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鬲證 (1)
鬲證 (1)
1. 鬲證
鬲之為病,一陽明盡之矣。丹溪謂噎鬲反胃之病,由得之六淫、七情,遂有火熱炎上之化,多升少降,津液不布,血液衰耗,胃脘乾枯。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入亦不多,名之曰噎;其槁在下,與胃相近,食雖可入,難盡入胃,入即吐出,名之曰鬲。
總緣下脘與厥陰、少陰相逼,七情用事,肝膽先病,病則鬱而生熱,熱則其氣熏蒸於胃,久之胃中陰血亦干,而漸致糟粕不能受氣化之推移,積疊於胃底,於是胃中之氣上逆而為火,中脘為火所盤據,竟不思食矣。其津液不能下行,則小腸下之闌門亦致枯槁。小腸,手太陽也,閉則生火,愈干則愈熱,愈熱則愈干,亦不能司其泌別矣。
然後膀胱無所稟受,而小便赤濁,大腸無所稟受,而便若羊矢,成不治之證矣。
鬲證以一陽明盡之,此種高談,不知本於何書?至謂熏蒸於胃之氣,又不知認其氣為何物?若謂熏蒸於胃之火,則此火乃三焦之火。三焦根於右腎,而為元氣之別使,所以腐熟水穀,而上為開發,下為泌別者也。豈有反使胃中血耗,而糟粕不能移動之理?《內經》謂少火生氣,壯火散氣。
火之美惡須要辨得極分明。若於此不加分別,混雜言之,以致後學不明此理,習用寒涼,有加無已,至於生氣之火,而亦思盡力清解,致成敗證,往往有之。此皆立言不善者之過也。
總之,胃為多氣多血之海。人見其不思飲食,便為胃氣之虛,而用參、耆、白朮以補之,見其食即嘔吐,便為胃中之寒,而用薑、桂、茱萸以暖之。殊不知腸胃之為物,最是潤澤,試以羊、豕之肚觀之,必是滑膩稠黏,如液如脂,如膏如津,在人胃亦如之,所謂陰也。鬲證之人,其腸胃必枯槁乾燥,絕無滑膩稠黏等象,是胃陰亡也;陰亡,地氣絕也;地氣絕,則天氣從何處得生乎?故多死。
用溫補不合法,致與病機不相中,非溫補之過也。先生管中窺豹,祗見一斑,而竟以是立言傳世,致使後人禁用溫補,為利少而為害多矣。
鬲證與翻胃,何以辨之?鬲證飢欲得食,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,在胃口之上,未曾入胃,即帶痰涎而出,若一入胃,無不消化、不復出矣,惟男子年高者有之,故曰少無噎鬲。
翻胃者,飲食倍常,盡入於胃矣,但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或一兩時而吐,或積至一日夜而吐,腹中脹悶不可忍,而復吐出原物,酸臭不化,此已入胃而反出,故曰翻胃,男女老少皆有之。世醫治鬲,或以胃虛而用溫補,或以開鬱而用香燥等劑,必至死而後已。殊不知關門枯槁,腎水不能上達,經云腎者胃之關,關門不利,升降息矣。
關門,即氣交之中,天之樞也。故腎旺則胃陰充足,胃陰充足則思食,當用六味加歸、芍養之。或血燥,大腸枯乾,有黑糞積疊胃底,則當以熟地五錢,當歸、麻仁各三錢,白芍、桃仁各二錢,微微潤之。視其形體如常,氣血充足,即於前方內加大黃一二錢,以助血藥,大腸一潤利,而胃自開矣。一開之後,大劑六味、左歸等類,不數數飲之,方有濟也。
白話文:
「鬲」這種病,可以說是由於陽明經的問題到極致所引起的。名醫朱丹溪認為噎膈、反胃這些病,是因為受到外感六淫邪氣或內傷七情影響,導致體內產生火熱往上燒的現象,造成身體裡上升的力量太強,下降的力量不足,體內津液無法正常分佈,血液也因此衰竭耗損,讓胃部變得乾燥枯槁。如果這種乾燥枯槁的狀況發生在比較上面的地方,接近咽喉下方,那麼喝水還能順利通過,但食物卻難以下嚥,就算吞進去也吃不多,這就是所謂的「噎」。如果乾燥枯槁發生在比較下面的地方,靠近胃的地方,那麼食物雖然可以吞下去,卻很難完全進入胃裡,進去後又會吐出來,這就叫做「膈」。
總之,這些問題都跟下脘部位,以及肝經(厥陰)、腎經(少陰)互相影響有關。當情緒波動劇烈,肝膽就會先出問題,病了就會鬱結而產生熱,熱氣會向上薰蒸胃部。久而久之,胃裡的陰血也會被耗盡,以至於食物殘渣(糟粕)無法藉由氣化作用正常運送,堆積在胃底,於是胃中的氣就會往上逆行,變成火,中脘部位被火盤踞,人就沒有食慾了。體內的津液無法往下流動,小腸下方的闌門也會變得枯槁。小腸屬於手太陽經,閉塞就會生火,越乾燥就越熱,越熱就越乾燥,也沒辦法正常地進行泌別功能了。
然後,膀胱因為沒有足夠的津液滋養,小便就會變得又紅又濁,大腸也因為缺乏津液滋潤,大便就會像羊糞一樣一粒一粒的,最後就成了難以治癒的病症。
說「鬲證以一陽明盡之」,這說法太過高調了,不知道是根據哪本書說的?至於說「薰蒸於胃之氣」,又不知道是指什麼氣?如果說是「薰蒸於胃之火」,那這火應該是三焦的火。三焦的根本在右腎,是元氣的別使,負責腐熟水穀,將營養向上輸送到全身,往下則負責泌別廢物。怎麼會反而導致胃裡的血被耗盡,使食物殘渣無法移動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「少火生氣,壯火散氣」,火的好壞一定要分清楚。如果在這方面不加區分,混淆概念,導致後學者不了解這個道理,習慣用寒涼藥物,而且越用越多,最後連那些應該被保留的生氣之火也被清除,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,這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解而造成的錯誤。
總而言之,胃是氣血充沛的器官,就像一個大海一樣。人們看到病人不思飲食,就認為是胃氣虛弱,於是就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來補氣;看到病人吃東西就嘔吐,就認為是胃裡寒冷,於是就用薑、桂、吳茱萸來溫暖它。但是,腸胃的特性是最需要滋潤的,如果用羊或豬的肚子來觀察,一定會看到它是光滑黏稠的,就像液體、油脂、膏狀或津液一樣,人體的胃也是這樣,這些都是屬於「陰」的。患有鬲證的人,他們的腸胃一定是枯槁乾燥的,完全沒有光滑黏稠的樣子,這就是胃陰亡失的表現。陰亡,就像地氣消失一樣,地氣消失了,天氣又從哪裡來呢?所以患有鬲證的人大多會死。
使用溫補的方法不對,導致和病機不相符,並不是溫補的方法錯了。這位先生(指提出「鬲證以一陽明盡之」的醫者)就像從管子裡看豹,只看到一個斑點,就以此作為立論並傳世,導致後人不敢使用溫補,真是弊大於利。
那麼,「鬲證」和「翻胃」要如何區分呢?鬲證的病人會感到飢餓想吃東西,但是食物在咽喉、胸膈之間就會被堵住、逆流而上,還沒進入胃裡就帶著痰涎吐出來。如果食物一旦進入胃裡,就能夠被消化,不會再吐出來。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年長的男子身上,所以說「少無噎鬲」。
翻胃的病人,食量和平常一樣,食物都進入胃裡了,但是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,或者吃下去一兩個小時後就吐出來,或者堆積到一天一夜後才吐出來。肚子會脹悶難受,吐出來的都是沒有消化、酸臭的原食物。這是食物已經進入胃裡又被吐出來,所以叫做「翻胃」,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會發生。世俗的醫生治療鬲證,有的人認為是胃虛而用溫補的方法,有的人認為是氣鬱而用香燥的藥劑,結果都只會加速病人死亡。他們不知道,關門(腎)已經枯槁,腎水無法上達,經書上說:「腎是胃的關卡」,關卡不利,升降的功能就停止了。
關門,就是陰陽之氣交會的樞紐,是天機的樞紐。所以腎氣旺盛,胃陰就會充足,胃陰充足就會想吃東西,這時候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當歸、白芍來滋養它。如果病人是因為血虛乾燥,導致大腸枯乾,在胃底堆積黑色糞便,就應該用熟地五錢、當歸、麻仁各三錢、白芍、桃仁各二錢,來微微滋潤它。觀察病人的身體狀況,如果看起來正常,氣血充足,就可以在前面的藥方中加入大黃一兩錢,來幫助活血,大腸一旦潤滑暢通,胃自然就會打開。胃打開之後,再大量服用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之類的藥方,而且要持續服用,才能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