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吞酸

回本書目錄

吞酸

1. 吞酸

凡是吞酸,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。河間主熱,東垣主寒,畢竟東垣言其因,河間言其化也。蓋寒則陽氣不舒,氣不舒則鬱而為熱,熱則酸矣。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,盡是木氣鬱甚,薰蒸濕土而成也,或吞酸,或吐酸也。又有飲食太過,胃脘填塞,脾氣不運而酸者,是拂鬱之極,濕熱蒸變,如酒缸太熱則酸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出現吞酸嘔吐的症狀,都是肝木旺盛,氣機不暢所引起。劉河間認為酸味的產生是由於熱邪,而李東垣則認為是寒邪造成的。但究其根本,李東垣探討的是疾病的起因,而劉河間則說明的是疾病的變化。

因為寒冷會導致陽氣不舒暢,氣機不暢鬱滯,產生熱邪,熱邪就會產生酸味。然而,也有一些患者不是因為寒邪而導致吞酸嘔吐,而是因為肝氣過於鬱盛,導致濕氣過重,燻蒸脾胃,而引起的吞酸或吐酸。

此外,也有一些人是由於飲食過度,導致胃脘部位過於飽脹,脾氣不能正常運化,而導致酸味產生。這種情況是鬱滯現象發展到極致,濕熱蒸發變化,就好比酒缸過於熱就會產生酸味。

然總是木氣所致,若非木氣,即寒,即熱,即飽,即拂鬱,亦不酸,以酸為木氣也。曰:胃與肝、膽,其分野若何,而能令種種作酸?曰:少陽與陽明經相併而行,肝並於胃,故胃熱,則少陽相火與厥陰之火,皆由外相引而薰蒸也。

白話文:

總是肝氣導致的。如果不是肝氣,那就可能是受涼、發熱、吃得太飽,或者心情鬱悶,也不會感到痠痛,因為痠痛是肝氣導致的。有人問:胃、肝、膽的區分是什麼,又怎麼會導致各種痠痛?回答說:少陽經和陽明經相鄰而行,肝臟與胃相連,所以胃如果發熱,少陽相火和厥陰之火都會由外引而薰蒸。

至於七情之郁,輕者本氣太盛,侵犯土位,重者真水枯涸,腎氣奔逆,載水上浮,荊棘橫施,濕土渾濁,不由於寒,不由於熱,而吞吐皆酸,此又河間、東垣因熱因寒之說所不及也。又有一種飲食入胃,即成酸味,此必傷寒久瘧,胃陰未復,水穀入胃,增其濕熱而成酸者,當必以澹泊滋味,養其真陰,才可復也。

白話文:

至於心情鬱結,輕微的可能是本身陽氣過盛,侵犯了脾胃;嚴重的可能是腎陰不足,腎氣逆行,帶動水氣上浮,形成荊棘叢生、濕土渾濁的現象,這既不是寒證,也不是熱證,但都會出現酸性物質的吞吐。這又是劉河間和張東垣提出的因熱因寒的理論所不能解釋的。另外,還有一種情況是飲食進入胃部,立刻產生酸味,這必定是傷寒或久瘧後,胃陰沒有恢復,水穀進入胃中,增加濕熱,產生酸性物質所致。治療時,應以清淡飲食調理,滋養胃陰,才能恢復健康。

吞酸、吐酸,固有寒、熱之異,必竟寒證多而熱證少,若專泥作熱治,恐失手者反居大半也。傷寒、久瘧之後,真火無餘,胃陽己竭,重溫峻補,而慎其飲食,何酸之有?

白話文:

嘔吐酸水雖然有寒熱之別,但實際上寒證居多,熱證居少。如果只固執地把嘔吐酸水當作熱證來治療,恐怕會導致治療錯誤的情況居多。傷寒或久瘧之後,體內的陽氣已經耗盡,胃部的陽氣也已經衰竭。此時應該著重溫補,並謹慎飲食,那麼何來的酸水可吐呢?

全篇廣引曲喻,大概證為濕熱之證,而不可不用寒涼耳!寧不知中土受傷,與生陽之氣不能蒸運者居多耶!重用溫補,使根氣充實,則木自調達,而酸水不作矣。若必欲治標而不顧其本,則中滿、腹脹、泄瀉、水腫、噎隔等證,且見不旋踵而至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章廣泛採用比喻,證實患者的症狀主要是濕熱所致,因此必須使用寒涼藥物治療。難道你不明白,我們的中土(脾胃)受傷,大多是因為生陽之氣不能蒸運嗎?如果過度使用溫補藥物,使根氣充實,那麼肝木之氣自然就會疏通,酸水(胃酸)也就無法產生了。如果一定要治標而不顧其本,那麼中滿、腹脹、腹瀉、水腫、噎嗝等症狀就會接踵而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