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七 (7)
卷七 (7)
1. 汗症
故腎中火動,仍腎水自動。腎水動者,由縱欲耗精。精泄過多則勞精,勞精則水動,水動火亦動。火動水不足以濟,則火且挾水騰出於本宮,不從下走,乃隨火性遊行於經絡腠理,遇毛竅而泄。初則偶爾遊行,久則夜夜出汗,陰氣愈虛,愈虛愈汗,毛竅竟成轉輸大道矣。然汗既宜無分晝夜,何獨夜汗?得未陰虛陽未虛乎?陰陽,兩相投者也,未有陰虛陽不虛者,況汗亦陽液,安在見其非虛。不知陰陽各有道路,行於陽分,則陰不敢奪陽權,行於陰分,則陽不敢奪陰柄。
夜間出汗,實陰走於陰途,至五更,則陰不敢入陽界,故汗遇陽氣而自轉,非陰虛而陽不虛。宜大補其陰,加陽分藥提陰出於陽分,庶陰遇陽而止。方用,補陰止汗湯,:熟地一兩,棗皮五錢,人參二錢,沙參、白朮三錢,地骨皮一兩,北味一錢,桑葉十片。十劑不再出。
此方熟地、棗皮補精,地骨、沙參補陰,更消骨髓中虛熱,五味、桑葉止汗神劑,參、術健脾天胃,補氣藥也。多用補陰則水足制火,少用補陽則陽易提陰,陰陽水火既無偏勝,自無走泄,又何必用澀精之牡蠣、斂汗之瞿麥哉。
每飯頭頂至面與頸脖間大汗淋漓,身又無恙,人謂陽氣旺,誰知胃氣盛乎。胃氣即陽氣,胃旺則陽旺,不知陽旺者合三陽言也。胃旺者,單言胃經。胃屬土,無水穀之入則氣安靜,即飢餓,其火暗起,亦不過在胸膈間,不能上至頭頂。惟水穀填於陽明,則胃中之火借水穀以助勢,遂化汗上升,越出於頭面上下。
此汗明是胃火。然胃火盛宜發汗亡陽,何但出汗上身,下身乾燥?蓋胃火盛由於心包火旺,心包主火以生土,非助火以害土。胃得火生以出汗,不同於邪火之自焚,故止出汗上焦,不亡陽下焦。宜泄胃火,不可損胃氣,使胃平汗自止。用,收汗丹,:玄參、生地三錢,五味三分,桑葉十片,白芍五錢,蘇子、荊芥、白芥子一錢。服一月愈。
此妙在不泄胃火,反去滋陰。蓋陽盛者陰衰,補陰則陰旺,自足攝陽,不必止汗汗自止。況桑葉、荊芥引經止汗,白芥、蘇子消痰定氣,抑陽歸陰,化汗為精,又何疑乎?然必久服始效者,以調胃藥和緩,不宜急遽。
人有心頭有汗,一身手足無汗,人謂心熱,誰知思慮過度,則心火炎燒,逼干其液。液干宜無汗,何心頭反出汗?不知此汗非汗,乃心液,內不能存,外走出耳。或疑心液無多,安得盡化為汗?不知心為君主之官,心熱則臟腑之液群來相資,因內熱甚,不養心為液,反越心為汗。汗既出多,無有盡期,臟腑液何能相繼?勢必心愈熱,汗不可止。
及至汗不可止,而心中乾燥,煩躁不眠生。治不可緩,宜補血養心,泄火生液,汗自止。方用,滋心湯,:人參、白朮、玄參、丹皮、丹參三錢,桑葉十四片,黃連、甘草五分,生地、麥冬、棗皮五錢,沙參、柏子仁二錢,熟地一兩。十劑不發。此方名滋心多滋腎。蓋心液必得腎精上溉,液乃生,故欲補心,必須補腎精。
白話文:
汗症
腎臟內火旺盛,但同時腎水也活躍。腎水活躍的原因是縱慾過度耗損精氣。精氣過度洩漏,導致精氣虧損,精氣虧損則腎水活躍,腎水活躍,腎火也隨之活躍。由於火旺盛而腎水不足以滋潤,火氣便挾帶腎水衝出腎臟,並不從下焦排出,而是隨著火氣的特性遊走於經絡和肌膚之間,遇到毛孔就從毛孔排出汗液。一開始只是偶爾出汗,時間久了就會夜夜出汗,陰氣越來越虛弱,陰虛則汗出更多,毛孔最終變成汗液輸出的通道。既然汗液的分泌沒有晝夜之分,為什麼偏偏是夜間出汗呢?這是因為陰虛陽虛尚未達到極點。陰陽是互相依存的,不會出現陰虛而陽不虛的情況,況且汗液也是陽液的一種,怎麼能說陽氣不虛呢?這是因為陰陽各有運行路線,運行在陽經,陰氣就不敢奪取陽氣的主導地位;運行在陰經,陽氣就不敢奪取陰氣的主導地位。
夜間出汗,實際上是陰氣在陰經運行,到了五更天,陰氣不敢進入陽經的範圍,所以汗液遇到陽氣就自行蒸發,並不是陰虛而陽不虛。治療方法應大力滋補陰氣,再配合一些溫陽的藥物,將陰氣從陽經引導出來,使陰陽調和,汗出即可止住。處方:補陰止汗湯:熟地黃一兩,棗皮五錢,人參二錢,沙參、白朮各三錢,地骨皮一兩,五味子一錢,桑葉十片。服用十劑,汗即可止住。
這個方子中,熟地黃、棗皮滋補腎精;地骨皮、沙參滋補陰液,並消除骨髓中的虛熱;五味子、桑葉是止汗的良藥;人參、白朮健脾胃,補益氣血。大量使用滋陰藥物,使腎水充足以制約腎火;少用溫陽藥物,使陽氣更容易將陰氣引導出來。陰陽、水火平衡,自然就不會汗出不止,又何必使用固澀精氣的牡蠣、斂汗的瞿麥呢?
每餐飯後,從頭頂到面部和頸部大量出汗,身體卻沒有其他不適,人們認為這是陽氣旺盛,卻不知這是胃氣盛的緣故。胃氣就是陽氣,胃旺則陽氣旺盛,但這指的是三焦陽氣旺盛,而胃旺盛單指胃經。胃屬土,如果沒有水穀的滋養,氣機就會平和,也就是說,飢餓的時候,胃火雖然暗中燃燒,但只限於胸膈之間,不會上升到頭頂。只有當水穀充盈於胃經(陽明經),胃中的火氣才能借助水穀的力量壯大,從而化為汗液上升,排出頭面部。
這種出汗明顯是胃火旺盛造成的。然而,胃火旺盛應該發汗泄熱,為何只出汗於上身,下身卻乾燥呢?這是因為胃火旺盛是由於心包火旺盛,心包主火以生土,並不是助長胃火傷害脾胃。胃火借助心火之力而產生汗液,這與邪火自焚不同,所以只出汗於上焦,而不會損傷下焦的陽氣。治療方法應泄去胃火,不可損傷胃氣,使胃氣平和,汗液自然就會停止。處方:收汗丹:玄參、生地黃各三錢,五味子三分,桑葉十片,白芍藥五錢,蘇子、荊芥、白芥子各一錢。服用一個月即可痊癒。
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不瀉胃火,反而滋補陰液。因為陽盛則陰衰,滋補陰液,陰液旺盛,就能夠自行收斂陽氣,不必刻意止汗,汗液自然就會停止。況且桑葉、荊芥引經止汗,白芥子、蘇子消痰定氣,抑制陽氣,使之歸於陰分,將汗液轉化為精氣,又何須懷疑呢?但必須長期服用才能見效,因為調治胃氣的藥物作用緩和,不宜操之過急。
有些人胸口出汗,而四肢手腳卻不出汗,人們認為這是心熱,卻不知這是思慮過度,導致心火旺盛,耗傷津液所致。津液耗傷應該不出汗,為何胸口反而出汗呢?這是因為這種汗液不是真正的汗液,而是心液,心液不能儲存在體內,所以從體表排出。有人可能會懷疑心液不多,怎麼能全部化為汗液呢?這是因為心主神明,心熱則臟腑的津液都會前來相助,由於內熱太盛,不能養護心液,反而化為汗液排出。汗液排出很多,沒有止境,臟腑的津液又怎麼能持續供給呢?結果必然是心火更盛,汗液無法停止。
當汗液無法停止,而心中乾燥煩躁,失眠等症狀出現時,治療不能延誤,應該滋補心血,瀉去心火,生津液,汗液自然會停止。處方:滋心湯:人參、白朮、玄參、丹皮、丹參各三錢,桑葉十四片,黃連、甘草各五分,生地黃、麥冬、棗皮各五錢,沙參、柏子仁各二錢,熟地黃一兩。服用十劑,汗液即可停止。這個方子叫做滋心湯,實際上也是滋補腎陰。因為心液必須依靠腎精的滋養才能產生,所以要滋補心臟,就必須滋補腎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