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滄洲醫案》~ 肝脾門 (9)
肝脾門 (9)
1. 肝脾門
右,腎水虧,血分虛,肝木無所滋養,以致肝氣橫逆,乘胃則痞阻嘔惡,入絡則攻注作痛,上升則頭暈而眩,下陷則帶脈不固,余恙尚多,不外本元虛乏。當蟄藏司令,乘時峻補,以符治病求本之法。
臺參鬚(一兩,另煎收膏入),當歸身(一兩五錢),原杜仲(三兩,鹽水炒),制首烏(四兩),白芍(一兩半),川斷(三兩,鹽水炒),潞黨參(二兩,直劈,鹽水炒),柏子仁(一兩七錢),金櫻子(三兩,鹽水炒),大熟地(四兩),淡蓯蓉(一兩五錢),金毛脊(三兩,炙去毛),鱉甲膠(二兩,收膏入),麥冬肉(一兩五錢),烏賊骨(三兩,炙),茯苓(四兩),川石斛(三兩),沙苑子(三兩),陳皮(一兩),鹽半夏(一兩五錢),淡木瓜(七錢,切),海浮石(三兩),左牡蠣(七兩,鹽水煅,先煎),清阿膠(二兩),如法收膏。
右,反復病纏,由來已久,病本在胃納不足,肝升太過,病變則痰熱上擾,氣火浮越,近日病魔退避,正氣未復,急急當乘機峻補。養冬水收藏之本,御春木升發之端。
潞黨參(一兩五錢,秋石三分拌炒),青鹽半夏(一兩),白蒺藜(三兩,炒去刺),大生地(八兩),新會皮(一兩),沙蒺藜(五兩,鹽水炒),北沙參(三兩),制南星(三兩),淮小麥(五兩,絹包),制首烏(四兩),海浮石(四兩),白芍(三兩),煅牡蠣(八兩,先煎),天竺黃(二兩),川貝末(三兩,收膏時入),清阿膠(一兩半,收膏時入),杞子炭(一兩),藕節(五兩),雪梨膏(一兩半,收膏時入),甘菊瓣(一兩半),杜仲(二兩,鹽水炒),川斷(二兩,鹽水炒),元武版(一兩半,先煎),靈磁石(三兩,生,先煎),如法熬膏。
右,心肝浮於上,脾胃虧於下,氣血兩乏,無以灌溉經脈,以致手足少力如重滯,惡寒如風吹。此皆本原之內虛,風痰遂乘虛而入阻也。須專力培養其根本,以臻太和。
潞黨參(二兩),白蒺藜(三兩,炒去刺),西赤芍(二兩),臺參鬚(一兩,另煎汁收膏入),潼蒺藜(三兩,鹽水炒),鹿角膠(一兩,收膏時入),上西耆(一兩半),淮牛膝(一兩五錢,鹽水炒),淮山藥(四兩,炒黃),全當歸(二兩),片薑黃(一兩五錢),菟絲子(三兩,鹽水炒),制首烏(四兩),五加皮(三兩),酸棗仁(二兩,炒香),虎脛骨(二兩),豨薟草(三兩),遠志肉(一兩,去心炒炭),宋半夏(三兩),川斷(三兩,鹽水炒),麥冬肉(一兩五錢),上於術(一兩),金毛脊(三兩,炙去毛),細桑枝(七兩),如法收膏。
左,所病由於稟賦不充,為腎水不能收攝肝木之證。閉藏不足,疏泄有餘,非求本培養不足以見功。
白話文:
肝脾門
第一方:腎水虧虛,血虛導致肝木失養,肝氣逆亂,出現胃部痞脹、嘔吐、噁心,經絡疼痛,頭暈目眩,帶脈鬆弛等症狀,根本原因是元氣不足。應當順應秋冬季節的收藏之氣,積極溫補,以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。藥方組成:台參鬚、當歸身、杜仲、制首烏、白芍、川斷、潞黨參、柏子仁、金櫻子、大熟地、淡蓯蓉、金毛脊、鱉甲膠、麥冬肉、烏賊骨、茯苓、川石斛、沙苑子、陳皮、鹽半夏、淡木瓜、海浮石、牡蠣、阿膠,共製成膏方。
第二方:病症反覆纏綿日久,根本原因是胃納不足,肝氣升發過度,病理變化為痰熱上擾,氣火浮越。近日病情好轉,但正氣尚未恢復,應抓住時機積極溫補,以養護冬季收藏之氣,預防春季肝氣過度升發。藥方組成:潞黨參、青鹽半夏、白蒺藜、大生地、新會皮、沙蒺藜、北沙參、制南星、淮小麥、制首烏、海浮石、白芍、煅牡蠣、天竺黃、川貝、阿膠、杞子炭、藕節、雪梨膏、甘菊瓣、杜仲、川斷、元武版、靈磁石,共製成膏方。
第三方:心肝氣血上浮,脾胃虛弱下陷,氣血不足,導致經脈濡養不足,出現手足無力、肢體沉重、惡寒等症狀。這些都是由於本源虛弱,風痰乘虛而入所致。必須著力於根本的調理,才能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。藥方組成:潞黨參、白蒺藜、西赤芍、台參鬚、潼蒺藜、鹿角膠、上西耆、淮牛膝、淮山藥、全當歸、片薑黃、菟絲子、制首烏、五加皮、酸棗仁、虎脛骨、豨薟草、遠志肉、宋半夏、川斷、麥冬肉、上於術、金毛脊、細桑枝,共製成膏方。
第四方:病情起因於先天稟賦不足,腎水不能很好地約束肝木,導致肝氣閉藏不足,疏泄過度,必須從根本上調理,才能收到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