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傷寒捷論

2. 表證

脈浮,發熱,惡寒,頭痛,項強,身痛,四肢拘急,面慘灑淅,喘與咳嗽,目舌和,口不渴,大小便如常,皆屬表證。必待表解,方可攻裡。若誤下之,必為痞,為結胸,為懊憹矣。

白話文:

[表面症狀]

脈搏輕觸可感,身體有發燒的情況,畏懼寒冷,頭部疼痛,頸部僵硬,全身疼痛,四肢緊繃且活動不便,臉色蒼白且肌膚冰冷,呼吸困難伴有咳嗽,眼睛和舌頭的顏色正常,口脣不乾渴,排尿和排便情況正常,這些都屬於表面的病徵。必須等到表面的病症解除後,才能進一步處理內在的問題。如果錯誤地直接處理內在的問題,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、胸部憋悶或精神煩躁不安的情況發生。

3. 肌肉

脈尺寸俱長,目痛,鼻乾,唇焦,漱水不欲咽,俱邪在陽明肌肉經也,勿將臟腑混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的長度在寸和尺的位置都比平常長,同時有眼睛疼痛,鼻子乾燥,嘴脣乾裂,甚至含水在口中但不想吞下,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邪氣影響了陽明肌肉經。在治療時,不要將肌肉的問題與內臟的問題混為一談來處理。

4. 半表半裡

脈不浮不沉,頭汗出,盜汗,耳聾,舌滑,脅痛,嘔吐,口苦,目眩,往來寒熱,默默不欲飲食,未經下過,胸中脹滿,皆半表半裡證也。此經有三禁,惟小柴胡加減和解,誤用他藥,則為壞病矣。

白話文:

脈象既不是浮也不是沉,額頭上冒汗,夜晚盜汗,聽力下降,舌頭表面滑潤,肋骨一側疼痛,有嘔吐感,口中感覺苦澀,視線模糊,時而感覺寒冷時而發熱,心情鬱悶不想吃東西,未曾有過排便困難,胸部有脹滿感,這些都是半表半里的症狀。這類病症有三個禁忌,只能使用小柴胡湯進行增減調和,如果錯誤地使用其他藥物,病情就會變得更糟。

其中"半表半里"是中醫的一種診斷名詞,指的是病變位置在表和裏的中間,既不在皮毛肌腠(表),也不在臟腑(裏),通常指少陽病,即膽經或膽腑的病變。

5. 傳經里證

脈沉而有力,自汗,潮熱,惡熱,腹痛,下痢腸垢,下利清黃水,小腹滿而硬者,硬而痛者,大便秘結,小便多者,轉失氣,咽乾齒燥,目不明,不得眠,譫語狂斑,頭痛、發熱俱止,手足心並腋下有汗出,舌胎黃黑,及津液枯槁。已上不拘日數多少,皆傳裡證也。下之無疑,若誤汗之,則為狂,為斑爛矣。

白話文:

脈搏深沉且強勁,自己流汗,像潮水般的發燒且畏懼熱氣,腹部疼痛,下痢伴有黏液,排泄物呈現清黃色的水狀,小腹部感覺飽滿且堅硬,堅硬且感到疼痛,大便乾結,小便頻繁,屁多,喉嚨乾燥,牙齒乾燥,視力模糊,失眠,胡言亂語且行為狂躁,出現紅斑,頭痛和發燒都停止了,手心腳心以及腋下會出汗,舌苔呈現黃黑色,以及身體津液乾涸。以上症狀無論持續多少天,都屬於內臟受病的症狀。可以確定地進行瀉下治療,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法,可能會導致精神錯亂,或者皮膚出現斑爛的情況。

6. 直中里證

脈沉細無力,乾嘔,不渴,嘔吐清涎,背惡寒,倦臥多眠,囊縮,唇甲青,身痛如被杖,四肢拘急,不發熱,四肢厥冷過肘膝,不頭痛、發熱、惡寒、身痛,綿綿腹痛,下利清穀,小便清長色白,皆直中裡寒證也,溫之無疑。

白話文:

[直接影響內臟的寒證]

脈搏呈現沉細且無力的情況,有乾嘔的症狀,但並無口渴感,嘔吐物為清澈的口水,感覺背部畏寒,常感到疲倦想睡,睏意連連,男性可能會出現縮陰的現象,嘴脣和指甲顏色發青,身體疼痛就像被棍棒擊打一樣,四肢僵硬且緊繃,不會發燒,四肢冰冷到超過手肘和膝蓋的位置,不會有頭痛、發燒、畏寒或身體疼痛的問題,腹部持續疼痛,拉肚子排出的是未消化的食物,尿液清澈且量多,顏色偏白,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內臟的寒證,毫無疑問需要進行溫補治療。

7. 表裡俱見

頭痛,發熱,表證,下利清穀,里證。腹痛,口渴甚,里證,脈浮,表證,大便閉,里證;倘微惡寒,表證未解。此皆表裡俱見證也。或先解表,或先救里,要在活法以治之。

此數條,是為後學開一辨證捷法。第不從仲景論中參出,而於節六菴書脫化,於形層氣化陰陽標本之旨,終不能無毫釐之差。

白話文:

內容翻譯為:「如果出現頭痛、發燒,這顯示有外感病證(表證)。同時,如果有下痢且排泄物像清澈的穀物(清穀),或是腹痛、極度口渴,這些都是內在病證(裏證)的表現。此外,如果脈搏輕浮,也是表證的特徵;大便乾結不通則是裏證。如果偶爾感到輕微畏寒,表示表證尚未完全消除。以上這些症狀同時出現,即為表證和裏證都存在的綜合病象。

對於這種病症,可能需要先治療表證,也可能需要先處理裏證,關鍵在於靈活運用治療原則來進行調理。

以上幾點,旨在為後學者提供一種快速辨識病證的方法。只是,這並非直接來自張仲景的論述,而是從節六菴的著作中延伸發展出來,對於身體各層次氣血運行、陰陽平衡以及疾病根本的理解,仍可能有些許誤差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