麥冬、玄參二錢,人參蘇葉三分。四劑愈,不發。
此補胃以散火,火自平者,以火出土中也。土健火藏,土衰火現,故補土火藏於下,何至上升口頰乎。況加解火藥,則土引火自歸,火亦隨土而自戢。
生疳後,飲水即吐,後不飲亦吐,困極,人謂熱吐,誰知熱變寒乎。疳本熱,久則寒者,以胃土之傷,土衰則火旺。火旺,土益衰。土益衰,前火不能旺矣。火土兩衰,何得不寒?況兒最喜生冷,土衰加生冷即吐。故止吐以健胃為主,則胃強吐不再犯。用,六君,加味治:人參一錢,白朮三錢、茯苓二錢,甘草一分、半夏五分,神麯二分、陳皮三分,白蔻一粒。二劑全愈。
此健胃止嘔,大人尚神,況小几乎。小兒嘔,人每輕症,不知胃氣一傷,四肢失養,必角弓反張,乃因虛也。今扶胃氣,胃健受食,既無嘔吐,自有灌注,何有驚風。[批]一月內乳後輒嘔逆,乃初生陰陽未平,不必治,亦不必畏。文守江。
大吐後大泄,吐止,泄不止,倦極,人謂吐變泄,其氣順,誰知吐傷胃,泄傷脾。氣順,宜吐止愈。今吐止大泄,乃胃傳於脾。由腑入臟,是由表入里,較吐更甚。蓋吐補胃可愈,泄宜兼補脾。雖脾胃有同治法,補胃自必補脾。但吐後作泄,則補脾必須助胃。用,生脾助胃湯,:參、術三錢,甘草三分,肉桂一錢,茯苓五錢,神麯五分,附子一片。
二劑全愈。倘不效,不救。此方治小兒泄,效自如響。彼不應,乃陰陽兩絕,非藥之咎。
白話文:
小孩子大約是因為疳積而開始嘔吐,嘔吐久了就變成腹瀉,腹瀉久了就引發驚嚇。所以,口水直流,就是疳積的徵兆。一開始就治療疳積,嘔吐和腹瀉就不會發生,又哪來的驚嚇呢?如果疳積沒有及時治療,就會損傷胃氣。小孩子體質純陽,原本沒有陰氣虧損的問題。胃氣受損,就是陽氣受損。陽氣受損,陰氣也會跟著受損。陰氣受損,也會傷及脾氣。後天之本以脾胃為主,脾胃兩傷,就沒有氣來滋養心臟,驚嚇的症狀就出現了。驚嚇是虛症,不是因為外來的風邪入侵。
所以,嘔吐、腹瀉和驚嚇都是脾胃虛寒引起的,而疳積則是脾胃實熱造成的。不知道小孩子吃太多水果,會導致口內發熱而形成疳積。口內發熱好像是陽氣旺盛,但陽氣過盛就會轉變成陰氣。所以疳積久了會引起嘔吐,正是陽氣轉變成陰氣的證明。可見,驚嚇、疳積、嘔吐、腹瀉都是虛症,只要補養脾胃,這四種症狀都會痊癒。世人把驚嚇歸咎於風邪,把疳積歸咎於熱邪,把嘔吐腹瀉歸咎於寒邪,哪裡有人專注於補養脾胃呢?用活兒丹這個藥方:人參、神麯各三分,白朮、巴戟天、白芍各一錢,甘草、陳皮各一分,茯苓二錢,柴胡二分,當歸、山楂各五分。服用兩劑就會痊癒,三劑就不會再發作。
這個藥方能健脾開胃,又能平肝,使肝氣沒有鬱積,自然能疏通脾土之氣,脾胃就會安穩,嘔吐腹瀉就能停止,又怎麼會導致四肢無力,身體彎曲,產生急慢驚風呢?
長疳積時,兩邊牙床都會腫脹,流口水,咳嗽咽喉腫痛,人們認為這是脾熱,卻不知道是胃火上炎的緣故。胃火應該用疏泄的方法來治療,為什麼沒有效果呢?因為火氣過於旺盛,陽氣將要轉變成陰氣了。所以用降火的藥來疏泄火氣,火不但沒有降下去反而更加虛弱,正是強盛的火氣在消耗正氣。少量的火可以用疏泄的方法來治療,但強盛的火氣應該用補養的方法來治療。不補養胃氣來治療火氣,反而用疏泄的方法來損傷胃氣,怎麼能不更加虛弱呢?補養胃氣,讓火氣稍微減弱,疳積自然會痊癒。用平疳湯這個藥方:茯苓三錢,白朮、桔梗各一錢,陳皮、枳殼、黃芩各二分,神麯五分,麥冬、玄參各二錢,人參、蘇葉各三分。服用四劑就會痊癒,不再發作。
這是用補養胃氣的方法來散火,火自然平息,因為火是從土中生出來的。土氣強健,火就藏在土中,土氣衰弱,火就顯現出來。所以補養土氣,使火藏在下面,又怎麼會上升到口腔和臉頰呢?況且加上解火的藥,那麼土就會引導火氣歸位,火氣也會跟著土氣而自我平息。
長疳積後,喝水就吐,後來不喝水也吐,虛弱到了極點,人們認為這是熱吐,卻不知道是熱轉變成寒了。疳積本來是熱症,久了會轉變成寒症,是因為胃土受損,土氣衰弱就會使火氣旺盛。火氣旺盛,土氣就會更加衰弱。土氣更加衰弱,原來的火氣就不能旺盛了。火土兩衰,怎麼能不寒呢?況且小孩子最喜歡生冷的食物,土氣衰弱再加上生冷食物就會吐。所以,止吐要以健胃為主,這樣胃氣強健,嘔吐就不會再犯。用六君子湯加味這個藥方:人參一錢,白朮三錢、茯苓二錢,甘草一分、半夏五分,神麯二分、陳皮三分,白蔻一粒。服用兩劑就會痊癒。
這個藥方能健胃止嘔,大人用起來都覺得很神奇,更何況是小孩子呢。小孩子嘔吐,人們常常輕視這個症狀,不知道胃氣一旦受損,四肢就會失去滋養,必然會導致身體彎曲,那是因為虛弱的緣故。現在扶助胃氣,胃氣強健就能接受食物,既然沒有嘔吐,自然會有營養灌注全身,又怎麼會發生驚風呢?(批註)一個月內的嬰兒,喝奶後常常嘔吐,那是因為剛出生的陰陽之氣還沒有平衡,不需要治療,也不必害怕。文守江。
大吐之後接著大瀉,嘔吐停止了,腹瀉卻止不住,疲倦到了極點,人們認為是嘔吐轉變成腹瀉,這是氣順的表現,卻不知道是嘔吐損傷了胃,腹瀉損傷了脾。氣順,應該是嘔吐停止就痊癒。現在嘔吐停止卻發生大瀉,那是胃氣傳到了脾。從腑傳到了臟,是由表入里,比嘔吐更加嚴重。因為嘔吐補養胃氣就能治好,而腹瀉則應該兼顧補養脾氣。雖然脾胃有共同的治療方法,補養胃氣自然也會補養脾氣。但嘔吐後發生腹瀉,那麼補養脾氣就必須輔助補養胃氣。用生脾助胃湯這個藥方:人參、白朮各三錢,甘草三分,肉桂一錢,茯苓五錢,神麯五分,附子一片。
服用兩劑就會痊癒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無法救治了。這個藥方治療小兒腹瀉,效果就像回聲一樣靈驗。如果沒有效果,那是陰陽之氣已經完全斷絕,不是藥的過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