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瘧疾 (3)

回本書目錄

瘧疾 (3)

1. 瘧疾

夫痢疾之原,皆由夏日寒涼過度,飢飽失節,以致中土寒而經脈病,及秋陽氣收,而所積之寒氣無所容內,氣壯者隨經脈外出,樞轉而為瘧,內氣少弱,則隨經脈內陷從總閤,而為痢矣。色有赤白者,感厥陰之氣則赤,感太陰之氣則白,二氣夾雜,則赤白相間而為痢膿血矣。

苟求其氣化,審其陰陽、虛實而治之,庶無差失!

有噤口痢,乃毒氣原盛,或破藥太過,損傷上中二脘宗氣,邪毒乘虛而上逆也。有不從暑毒而得者,或食浮瓜沉李,或臥高室大廈,皆由寒得,隨感隨發,病止在下脘,寒氣所乘,脾亦不運,故為痢。如逾二三日,寒化為熱,其病形亦與暑毒同也。

《內經》只有始為熱中,末傳寒中之說,若寒化為熱之言,乃傷寒初則病本氣而為寒,繼則病標陽而為熱,非所論於雜證也。或者張、劉而下諸先輩有此論,與軒經相悖,不敢隨聲附和。

凡痢疾初起,三日內皆可用白芍藥湯,立除,若初起但覺腹痛,水瀉無度,厚朴湯主之,一見紅白,毒勢凝結矣,但當解毒、和氣、養血,切莫破氣、行血,是為大法,調金湯主之。如服調金湯後,紅白減而漸見糞色,便當減芩、連分數,芩用一錢猶可,連須漸減;加人參矣,此宜相機以消息之。紅白盡除,用六君子湯加歸、芍調理。

如初起發熱,此熱病也,竟以調金湯加柴胡與之。初熱只用黃芩,熱甚方用黃連。此則必視其熱之淺深、色之紅白,而分別用之。

初起即發熱,非肌表有邪,即經絡不和,溫散而調榮衛,外邪一解,痢亦鬆去。若概以為熱病,而開手即用寒涼,多有陷入而變為難治者。

久痢能食,六君於湯加歸、芍。久痢發熱,不能食,肌肉減者,不治。

白話文:

瘧疾

痢疾的成因,都是因為夏季過度寒涼,飲食不節制,導致腹部寒涼,經脈受損。等到秋天陽氣收斂時,體內積聚的寒氣無處容身,氣血旺盛的人,寒氣就會沿著經脈向外排出,轉化為瘧疾;內氣不足的人,寒氣就會沿著經脈內陷,從總合穴位侵入,而導致痢疾。痢疾的顏色有赤白之分,感受厥陰之氣則為赤色,感受太陰之氣則為白色,兩種氣混合,就會出現赤白相間,甚至帶有膿血的痢疾。

要治療痢疾,必須仔細觀察其氣機變化,審察其陰陽虛實,這樣才能避免治療失誤。

噤口痢是因毒氣過盛,或服用破氣藥物過量,損傷了上中二脘的宗氣,邪毒乘虛而上逆所致。也有些痢疾並非由暑熱引起,可能是因為吃了寒涼的瓜果,或者睡在高大的房屋裡,都是因為寒邪入侵,感受寒邪後立即發病,病症主要在下腹部,寒邪侵犯脾臟,導致脾臟運化失常,而產生痢疾。如果病情超過二三日,寒邪化為熱邪,其症狀就和暑熱引起的痢疾相似了。

《內經》只提到疾病初期為熱邪,後期傳變為寒邪,至於寒邪化為熱邪的說法,是指傷寒初期病在氣分,表現為寒邪,繼而病在陽分,表現為熱邪,這不是一般的雜病的論述。或許張仲景、劉完素等前輩有這樣的論述,但與《內經》相違背,我不敢隨意附和。

凡是痢疾初期,三日內都可以使用白芍藥湯,可以迅速治愈。如果初期只是腹部疼痛,腹瀉不止,則可用厚朴湯治療。一旦出現赤白相間的症狀,說明毒邪已經凝結,此時只能解毒、調和氣血、養血,絕對不能破氣、行血,這是治療痢疾的大法,可用調金湯治療。服用調金湯後,赤白顏色減輕,逐漸出現正常的糞便顏色,就要減少黃芩、黃連的用量,黃芩可以用一錢,黃連則要逐漸減少;同時要加入人參。這需要根據病情變化來調整藥物。赤白顏色完全消失後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當歸、白芍藥來調理。

如果初期就發熱,這是熱病,可以用調金湯加柴胡治療。初期發熱只用黃芩,熱盛時才用黃連。這需要根據發熱的程度、痢疾顏色的赤白來決定用藥。

初期就發熱,不是肌表有邪,就是經絡不和,應該溫散、調和營衛。外邪去除後,痢疾也會自然好轉。如果一概認為是熱病,一開始就使用寒涼藥物,很容易導致病情加重,變得難以治療。

久痢能吃東西的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當歸、白芍藥;久痢發熱,不能吃東西,肌肉消瘦的,則不宜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