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靜香樓醫案》~ 下卷 (9)
下卷 (9)
1. 泄瀉門
惱怒傷中,濕熱乘之,脾氣不運,水穀並趨大腸,而為泄。腹中微疼,脈窒不和,治在中焦。
藿梗,川樸,神麯,澤瀉,茯苓,陳皮,扁豆,木瓜
詒按:此方妙在木瓜一味,兼能疏肝。須知此意,乃識立方選藥之妙。
又按:案中脈窒句,不甚明瞭。
白話文:
[腹瀉篇]
情緒激動導致脾胃受損,濕熱隨之而來,脾臟功能失調,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食物與水分一同快速流向大腸,造成腹瀉。患者會感到腹部輕微疼痛,脈搏不順暢,治療應該針對中焦(脾胃)。
藥方成分包括:藿香梗,川芎,神麯,澤瀉,茯苓,陳皮,扁豆,木瓜。
進一步說明: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使用了木瓜,它不僅有助於消化,同時還能疏肝解鬱。理解這一點,才能真正明白開立藥方和選擇藥材的精髓。
另外,對於病例中提到的「脈窒」描述,可能讓人有些困惑,其含義不是那麼清晰。
2. 痢疾門
暑濕外侵經絡則為瘧,內動腸藏則為痢,而所恃以攘外安內者,則在胃氣。故宜和補之法,勿用攻削之劑,恐邪氣乘虛,盡入於裡也。
詒按:案語殊妙,惜此方之佚也。
白話文:
在[痢疾的處理方式]這個主題中,提到如果暑天的濕氣從外部侵襲人體的經絡,就會導致瘧疾;如果影響到腸胃內部,就會造成痢疾。而能抵禦外部侵害並保持內部平穩的關鍵,就是胃部的健康狀況。因此,在治療上應採用調和與滋補的方法,避免使用攻擊性或削減性的藥物,因為這樣可能會讓邪氣趁虛而入,完全深入身體內部。
附註:這段評論非常精妙,可惜的是,這裡提到的具體療方已經遺失了。
3. 大便門
氣鬱不行,津枯不澤,飲食少大便難,形瘦脈澀。未可概與通下。宜以養液順氣之劑治之。
生地,當歸,桃仁,紅花,枳殼,麻仁,甘草,杏仁
詒按:此氣阻液枯之證,擬加鮮首烏。
大便閉結,水液旁流,便通則液止矣。
大承氣湯,加甘草
詒按:據吳鞠通之論,用調胃承氣法為穩。
再診:前方加當歸,白芍
三診:改用制軍,加潯桂,厚朴
下血後,大便燥閉不爽,繼而自利,白滑膠黏,日數十行,形衰脈沉。必因久伏水穀之濕。府病宜通,以溫下法。
生茅朮,制軍,熟附子,厚朴
詒按:自利膠滑,有因燥矢不行,氣迫於腸,而脂膏自下者。當專行燥矢,兼養腸液,未可概以濕論也。
脾約者,津液約束不行,不飢不大便。備嘗諸藥,中氣大困。仿古人以食治之法。
黑芝麻,杜蘇子
二味煎濃汁如飴,服三五日,即服人乳一杯,燉溫入薑汁二匙。
詒按:此無法之法也。良工心苦矣。
便血,不獨責虛,亦當責濕,所以滋補無功,而疏利獲益也。茲足痠無力,其濕不但在脾,又及腎矣。當作脾腎濕熱成痹治之。
萆薢,薏仁,白朮,石斛,牛膝,生薑
詒按:案語明確,方亦簡當。
瀉痢便血,五年不愈,色黃心悸,肢體無力。此病始於脾陽不振,繼而脾陰亦傷。治當陰陽兩顧為佳。
人參,白朮,附子,炙草,熟地,阿膠,伏龍肝,黃芩
詒按:此理中合黃土湯法也。方案俱切實不膚。
鼻癢心辣,大便下血,形瘦,脈小而數,已經數年。
黃芩,阿膠,白芍,炙草
詒按:此陰虛而有伏熱之證,方特精簡。
白話文:
[大便問題]
因為情緒鬱悶導致氣機不暢,身體水分不足,飲食量少但排便困難,身形消瘦且脈象澀滯。不能一概使用通便方法,應使用滋潤和順暢氣機的藥物來治療。
使用生地、當歸、桃仁、紅花、枳殼、麻仁、甘草、杏仁等藥材。
進一步說明:這是氣機受阻和體內液體乾涸的情況,建議添加新鮮的何首烏。
如果大便閉塞,水分卻從其他地方流失,一旦大便通暢,這種情況就會停止。
使用大承氣湯,添加甘草。
進一步說明:根據吳鞠通的理論,使用調胃承氣的方法更穩妥。
再次診斷:在先前的處方中加入當歸和白芍。
第三次診斷:改用製軍,添加肉桂和厚朴。
大便出血後,大便乾燥且不通暢,之後開始自行排便,排出的物質呈白色且黏稠,一天可能發生數十次,身體狀況衰退且脈象沉弱。這肯定是長期積累的飲食濕氣所致。腑部疾病宜於通利,可以使用溫和的下泄方法。
使用生茅朮、製軍、熟附子、厚朴等藥材。
進一步說明:自行排便且物質黏稠,有可能是因為乾燥的大便堵塞,使得腸道受到壓力,而使腸道的油脂自行下泄。應專注於處理乾燥的大便,同時滋養腸道,不能單純認為是濕氣的問題。
脾胃功能受限時,身體的水分會受到限制,進而影響消化,使人沒有飢餓感且排便困難。嘗試各種藥物後,中氣大受損耗。仿效古人用食物來治療的方法。
使用黑芝麻和杜蘇子,將兩者煎煮至濃稠如糖漿,連續服用三到五天,再服用一杯人乳,並加入兩茶匙的薑汁。
進一步說明:這是無藥可用時的治療方式,非常考驗醫生的心思。
大便出血,不能只歸咎於體虛,也可能是濕氣所致,所以滋補類藥物無效,而疏通利尿的藥物卻能獲得好處。現在感到腳酸無力,顯示濕氣不僅影響脾臟,甚至影響到腎臟。應將其視為脾腎濕熱導致的痹症來治療。
使用狗脊、薏仁、白朮、石斛、牛膝、生薑等藥材。
進一步說明:案例描述清晰,處方簡單恰當。
患有瀉痢和便血,長達五年未愈,面色黃且心悸,四肢無力。此病起因於脾臟的陽氣不足,隨後連帶傷害了脾臟的陰氣。治療時應兼顧陰陽平衡為佳。
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附子、炙草、熟地、阿膠、伏龍肝、黃芩等藥材。
進一步說明:這是理中湯和黃土湯的結合用法。處方和案例都十分切實,不浮誇。
鼻子癢且心口燒灼,大便出血,身形消瘦,脈象細小且頻繁,已持續多年。
使用黃芩、阿膠、白芍、炙草等藥材。
進一步說明:這是陰虛且有潛藏熱氣的情況,處方特別精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