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眩暈 (1)
眩暈 (1)
1. 眩暈
眩暈之病,悉屬肝、脾二經風火。風、火屬陽,陽主動,故目眩轉而頭暈,譬之火焰得風,則旋轉不已也。緣手少陽之支,從耳後出走目銳眥,而交於足少陽;足少陽之支,從跗上入大指爪甲,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。經云: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裹擷筋骨氣血之精,與脈併為目系,上屬於腦,後出項中。
白話文:
暈眩的病症,都是屬於肝經和脾經的風火所致。風和火都屬陽,陽氣主於活動,所以眼睛發暈而頭腦昏眩,就好像火焰遇到風一樣,會不停地旋轉。因為手少陽經的支脈,從耳後經過眼睛的銳眥(眼角),與足少陽經相交;足少陽經的支脈,從腳背向上進入大拇指的指甲,經過三毛(腳踝外側的穴位)與足厥陰經相交。經書上說:五臟六腑的精氣,都匯聚到眼睛而化作精華。這些精華包裹著筋骨氣血的精華,與經脈相連成為眼睛的筋脈,上達於腦部,後出於頸項之中。
故邪中於項,因逢其身之虛,其入深,則隨目系以入於腦,入於腦則腦轉,腦轉則引目系急,目系急則目眩而轉矣。所謂邪者,總風寒濕熱內外之諸邪也,然則何為而屬於肝膽?蓋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注於目,是必循筋脈而才能上注。肝主筋,肝有風火則筋病,而上注者壅而不行。
白話文:
因此,當邪氣侵入後頸部位時,如果正好碰上身體虛弱,邪氣就會深入體內,沿著眼部的經絡進入腦部。邪氣進入腦部後,腦部會發生轉動,腦部轉動又會牽動眼部的經絡緊繃,眼部的經絡緊繃就會引發頭暈和眼睛轉動。所謂的「邪氣」,指的是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各種內外在的致病因素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這些邪氣會和肝臟和膽囊有關?這是因為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會上達眼睛,而這些精氣一定會循著筋脈才能上達。肝臟主筋,如果肝臟有風火,就會導致筋脈生病,而上達眼睛的精氣就會受阻無法運行。
所謂目系者,因風火而澡,燥則收引而急,急則目眩,此一說也。又膽經之脈,起於目銳眥童子髎穴,終足厥陰厥陰當是竅陰之訛,故膽經風火,亦致掉眩。故經云:諸風掉眩,悉屬於木也。又有太陽之氣,標在於顛,入絡於腦。又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。故寒水之氣太過,凌逼真火,亦眩僕也。
白話文:
所謂眼睛出現問題,可能是因為風火上擾。當眼睛過於乾燥時,就會收縮緊繃,導致頭暈目眩。這是其中一種說法。
另外,膽經的經絡從眼睛銳眥穴、瞳子髎穴開始,最後延伸到腳上的厥陰穴(應該是竅陰穴的誤字)。因此,膽經如果出現風火,也可能會導致暈眩。所以經書中說:「各種頭暈目眩,都與肝膽有關。」
除此之外,太陽經的氣血流向頭頂,並會進入腦中。膀胱經的經絡從睛明穴出發,通往腳的外側。因此,如果寒水之氣過盛,就會壓制體內的真火,也會造成暈眩。
又有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眩冒,是格心火不行,而上衝頭目也。又有風寒相薄,食谷即眩,是內受濕飲之郁,而不足之微陽,與所郁之熱並,而上衝於頭目為眩也。晴明穴,屬陽明。又陽明支者,入目內眥,故眩也。又有陰虛之人,常若眩冒,目中見火如星,此胸膈必有痰,故發暈時,眼不可開,開即所見之物非倒即斜,則土虛之發也。其眩暈不能起,必見噁心嘔吐而心煩熱。
白話文:
另外,有心下積有水飲的人,常感到頭暈目眩。這是因為心火運行不暢,向上衝擊到頭部所致。
還有風寒交加的人,吃東西後就會頭暈。這是因為體內受濕飲的鬱積,而微弱的陽氣不足以抵抗這種鬱熱,鬱熱上衝到頭部而導致頭暈。
晴明穴屬於陽明經。陽明經的支脈進入眼睛內側,所以會引起頭暈。
此外,陰虛的人常覺頭暈目眩,眼前看見星星般的火光。這是因為胸膈中有痰,所以發暈時,眼睛無法睜開。一睜開,所看到的東西不是顛倒就是傾斜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所導致的。
這種眩暈無法起身,必定會伴隨噁心嘔吐和心煩發熱。
又有腎陰不足,三陽之焰震耀於當前;中土虛衰,下逆之光上薄於顛頂。此則似乎不關肝、膽兩經,不知其始也,各有所因,其終也,不能不由其所從歷之途,而見端於極也,則仍謂之悉屬於木可也。
白話文:
同時也有腎陰不足,三陽之火在體內熾盛;脾胃虛弱,下焦之火氣上沖頭頂。乍看之下,這似乎與肝膽兩經無關,不知其根源為何。各個因素各自作用,最終都無法脫離其發生發展的途徑,最終在極端情況下顯現。因此,仍可以說這是完全屬於肝木。
所列諸證,皆繫有余標病,即《內經》所云狗蒙招尤,目冥耳聾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。似屬風火為災,苟非不足而治得其法,或清或解,可不終劑而愈者也,假使腎虛而心火上炎,肝虧而虛風內動,脾虛而水飲內停,心虛而浮陽不斂,肺失其治節而宗氣不能上注於耳目,衝任失其守而血液不克上濡於空竅,俱能為眩暈之病,須當究其因而補之、溫之;若不應,則當大溫、大補以救之。然須以漸而投,亦不能才飲數劑,而即可望其見效也。
白話文:
文中列出的症狀都與餘標病有關,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狗蒙招尤,目冥耳聾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」。病症看似是風火所致,但如果身體虛虧,又未用對治療方法,即使使用清熱或驅風的藥物,也可能無法在服完一劑藥後就痊癒。
假設患者腎虛導致心火上炎,肝臟虧虛導致虛風內動,脾虛引起水飲內停,心虛導致浮陽不斂,肺部失調導致宗氣無法上升滋養耳目,或者衝任失守導致血液無法濡養竅道,這些情況都會導致眩暈。因此,治療時必須找出原因,然後針對性的進行補益、溫補;如果沒有效果,就需要用大補大溫的藥物來救治。
不過用藥時需要循序漸進,不能指望立刻見效,即使服用幾劑藥後也無法期待立刻改善。
若作有餘,而以辛散降泄之品治之,未有不日醫日甚,而為入臟不治之證者。
咳嗽,脈宜浮軟,忌堅急弦小。
白話文:
如果病情是因為體內有餘而造成的,卻使用辛辣散發或向下疏通的藥物來治療,這樣做往往會使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,最終成為深入臟腑而難以治癒的病症。
咳嗽的時候,脈象應該是浮而柔軟的,若是出現堅硬急促或是細弦的脈象,則是不好的徵兆。
咳嗽之證屬肺經,然有本經之咳嗽,有各贓腑遷移之咳嗽。本經之咳嗽,外感者皮毛受之,玄府閉矣;玄府閉,則肺氣不舒,其在中之二十四竅,所以列行分布諸臟之氣者,亦不能行,於是肺滿而逆,戛戛然咳嗽矣。此肺實也。肺虛者,由脾土不能生化,津液不能上布,則肺失所養而陰虛;陰虛則肺熱,肺熱則上焰火扇,其竅時為翕張,亦多嗽矣。此肺虛也。
白話文:
咳嗽是由肺部問題引起的,但有直接由肺部引起的咳嗽,也有由其他臟腑轉移過來的咳嗽。直接由肺部引起的咳嗽,外部感受風寒之邪侵襲皮毛,導致肺門閉塞。肺門閉塞,肺氣無法宣發,散佈在肺部內的24個小孔(負責輸送臟腑之氣),也無法發揮功能,於是肺部氣機壅滯逆行,出現乾咳無痰。這是肺實證。肺虛證是由於脾土運化功能不足,津液無法上達肺部,導致肺部失養而陰虛。陰虛則生內熱,肺熱則向上蒸騰如火,肺部小孔時常開合,也會頻繁咳嗽。這是肺虛證。
獨有心火刑金,與水中之火,直奔西極,而銷鑠煎熬,則肺便危矣。緣肺為華蓋,以覆諸臟,其二十四空竅,虛如蜂窩下垂,無透竅,吸之則滿,呼之則虛,最喜清涼,不耐煩熱;今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之火勢上炎,則隨所吸之氣而入於竅中,肺不受熱,則戛戛然而嗽,甚至肺瓣乾枯,形如經霜荷葉,委頓零落而不能振舉,水精亦不能四布,五經亦不能並行,而成肺敗之證。總緣肺之竅中,只受得臟腑中固有之元氣,以運用乎一身,受不得一分邪氣耳!
白話文:
只有心火刑金,就像水中的火,直接奔向西邊,將金屬熔化耗盡,那麼肺就會有危險了。因為肺是華蓋,用來保護所有臟腑,它的二十四個孔隙像蜂窩一樣懸掛在下面,沒有透氣孔,吸氣時會充滿,呼氣時會清空,肺最喜歡清涼,不耐煩熱。現在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之火向上炎燒,就會隨著吸入的氣體進入孔隙中。肺受不了熱,就會不停地咳嗽,甚至肺瓣乾枯,形狀像經霜後的荷葉,萎靡不振而不能振奮,水液也不能四處分佈,五經也不能並行,就會形成肺敗的證狀。原因就在於肺的孔隙中,只能受到臟腑本身固有的元氣,用於運轉全身,不能受到一分邪氣。
初起者,金沸草散主之。年壯力盛,即久亦可用。如每月一二發,弱證之漸也,六君子湯以補土生金,六味丸以滋水養金。此攻補二法也。如咸哮、醋哮,勝金丸極妙,時嗽,嗽則涕淚出,一味瀉白散加黃芩、桔梗。寒嗽無痰,或即有痰,必是稀涎,少食,一味瀉白散加桔梗、薑、棗,甚則六君子加薑、棗。風嗽必絆牽有痰,金沸草散。
自時嗽嗽則涕淚出以下六十字,楊本所無。
白話文:
疾病初期:
- 使用金沸草散治療。對於年輕力壯的人,即使症狀持續一段時間,也可以使用。
症狀不嚴重:
- 如果每月發作一兩次,表示身體較弱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補土生金,或六味丸滋水養金。這兩種方法兼具攻補的作用。
症狀較嚴重:
- 如果出現鹹哮或醋哮的症狀,勝金丸非常有效。
- 時常咳嗽,咳嗽時會流鼻涕和眼淚,可以使用一味瀉白散加入黃芩、桔梗治療。
- 寒咳無痰或痰液稀薄、食慾不振的,可以使用一味瀉白散加入桔梗、薑、紅棗治療。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入薑、紅棗治療。
- 風咳伴隨黏稠痰液的,可以使用金沸草散治療。
2. 金沸草散
金沸草(二錢),麻黃(去根節炒),前胡,荊芥穗,黃芩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二枚)
白話文:
金沸草(12 克),麻黃(去根節,炒過),前胡,荊芥穗,黃芩(各 6 克),甘草(3 克),生薑(3 片),大棗(2 枚)
3. 勝金丸
三稜醋(炒),莪朮(醋炒),高良薑,人參,陳皮,黃連(酒炒各三錢),右神麯和丸,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白滾湯下。
白話文:
三稜(炒製),莪朮(醋炒),高良薑,人參,陳皮,黃連(酒炒,各三錢),將以上藥材用神麯調和製成丸劑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70粒,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。
觀《內經》飲入於胃,遊溢上歸之論,則知津液之通調於臟腑而化氣者,皆肺之治節為之也。又觀谷入於胃,傳之於肺之說,則知臟腑內外之血氣,亦肺之流溢布散也。夫五臟六腑內外之津液血氣,雖由胃腑水穀之所化,靡不藉肺氣以傳布,故肺位獨處其高,以行營衛陰陽也。
白話文:
讀了《黃帝內經》,發現身體攝取的液體進入胃部,然後上升到各個臟腑,這些液體在臟腑間流通並轉化為氣,都是因為肺部調節作用造成的。此外,飲食進入胃部後,再通過肺部輸送的說法,說明肺部也負責促進臟腑內外的氣血運行。
儘管臟腑內外的液體和氣血是由胃部消化的食物轉化而來,但它們的輸送和分佈都需要肺氣的推動。所以,肺部的部位特別高,負責運行人體的陰陽氣血。
咳雖肺病,而五臟六腑皆能致之,善治之者,治其五臟六腑,或補,或溫,或通,或塞,隨其因而調之,自然咳止肺寧,而其法得矣。若沾沾唯肺是求,譬猶長安在西而向東指,不其惑乎?又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六氣外客,皮毛先受,而肺即為之不舒,於是咳作。是推驅其客感,使皮腠宣通於外,則肺臟自清寧於內,不勞餘力而咳止矣。
白話文:
咳嗽雖然是肺部疾病,但它可能與五臟六腑有關。善於治療咳嗽的人會根據五臟六腑的狀況,或補益、或溫熱、或疏通、或收斂,針對病因進行調節。如此一來,咳嗽自然會止,肺部也會平靜。這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只顧著治療肺部,就好像長安城在西邊,卻朝著東邊尋找,豈不是荒謬嗎?
此外,皮毛是肺的表裡關係。當六種外在邪氣侵襲身體時,會首先影響皮毛,導致肺部不舒暢,進而引起咳嗽。因此,驅除外來的邪氣,讓皮毛腠理通暢,肺臟自然會平靜,咳嗽就不會再發生,這樣就能省去多餘的治療。
設起手即用寒涼,致玄府閉塞,肺氣冰伏,氣化不和於外,神機不轉於內,傳而為癆瘵難起之證。此非病氣之害,乃醫者所作之孽也。至若所言肺虛,由於脾土不能生化,肺金失其所養,則是地天不交也;地天不交,則諸臟腑皆無所取給。斯時惟有重投溫補,使資生之本充足,庶幾仍可交濟,豈可云陰虛火炎,而再以涼降治之,至於土崩水敗而後已耶?又云:心火刑金,與水中之火直奔西極。夫君火炎亢,一劑承製,暑退而生化依然。
白話文:
如果發病時就用寒涼藥物治療,會導致玄府(肺部)閉塞,肺氣冰冷而不能活動,氣血不能正常運行,精神活動受阻,最後傳變為難以治癒的癆瘵。這不是病氣的危害,而是醫生治療不當造成的災禍。
至於所說的肺虛,是因為脾土不能化生精氣,肺金失去滋養,這是地天不交造成的。地天不交,所有臟腑都無法得到滋養。此時應該使用溫補藥物,使滋養的來源充足,這樣纔有恢復的可能,怎麼能說陰虛火旺,再用寒涼藥治療,等到崩塌潰敗就收手呢?
還有一種說法:心火刑金,就像水中之火直奔西極。如果君火(心火)亢盛,一劑承製湯就可以使暑氣退去,生化功能也能恢復正常。
若水中之火,乃雷龍之火也,惟有求其屬而從治之,則應手而愈;若行對待而直折之,則火愈熾而銷鑠熬煎之患不免矣。又云五臟之火沸騰,以至肺瓣乾枯,如經霜荷葉委頓零落。夫焦槁至此,垂死必矣,奚止為肺敗之證乎?若云最喜清涼,此說恐非確論。蓋肺雖為清虛之府,然必藉胃中陽氣溫養;若中焦不能如漚之蒸運,則上焦焉能如霧之通調?觀《內經》形寒飲冷則傷肺,與肺惡寒之說,自可知矣。
白話文:
就像水中的火,是雷龍之火。只有找到它的根源並從根本上治療,才能立竿見影地康復。如果採取對抗性的治療,則火勢會更加猛烈,導致無法避免的溶解和熬煎之苦。
又說五臟之火沸騰,導致肺部瓣膜乾枯,就像經霜荷葉般萎靡凋零。肺部焦枯至此,恐怕已經垂死,豈止是肺敗的症狀?
如果說肺部最喜清涼,這種說法恐怕不確切。肺雖然是清虛的住所,但必須依靠胃中的陽氣溫養。如果中焦運化失常,就像不能蒸發水一樣,那麼上焦如何能像霧氣一樣暢通?
從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」和「肺惡寒」的說法,可以看出,肺部確實不喜歡寒冷。
苟執膚見以為是,而恣意寒涼,則胃陽日見其消乏,生機必至於蕩然,馴致癆瘵而不可救藥,皆由執偏見逞臆說之醫誤之也!
白話文:
如果執著於表面的症狀而盲目使用寒涼藥物,那麼胃部的陽氣將會逐漸虛弱,生機也會逐漸消散。久而久之,就會導致無法治癒的癆瘵病。這都是由於醫生執著於偏見、主觀臆測而誤診導致的。
如年高筋骨作痛,氣喘有痰,腰痛,用熟地、山藥、當歸、白芍、杜仲、枸杞、黃耆、棗仁、麥冬、五味、甘草。喘盛,去黃耆。如年高痰喘,氣不歸原者,生脈散加熟地、山藥、當歸、枸杞、牛膝、菟絲等治之,此一條胡本不錄,採楊本補入。
白話文:
年紀大的人,筋骨痠痛,氣喘帶痰,還有腰痛,可以用熟地、山藥、當歸、白芍、杜仲、枸杞、黃耆、棗仁、麥冬、五味子和甘草。如果氣喘嚴重,就把黃耆去掉。如果年紀大的人,痰喘,氣喘吁吁,可以用生脈散加上熟地、山藥、當歸、枸杞、牛膝、菟絲子等材料來治療。這條方子胡氏的版本沒有記載,是從楊氏的版本補充進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