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胃脘痛 脈宜浮滑,忌短澀。

回本書目錄

胃脘痛 脈宜浮滑,忌短澀。

1. 胃脘痛 脈宜浮滑,忌短澀。

胃脘痛,即俗所謂心痛也。心不可痛,痛則立死。以心在胃脘之前,故誤指胃痛為心痛也。胃脘痛,有食、痰、死血、氣寒、火中、氣虛之別,方書載列甚明,無甚深微,獨有一種肝膽之火,移入於胃而熱,又肝藏血,血少則肝葉脹硬,不肯下垂,將葉抵胃,胃受肝抵,得食則滿,愈與肝相逼,隱隱而痛者,久之變成燥證而為隔證矣。

又有一種胃中作酸,不覺其為酸,每進飲食,不敢多用,多用則竟日悶痛,直待食過,方得稍舒。此痛是胃中一味酸熱也,若得噯一口氣,亦覺少舒。然最難得者噯也,若噯得重,此自下轉上,必有一口食氣,或水或挾物是酸者;其下最難得泄氣,並且便硬。此皆少陽、厥陰二臟之氣所為也,久之亦防其變痞隔、中滿等證。

又有一種胃脘痛,是陰虛證將成,須認明白,二陽之病發心脾,此類可通。

食痛者,胸膈按之痛甚,勺水不入,兼大便閉,聞穀氣則欲吐,用二陳湯,或平胃散,加桔梗、枳實主之。痰痛者,亦不思食,口即欲食而不能食,大便不閉,二陳湯加枳殼、黃芩、海石主之,死血痛者,胸膈刺痛,而食可進,四物湯加大黃、桃仁、紅花主之。胃脘虛痛者,得食痛止,食多又痛,食過又痛,理中湯主之。

此皆易明也。獨有一種肝血燥痛,人多不察,亦不思食,交陰分,外按之不熱,病人自言熱、口渴者是也,逍遙散加生地、丹皮、炒山梔,甚者六味丸加柴胡、歸、芍主之。又有蟲痛者,亦不食,然痛必時發時止,痛則牽引手臂或肩背上,俱如穿透不可當,必唇紅,面上有白點是也,痛時不欲食,痛才止即可食,實者化蟲丸主之,虛者六味丸加川黃連、胡黃連、蘆薈、青黛、川楝子,隨證加減治之。

白話文:

胃脘痛,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心痛。但實際上心臟是不會痛的,如果心臟真的痛了,那會立刻致命。因為心臟位於胃脘前面,所以人們常誤以為胃痛是心痛。胃痛可以由多種原因造成,包括食物消化不良、痰、死血、氣寒、火旺、氣虛等,這些在醫書裡都有詳細的說明,並沒有什麼深奧的。但還有一種是由肝膽的火氣影響到胃部,使胃部發熱,同時肝臟儲存血液,如果血量不足,肝葉就會變得脹硬,無法正常下垂,肝葉頂著胃部,使得胃部在吃東西後感覺更滿,進一步被肝臟壓迫,導致隱隱作痛,長期下來可能會變成燥證,最終形成隔證。

另一種胃痛是由胃部產生的酸性反應造成的,這種情況下,患者吃東西時不敢多吃,多吃就會整天感到悶痛,只有等到食物消化完畢,才能稍微舒緩。這種疼痛源於胃部的酸熱,如果能打個嗝,也會感覺稍微舒服些。然而,打嗝是最困難的,因為打嗝時,會有一股從下往上反的食氣,可能夾帶酸性液體或固體;而且下部很難排氣,甚至便祕。這都是少陽和厥陰兩臟的氣機失調造成的,長時間下去也要預防演變成痞隔、中滿等疾病。

還有一種胃痛,是因為陰虛症狀即將形成,必須清楚辨識。二陽病症影響心脾,這類情況都可以通治。

因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痛,胸部按壓會感覺更痛,完全無法進食,且伴有便祕,聞到食物氣味就想吐,可以使用二陳湯或平胃散,加上桔梗、枳實來治療。痰濕引起的胃痛,同樣不想吃飯,即使想吃也無法下嚥,但不會便祕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枳殼、黃芩、海石來治療。死血導致的胃痛,胸部會有刺痛感,但還是可以進食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大黃、桃仁、紅花來治療。胃虛引起的胃痛,吃了東西就不痛,但吃太多又開始痛,吃完後又痛,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。

以上都比較容易理解。但還有一種肝血燥引起的胃痛,人們常忽略,同樣不想吃飯,在陰分階段,外面摸起來不熱,但患者自己說熱,口渴,這時候可以用逍遙散加上生地、丹皮、炒山梔,嚴重的話就用六味丸加上柴胡、歸、芍來治療。另外一種是蟲咬痛,也是不想吃飯,但疼痛會時發時止,痛時會拉扯手臂或肩膀背,像被穿透一樣難受,嘴脣會變紅,臉上有小白點,痛時不想吃飯,痛一停就可以吃飯,實證可以用化蟲丸治療,虛證可以用六味丸加上川黃連、胡黃連、蘆薈、青黛、川楝子,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