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眩暈 (2)
眩暈 (2)
1. 眩暈
獨有心火刑金,與水中之火,直奔西極,而銷鑠煎熬,則肺便危矣。緣肺為華蓋,以覆諸臟,其二十四空竅,虛如蜂窩下垂,無透竅,吸之則滿,呼之則虛,最喜清涼,不耐煩熱;今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之火勢上炎,則隨所吸之氣而入於竅中,肺不受熱,則戛戛然而嗽,甚至肺瓣乾枯,形如經霜荷葉,委頓零落而不能振舉,水精亦不能四布,五經亦不能並行,而成肺敗之證。總緣肺之竅中,只受得臟腑中固有之元氣,以運用乎一身,受不得一分邪氣耳!
初起者,金沸草散主之。年壯力盛,即久亦可用。如每月一二發,弱證之漸也,六君子湯以補土生金,六味丸以滋水養金。此攻補二法也。如咸哮、醋哮,勝金丸極妙,時嗽,嗽則涕淚出,一味瀉白散加黃芩、桔梗。寒嗽無痰,或即有痰,必是稀涎,少食,一味瀉白散加桔梗、薑、棗,甚則六君子加薑、棗。風嗽必絆牽有痰,金沸草散。
自時嗽嗽則涕淚出以下六十字,楊本所無。
白話文:
眩暈
只有心火過盛,如同水中的火直衝向上,灼燒肺臟,就會危及肺部。因為肺臟如同華蓋,覆蓋著其他臟腑,它有二十四個氣孔,像蜂窩一樣虛弱下垂,沒有通暢的氣道,吸氣時就飽滿,呼氣時就空虛,最喜歡清涼,最怕燥熱;如今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的火氣上炎,就會隨著吸入的氣息進入氣孔,肺臟受不了熱,就會咳嗽不止,甚至肺葉乾枯,像霜打的荷葉一樣萎縮凋零,無法舒展,津液也無法輸布全身,五臟經絡也無法協調運作,最終導致肺臟衰敗。總而言之,肺部的氣孔只能接受臟腑中固有的元氣來維持全身運作,承受不了絲毫的邪氣!
初期可用金沸草散治療。年輕力壯的人,即使病程較長也可以使用。如果每月發作一兩次,屬於病情較輕的漸進式發展,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補益脾土以滋養肺金,或用六味丸滋陰養肺。這是攻補兩種方法。如果出現咸哮、醋哮(咳嗽聲音),勝金丸效果極好;如果經常咳嗽,咳嗽時還流涕流淚,可以用瀉白散加黃芩、桔梗。寒咳無痰,或痰液稀薄,食慾不振,可以用瀉白散加桔梗、生薑、大棗;嚴重者則用六君子湯加生薑、大棗。風寒咳嗽必定伴隨痰液,可用金沸草散。
(從「自時嗽嗽則涕淚出」以下六十個字,在楊氏版本中沒有記載。)
2. 金沸草散
金沸草(二錢),麻黃(去根節炒),前胡,荊芥穗,黃芩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二枚)
白話文:
【金沸草散】
所需藥材如下:金沸草兩錢,麻黃(需去除根部及節,並進行炒製)一錢,前胡一錢,荊芥穗一錢,黃芩一錢,甘草五分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。
3. 勝金丸
三稜醋(炒),莪朮(醋炒),高良薑,人參,陳皮,黃連(酒炒各三錢),右神麯和丸,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白滾湯下。
觀《內經》飲入於胃,遊溢上歸之論,則知津液之通調於臟腑而化氣者,皆肺之治節為之也。又觀谷入於胃,傳之於肺之說,則知臟腑內外之血氣,亦肺之流溢布散也。夫五臟六腑內外之津液血氣,雖由胃腑水穀之所化,靡不藉肺氣以傳布,故肺位獨處其高,以行營衛陰陽也。
咳雖肺病,而五臟六腑皆能致之,善治之者,治其五臟六腑,或補,或溫,或通,或塞,隨其因而調之,自然咳止肺寧,而其法得矣。若沾沾唯肺是求,譬猶長安在西而向東指,不其惑乎?又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六氣外客,皮毛先受,而肺即為之不舒,於是咳作。是推驅其客感,使皮腠宣通於外,則肺臟自清寧於內,不勞餘力而咳止矣。
設起手即用寒涼,致玄府閉塞,肺氣冰伏,氣化不和於外,神機不轉於內,傳而為癆瘵難起之證。此非病氣之害,乃醫者所作之孽也。至若所言肺虛,由於脾土不能生化,肺金失其所養,則是地天不交也;地天不交,則諸臟腑皆無所取給。斯時惟有重投溫補,使資生之本充足,庶幾仍可交濟,豈可云陰虛火炎,而再以涼降治之,至於土崩水敗而後已耶?又云:心火刑金,與水中之火直奔西極。夫君火炎亢,一劑承製,暑退而生化依然。
若水中之火,乃雷龍之火也,惟有求其屬而從治之,則應手而愈;若行對待而直折之,則火愈熾而銷鑠熬煎之患不免矣。又云五臟之火沸騰,以至肺瓣乾枯,如經霜荷葉委頓零落。夫焦槁至此,垂死必矣,奚止為肺敗之證乎?若云最喜清涼,此說恐非確論。蓋肺雖為清虛之府,然必藉胃中陽氣溫養;若中焦不能如漚之蒸運,則上焦焉能如霧之通調?觀《內經》形寒飲冷則傷肺,與肺惡寒之說,自可知矣。
苟執膚見以為是,而恣意寒涼,則胃陽日見其消乏,生機必至於蕩然,馴致癆瘵而不可救藥,皆由執偏見逞臆說之醫誤之也!
如年高筋骨作痛,氣喘有痰,腰痛,用熟地、山藥、當歸、白芍、杜仲、枸杞、黃耆、棗仁、麥冬、五味、甘草。喘盛,去黃耆。如年高痰喘,氣不歸原者,生脈散加熟地、山藥、當歸、枸杞、牛膝、菟絲等治之,此一條胡本不錄,採楊本補入。
白話文:
【勝金丸】
藥方成分如下:醋炒的三棱,醋炒的莪朮,高良薑,人參,陳皮,酒炒的黃連各三錢,再加入神麯,混合後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七十粒,空腹時用熱水送服。
根據《內經》對於飲食進入胃部後,如何流動到全身的討論,我們得知,身體內臟腑中的津液與氣息,都是靠肺臟的調節來維持平衡。再看食物進入胃部,然後傳遞到肺部的理論,這說明瞭身體內臟腑的血液與氣息,也是肺臟流動與散佈的結果。五臟六腑的津液與血液,雖然由胃部的食物消化生成,但都需藉助肺氣來傳播,因此肺臟的位置較高,以便於運行營養與陰陽之氣。
咳嗽雖然主要發生在肺部,但五臟六腑的問題也可能導致咳嗽。高明的醫生會治療五臟六腑,或補充,或溫暖,或疏通,或封閉,視情況調整,這樣咳嗽就會停止,肺臟也會恢復健康,治療方法也就掌握住了。如果一味只針對肺部治療,就像要到長安卻往東走一樣,豈不是荒謬?
皮毛與肺臟相連,外來的六氣首先影響皮毛,進而讓肺臟不舒服,引發咳嗽。如果把這些外來的影響去除,讓皮毛的毛孔能夠正常通風,肺臟自然就清淨平靜,不用費力咳嗽就能停止。
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寒涼的藥物,可能會導致毛孔閉塞,肺氣被冰封,氣息在外不能和諧,身體內在的生理機能也無法正常運轉,進而形成難以治癒的疾病。這並非疾病的惡果,而是醫生的過失。
肺虛的原因可能在於脾臟無法正常生成與化生,導致肺臟得不到足夠的滋養,這就像天地之間的聯繫被切斷一樣;天地之間的聯繫一旦被切斷,其他臟腑也就無法得到必要的資源。此時,唯有大量補充溫暖的藥物,讓生命之源充足,纔有可能重新建立天地之間的聯繫。不能認為這是陰虛火旺,再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直到身體像土崩瓦解,水盡魚死一樣。
對於心火旺盛影響肺臟,可以使用承製的藥物,暑氣退去,生機依然。但對於源自腎臟的火氣,這是雷龍之火,只能找到它的根源,順著它來治療,才能迅速痊癒;如果強烈對抗,火氣反而更旺,造成的損害也就更大。
五臟的火氣沸騰,肺瓣乾燥枯萎,像秋天的荷葉萎縮凋零。到了這種程度,已經接近死亡,何止是肺臟受損呢?如果說肺臟喜歡清涼,這種說法恐怕並不準確。肺臟雖然清虛,但必須依靠胃部的陽氣來溫暖;如果中焦無法正常運轉,上焦又怎能正常調節?從《內經》中形寒飲冷則傷肺,以及肺惡寒的理論,我們就能明白這個道理。
如果固守淺薄的見解,任意使用寒涼的藥物,胃部的陽氣就會逐漸消失,生命力也會逐漸耗盡,最終導致無法治癒的疾病,這都是因為醫生的偏見與臆斷所致。
對於年紀大,筋骨疼痛,呼吸困難,有痰,腰痛的人,可以用熟地,山藥,當歸,白芍,杜仲,枸杞,黃耆,棗仁,麥冬,五味,甘草來治療。如果呼吸困難嚴重,去掉黃耆。對於年紀大,有痰,呼吸困難,氣息無法回歸根本的人,可以用生脈散加熟地,山藥,當歸,枸杞,牛膝,菟絲來治療。這一條在胡本中沒有記載,是在楊本中補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