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瘧疾 (1)

回本書目錄

瘧疾 (1)

1. 瘧疾

瘧之為病,非經非絡,非臟非腑,乃夏月汗出太多,肌表空疏,外感暑邪,乘虛而直入臟腑募原之間,待收、藏二令一行,玄府閉束,則所藏之邪,無以泄其怒而寒熱作矣。然其寒也,乃內熱將作,火沖其氣,故凜凜然而寒,非真寒也,故不得以熱藥治之也。然《素問》分六經瘧,豈膜原足以盡之歟?曰:非是之謂也。

凡臟與臟,或腑與腑,或臟與腑,彼此相接之處,中間蓋有虛界之募原,而虛界中復有剛柔筋脈,其為某臟之筋,便為某臟之病。譬如胃與小腸相近,而邪入於胃與小腸之虛界,而彼筋脈屬胃,則為陽明經瘧矣。如肝與脾相近,而邪入於肝脾之虛界,而筋脈或屬脾,便為太陽經瘧矣。

開口從汗出太多說起,便與經旨相悖。不觀《內經》云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乎?至其分疏募原界限聯絡,甚為得理。按《素問》謂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,見《金匱真言論》中。又謂痎瘧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令人汗空疏,腠理開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雲云。

又謂夏傷於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,藏於腠理皮膚之間,秋傷於風,則病成矣。此二條見《瘧論》。可見致瘧之由,政自不一。鼓峰所言,似本之《瘧論》。彥庵引《金匱真言》以駁之,各據一說,皆不能圓備。又《素問》謂先傷暑,而致汗以大出,腠理開發。

鼓峰則謂汗出太多,肌表空疏,致外感暑邪,則其說又倒亂,與《素》論相反。立言者固應細自檢點。

究之臟腑雖病,皆因募原之氣遷移也。至於每日、間日、間二日者,瘧之衛氣,日行一周,歷五臟六腑十二經之界分,每一界分必有其舍,舍有隨經絡浮沉內薄之外邪,故與日行之衛氣,相集則病作,離則病休也。間日、間二日者,由其募原之遠近也。曰:古人言無痰不作瘧,信乎?痰之所為,非熱不生,今病人飲食入胃,而每日發熱,則脾不能守其靜化,一惟外邪所化之熱煎熬,並飲食而化為痰矣。其有先傷飲食而痰熱內作,復挾外感之暑邪,變而為瘧者有之矣。

無痰不成瘧。凡瘧皆由脾虛,此二語乃透瘧病之根,醫家不可忽諸!

瘧疾之原,多由夏暑貪涼,失其養陽之道,至秋正氣欲收而不能入,邪氣欲出而不能達,是以邪正交爭而瘧作。其間有風勝、寒勝之不同,舍近、舍遠之各異。《內經》所論,無遺蘊矣。治之之法,不過和陰陽,調經絡,有邪去邪,無邪養正,或溫,或散,或補,或清,隨其證之重輕、人之虛實而治之,何拘拘於痰與食,而膠柱於此數法哉?

瘧初發時治法,不論六經內外,只用清中祛瘧飲,或清脾飲;三四發不應,以二妙丸與之,立除:若淹延歲月不愈者,一味六君子湯自愈。有發在酉時者,五發內,俱當用香紅飲,古人用升提法,轉出陽分,不過言道理當如是耳!時人執此法,愈提則陰愈虛矣。且凡屬夜病,若俱要見陽而愈,則亦不勝其升提矣。

白話文:

瘧疾這種病,它不屬於經絡系統,也不屬於臟腑系統,而是因為夏天流汗太多,使得皮膚表面空虛疏鬆,外感暑邪,趁虛直接進入臟腑與募原之間。等到收斂和閉藏的時令一到,身體的毛孔閉合收縮,體內潛藏的邪氣無法宣洩,就會導致發冷發熱的症狀出現。

之所以會發冷,是因為體內的熱要發作,火氣衝擊體內氣機,所以會感到寒冷,但這不是真正的寒冷,因此不能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。雖然《素問》將瘧疾分為六經瘧,但難道說只要侵犯到膜原就足以說明瘧疾的病因嗎?不是這樣的。

凡是臟與臟之間,或者腑與腑之間,或者臟與腑之間,彼此相接的地方,中間都有一個虛空的界限,這個界限叫做募原。而這個虛空界限中又存在剛柔的筋脈,如果這個筋脈屬於哪個臟腑,就會導致該臟腑的疾病。例如,胃與小腸相鄰,如果邪氣侵入胃與小腸之間的虛空界限,而這部分的筋脈屬於胃,那就會形成陽明經的瘧疾。如果肝臟與脾臟相鄰,而邪氣侵入肝脾之間的虛空界限,筋脈又屬於脾臟,就會形成太陽經的瘧疾。

文章開頭從流汗太多來說起,就與經絡學說的原則相違背了。難道沒看到《內經》說:「夏天流汗不暢,到了秋天反而會得風瘧」嗎?至於他所分析的募原界限和相互聯繫,倒是很符合道理。《素問》說,夏天流汗不暢,秋天會得風瘧,這個說法出自《金匱真言論》。又說,痎瘧是夏天受暑邪侵擾,熱氣積聚在皮膚內部、腸胃外面的部位,導致人流汗過多,皮膚毛孔疏鬆,毛孔打開,再受到秋天的涼氣,汗出時又吹到風,就會發病。

另外又說,夏天受到大暑的侵襲,大量出汗,毛孔張開,這時如果又遇到夏日寒冷的涼水,寒氣就會藏在皮膚毛孔之間,到了秋天再受到風邪侵襲,就會發病。這兩條內容出自《瘧論》。可見,導致瘧疾的原因並非只有一種。鼓峰所說的,似乎是根據《瘧論》而來的。彥庵引用《金匱真言》來反駁他,兩人都各執一詞,不能面面俱到。而且《素問》說的是先受暑邪,導致大量出汗,皮膚毛孔打開。

而鼓峰則說是流汗太多,皮膚表面空虛,導致外感暑邪,那他的說法就顛倒了,與《素問》的理論相反。立論的人應該仔細自我檢討。

深入探究,雖然臟腑有病,其實都是由於募原之氣的轉移造成的。至於每天發作、隔一天發作、隔兩天發作的瘧疾,是因為瘧疾的衛氣每天在體內運行一周,經過五臟六腑十二經的界限時,每個界限都有它停留的地方。這些停留的地方,有隨著經絡浮沉而附著在體表內部的外邪,如果與每天運行的衛氣相遇,就會發病,離開時就會停止發病。隔天發作、隔兩天發作的,是由於募原的遠近不同而造成的。有人說「沒有痰就不會發瘧疾」,這句話可信嗎?痰的產生,沒有熱氣就無法生成。現在病人吃下食物後,每天都會發熱,這是因為脾臟不能保持它正常的消化功能,只會被外邪所化的熱煎熬,連同食物一同化為痰。也有一些人是先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體內產生痰熱,又同時感受了外來的暑邪,而轉變成瘧疾。

沒有痰就不會發瘧疾。凡是瘧疾都是由於脾虛造成的。這兩句話點出了瘧疾的根本原因,醫生不可忽略!

瘧疾的發生,多半是因為夏天貪涼,違背了養護陽氣的原則,到了秋天正氣想要收斂卻無法進入體內,邪氣想要排出卻無法到達體外,所以正邪交爭,就會發生瘧疾。其中還有風邪偏盛或寒邪偏盛的不同,侵犯部位也有遠近之分。《內經》所論述的,已經沒有遺漏了。治療的方法,不外乎是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,有邪氣就祛除邪氣,沒有邪氣就扶助正氣,或是溫補、或是疏散、或是補益、或是清熱,要根據病情的輕重、病人的虛實來治療,何必拘泥於痰與食物,而固守於這幾種方法呢?

瘧疾剛發作時的治療方法,不論病在六經內外,只需用清中祛瘧飲,或是清脾飲;如果發作三四次都不見效,就用二妙丸,就會立即見效。如果拖延時間很長都沒有痊癒,單用六君子湯也能自行痊癒。如果是酉時(下午5-7點)發作的,在五次發作之內,都應該用香紅飲,古人使用升提的方法,讓邪氣轉移到陽分的說法,不過是說明道理應當如此而已!現在的人卻執著於這種方法,越升提則陰氣越虛。而且凡是夜晚發作的疾病,如果都要見陽氣才能痊癒,那也不足以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