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瘧疾 (2)

回本書目錄

瘧疾 (2)

1. 瘧疾

間一日發,與每日發者,治法不甚相遠,惟三日發者最難治。余於歲月未久者,用參湯下二妙丸,服之半月一月,自愈。如年深月久,尩羸不堪者,大劑養榮湯,吞八味丸,仍於湯中加熟附子一錢,十劑必愈。瘧痞初起,三妙丸加鱉甲,久服自愈。凡有痰有食,誤服補藥,以致不瘥者,用二妙丸立愈。或再用小柴胡湯,加枳實、桔梗二三劑。

清中祛瘧飲

黃芩,山楂(各一錢),柴胡,半夏,陳皮,青皮,枳實,厚朴,蒼朮,草果(各八分),生薑一片為引。

清脾飲

黃芩,柴胡,半夏,青皮,厚朴,蒼朮,草果,白朮,茯苓,炙甘草,生薑

香紅飲

人參,炙甘草,當歸(各二錢),香附,紅花(各半錢),生薑,一本無甘草,用益母草二錢。

二妙丸

橘紅,半夏(薑製各四兩),右為末,神麯和丸。每於未發前三個時辰許,吞一二丸,自然不發。加白朮,名三妙丸。

經云: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痎瘧者,陰瘧也。陰瘧而可用寒涼散泄乎?嘗閱李易安《金石錄》後序,言其夫趙明誠,因途中奔馳冒暑,至行在旅邸,病痁。予聞信驚怛,念渠性素急,病痁患熱,必服寒涼藥,疾可憂。遂解舟下,一日夜行三百里,比至,果大服柴胡、黃芩,瘧且痢,遂以不起。

嗟夫!易安一女子耳,尚知柴、芩不可妄用。何世之所謂名醫,奉此為治瘧之神劑,日事殺人而不覺?良可嘆焉!

痢疾,諸痢疾脈,流連細小者生,浮數洪大者死。

痢之一證,古人咸以赤白分寒熱,殊不知傷氣分為白,傷血分為赤。丹溪謂先水瀉而後膿血,為脾傳腎;先膿血而後水瀉,為腎傳脾。此已發前人所未發。至損庵以為種種痢疾,總由濕熱入胃。此一句,便可悟病形矣,蓋痢疾腹痛,必是繞臍以下,當小腸之分野。飲食入胃,挾暑毒而歸於中脘,初食未成糟粕,後食以繼之,則初食挾毒而歸於下脘矣。

夫中無毒邪,則氣血升降。得以循其正,所食之物,變糟粕而從下脘歸小腸。若毒與食在下脘,則升降不得循其正,糟粕欲行而不行,然畢竟要行,而不得行,則將臟腑脂膏逼迫而下,迨交入小腸之後,膿血由小腸刮下。小腸緣無毒,而糟粕得循其正,故小腸雖曲,而順下無礙,惟膿血則不得循其正而不肯下,故痛在繞臍而下,屬胃之下口及小腸也。小便不利者,小腸為邪毒所逼,不能分別,故短縮也。

六氣在天,暑則長養人者也,不可以毒字加之。祗緣見王叔和「寒毒」字用得奇,故是處用之。

臟腑脂膏,非膜絡,即募原也,乃保護臟腑,外通腠理者。逼迫而下,其人烏能存乎?此等奇論,不知出自何書?良由見理未明,故爾認主作賊,以長養之正氣而稱之曰「毒」。其源頭先錯,自然左支右吾,通篇說不清楚矣。

白話文:

[瘧疾]

間歇性瘧疾,無論是一日發作還是每日發作,治療方法差異不大,只有三日發作的瘧疾最難治療。對於發病時間不長的患者,我使用參湯送服二妙丸,服用半個月到一個月,就能自愈。如果病情持續時間長,患者體質虛弱不堪,則需服用大劑量的養榮湯,並吞服八味丸,同時在湯劑中加入熟附子一錢,十劑藥後必然痊癒。瘧疾初起伴有痞症,可以用三妙丸加鱉甲,長期服用可自愈。凡是有痰飲積食,或者誤服補藥導致病情未愈的,服用二妙丸即可痊癒。或者再服用小柴胡湯,加枳實、桔梗,服用二三劑。

清中祛瘧飲:黃芩、山楂各一錢,柴胡、半夏、陳皮、青皮、枳實、厚朴、蒼朮、草果各八分,生薑一片引藥。

清脾飲:黃芩、柴胡、半夏、青皮、厚朴、蒼朮、草果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生薑。

香紅飲:人參、炙甘草、當歸各二錢,香附、紅花各半錢,生薑,若無甘草,則用益母草二錢代替。

二妙丸:橘紅、半夏(薑製)各四兩,研磨成粉末,用神麴和成丸劑。每次在瘧疾發作前三個時辰左右服用一至二丸,即可預防發作。加入白朮,則稱為三妙丸。

古書記載:夏季受暑邪侵害,秋季就容易患上痎瘧。痎瘧是陰性瘧疾。陰性瘧疾可以用寒涼的藥物瀉散嗎?我曾經讀過李清照《金石錄》後序,文中提到她丈夫趙明誠因旅途奔波冒暑,在行在的旅舍染病。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驚恐悲傷,心想他性格急躁,患上瘧疾又發熱,一定會服用寒涼藥物,病情令人擔憂。於是立即乘船前往,一日一夜趕路三百里,到達時,果然他大量服用柴胡、黃芩,結果瘧疾加重,又患上痢疾,最終不治而亡。

唉!李清照只是一介女子,尚且知道柴胡、黃芩不能濫用,為什麼世上所謂的名醫,卻把這兩種藥奉為治療瘧疾的神藥,天天殺人而不自知呢?實在令人惋惜!

痢疾:各種痢疾,脈象細小流利的是可治癒的,脈象浮數洪大的則會危及生命。

古人常以痢疾的糞便顏色(赤白)來區分寒熱,殊不知,傷及氣分則為白色,傷及血分則為紅色。朱丹溪認為,先水瀉後膿血是脾虛傳至腎;先膿血後水瀉是腎虛傳至脾。這是前人未曾闡述的觀點。葉天士則認為,各種痢疾都是由於濕熱入侵胃部引起的。這句話就能領悟到疾病的症狀,因為痢疾腹痛,必定在肚臍以下,屬於小腸的部位。飲食進入胃部,挾帶暑毒到達中脘(上腹部),初次進食的食物未完全消化成糟粕,後面的食物又接踵而至,則初次進食挾帶的毒素就會到達下脘(下腹部)。

如果胃中沒有毒邪,則氣血運行正常,食物能順利轉化為糟粕,從下脘到達小腸。如果毒素和食物滯留在下脘,則氣血運行就會紊亂,糟粕無法順利排出,但最終還是要排出,排出不了,就會將臟腑的脂膏逼迫向下,到達小腸之後,膿血就會從小腸排出。小腸沒有毒邪,糟粕可以順利通過,所以小腸雖然彎曲,但向下通行無阻,只有膿血不能順利排出,所以疼痛位於肚臍以下,屬於胃的下口和小腸部位。小便不利是因為小腸被邪毒阻塞,無法正常運作,所以小便短少。

六氣中的暑邪,是能滋養人體的,不能用“毒”字來形容它。只是因為看到王叔和用“寒毒”一詞用得巧妙,所以這裡也用了這個詞。

臟腑的脂膏,不是指筋膜和絡脈,而是指募原,它們保護臟腑,外聯肌膚。如果這些脂膏被逼迫排出,人還能活嗎?這些奇特的論述,不知出自何書?因為對道理不明白,所以認錯了敵我,把正常的滋養之氣稱為“毒”。一開始就弄錯了,自然就會前後矛盾,整篇文章都說不清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