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七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2)

1. 癥瘕

飽食即睡臥風露間,醒覺腹中飽悶,遂成痞。人謂食未消,誰知風露邪裹痰於胃乎。風,陽邪,露,陰邪。二邪合,最難化物,每停腹中不散。宜通陰陽,使陽邪入陰中,陰邪出陽外,陰陽正氣兩不相損,而後入陰出陽,痰氣開,邪易遁。然陽邪不過居胃中,陰邪每越出胃外,凡藥皆歸胃,邪在胃易散,邪不在胃何能即散?然邪分陰陽,但補陰陽正氣,邪不祛自散。

用,兩祛丹,:白朮一兩,人參、生首烏、鱉甲末、地慄粉、當歸三錢,神麯、茯苓二錢,半夏、貝母一錢。十劑痞全消。此脾腎兼治也。脾腎俱屬陰,何置陽不問?不知陽邪入陰分已全乎陰矣。全乎為陰,是忘其為陽,故治陰不必治陽。然方治陰,未嘗非治陽,故能入陰中,又能出陰外,陰邪陽邪有以消之。

食蔬菜,胸膈有礙,疑有蟲,因作痞,人謂蟲子作祟,誰知心疑物不化乎。脾胃主化,物凡入胃即化,既蟲入胃到脾,又安有不化?蟲既化,何成痞?蓋疑心害之也。脾胃化物,全藉後天火氣。後天火氣在心包,先天火氣在命門,心包生胃,命門生脾,二經火旺後能化糟粕,出精微,土得火而生也。食菜動疑則心動,心本無為,動則有為,必包代君出治者也。

心包主動不主靜,宜有為,心既有為,心包反不能有為。宜動不動,宜有為不為,則心包不代君出治,則火氣不入胃,胃不能化物,脾遂不為胃而運行,飲食又安得而化?自停住腹中成痞。若不解疑心,健胃脾消痞,癥痞寧易哉?用,釋疑湯,:人參、茯苓三錢,巴戟、白朮五錢,白薇二錢,甘草、肉桂一錢,使君子三枚,砂仁三粒,廣香木三分,菖蒲五分。十劑全消。

此溫補心包,心包氣旺,則心包火自升騰,心包火動,寧安無為,不代心包宣化哉。心包火宣於胃,命門火自翕從,不啻如夫婦同心,合力攻擊,雖有癥瘕,何不立化。

白話文:

癥瘕

飽餐後就睡在風露之中,醒來後腹部感到飽脹、悶痛,於是形成了痞塊。人們以為是食物還沒消化,卻不知是風露的邪氣裹挾痰濕停滯於胃中。風屬陽邪,露屬陰邪,兩種邪氣相合,最難以化解,常常停留在腹部而不散去。治療應當疏通陰陽,使陽邪進入陰中,陰邪排出體外,使陰陽正氣互不損傷,然後才能讓陰邪內斂,陽邪外散,痰氣得以宣洩,邪氣便容易消退。然而,陽邪通常只停留在胃中,陰邪卻常常會超出胃外。所有藥物都歸於胃,邪氣在胃中容易消散,邪氣不在胃中,又怎麼能夠很快消散呢?但邪氣分陰陽兩種,只要補益陰陽正氣,邪氣自然會自行消散。

治療此症,可以使用「兩祛丹」:白朮一兩,人參、生首烏、鱉甲末、地慄粉、當歸各三錢,神麴、茯苓各二錢,半夏、貝母各一錢。服用十劑,痞塊就能完全消失。此方兼治脾腎。脾腎都屬於陰,為何不考慮陽氣?這是因為陽邪已完全融入陰分之中。陽邪完全化為陰邪,就忘記了它是陽邪,所以治療陰不必再治療陽。但此方治療陰,其實也間接治療了陽,所以才能使陰邪內斂,陽邪外散,陰陽兩種邪氣都能夠消退。

食用蔬菜後,胸膈感覺不適,懷疑有蟲,因而形成痞塊,人們認為是蟲子作祟,卻不知是疑慮之心導致食物不消化。脾胃主司消化,食物進入胃中就會消化,蟲子進入胃中到達脾臟,又怎能不消化呢?蟲子既已消化,為何還會形成痞塊?根本原因是疑慮之心作祟。脾胃消化食物,全賴後天之火氣。後天之火氣在心包,先天之火氣在命門,心包生胃,命門生脾,這兩經的火氣旺盛後才能消化糟粕,產生精微物質,土得火而生。食用蔬菜後心存疑慮,則心神不安,心本無為,動則有為,必然會導致心包代君主之位而出治。

心包主動不主靜,宜動不宜靜,心神已動,心包反而不能有所作為。宜動不宜靜,宜為不宜不為,這樣心包就不會代君主之位而出治,火氣就不能進入胃中,胃就不能消化食物,脾臟也就不能為胃運轉,飲食又怎能消化?於是停滯於腹部而形成痞塊。如果不消除疑慮之心,即使健胃消痞,癥瘕也難以痊癒。治療此症,可以使用「釋疑湯」:人參、茯苓各三錢,巴戟、白朮各五錢,白薇二錢,甘草、肉桂各一錢,使君子三枚,砂仁三粒,廣香木三分,菖蒲五分。服用十劑,就能完全痊癒。

此方溫補心包,心包氣旺,則心包之火自然上升,心包之火旺盛,則能安靜無為,不再代心主宣化。心包之火宣洩於胃,命門之火也隨之應和,如同夫妻同心,合力攻伐,即使有癥瘕,也能迅速化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