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傷寒 (2)
傷寒 (2)
1. 傷寒
發表多者,外不傷其陽乎?內不損其榮乎?中不亡其津液乎?概置不問,而以逍遙散加熟地與之,更覺非理。
兼食者,面必擁熱通紅,氣粗,脈必牢實,神志昏沉,胸前按之必微痛,視其微甚,用逍遙散加熟地,自四五錢,可加至一二兩。
面擁熱而通紅,為拂鬱乎?為戴陽乎?不問其該解該溫,亦總以逍遙方重加熟地,治傷寒如此之易,無怪乎世醫於岐黃之正典,多忽而不講也。
傷寒發熱,必審四時六經,至於傳變,更有千頭萬緒,先賢一一辨晰明徹,方法井然,豈可以逍遙散、小柴胡湯混同施治,而欲以概古人許多成法乎?且逍遙散乃雜證熱鬱肝脾之劑,小柴胡湯乃太陽陷入中土之方,焉有不問其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久新,而統括以治者,能必其一一皆合乎?既有不合,能保其必不變為敗證,而陷人於死乎?予謂人苟未能詳辯傷寒許多傳變,只可緘口不言,言則必誤。若更著書立說,流傳世上,貽誤後生,殺人不少。
戒之!慎之!
如發熱至九日十日外,舌必黑,脈必洪數無倫,竟用人參一兩,熟地一二兩,救之:甚者加煨姜三片。如經攻裡多者,輕者四君子湯加歸、芍,或補中益氣湯大劑與之;甚者急用人參一兩,附子三錢,煨姜三片,以發其汗,然後仍用四君子湯加歸、芍調理。
凡十一二月傷寒,或從畏寒而起者,此即感也,屬表證,前胡湯主之。二劑後不應,亦當以小柴胡湯,加桔、枳與之。如二劑後再不應,仍用逍遙散繼之,無不愈也。
白話文:
傷寒治療方法若只單純使用逍遙散加熟地,不管病情輕重、表裡虛實,是否損傷陽氣、津液,都一概而論,這樣顯然是不合理的。
病人兼食(指飲食不節),面色一定會發紅發熱,呼吸粗重,脈象強勁有力,神志昏沉,胸前按壓會略微疼痛。根據病情輕重,可用逍遙散加熟地,藥量從四五錢到一兩不等。
面色發紅發熱,是肝氣鬱結還是陽氣上浮?而不論是該解表還是溫裏,都一味地使用逍遙散加熟地治療傷寒,如此簡單的治療方法,難怪世上的醫生多半忽略《黃帝內經》等正統醫典的精髓。
傷寒發熱,必須仔細辨別四季、六經,以及病情的傳變,這些內容錯綜複雜。古人已經將這些都分析得非常透徹,方法也十分系統,怎麼能用逍遙散、小柴胡湯混用,而忽略古人總結的大量經驗呢?逍遙散是治療肝脾熱鬱的雜症藥方,小柴胡湯是治療太陽經病邪陷入少陽經的藥方,怎麼能不區分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病程長短,就一概而論呢?如果用藥不對,難道能保證不會變成危重病情,導致病人死亡嗎?
我認為,如果一個人不能詳細辨別傷寒的各種傳變,就應該閉口不談,一旦妄加評論,必定會出錯。更不要著書立說,流傳於世,誤導後人,造成許多人喪命。
以此為戒!務必謹慎!
如果發熱持續九到十天以上,舌頭一定會發黑,脈象一定會又快又數,此時可以用人參一兩,熟地一到二兩來搶救,病情嚴重者再加煨姜三片。如果之前已經服用過攻裡藥,病情較輕者,可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芍藥,或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;病情嚴重者,則需立即服用人參一兩,附子三錢,煨姜三片,以發汗,然後再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芍藥調理。
凡是在十一、十二月發生的傷寒,或從畏寒開始的,這屬於外感,是表證,宜用前胡湯治療。服用兩劑後若無效,就應該用小柴胡湯加桔梗、枳實;如果再服用兩劑後仍然無效,就用逍遙散,這樣一定會痊癒。
2. 前胡湯
前胡,柴胡,蘇葉,半夏,桔梗(各二錢),陳皮(一錢),白芷(八分),甘草(三分),薑、棗為引。有食,加枳實。
定此方以教後學、傳後世,是乃誤人耽擱時日也。夫邪在皮表,可擬麻黃,邪在肌腠,不妨陽旦。因病治病,不終劑而解矣,即有餘邪,再商別法,況初感邪未陷入,何必柴胡樞轉,設或根氣虛人,未有不撥其本源,而致虛陽浮越者,諺云:開口奶要吃得好,不然,誤到底也。
凡發熱,覺脅痛,耳聾,口乾,舌黑,此屬邪熱不清也,逍遙散加山梔、丹皮、生地、黃連,二三劑。如不應,即屬火燥,疏肝益腎湯,或歸脾湯加柴胡、芍藥。有熱甚而痛及頭目,手足自覺腫起,此火燥生風,風淫末疾也,滋腎清肝飲,加熟地一倍為主,禁用寒涼藥。
發熱,脅痛,耳聾,口乾,舌黑,固屬邪熱不清,內中亦有屬虛證者,不可不知。若脈見弦大,或空數,或微小而急疾,乃是大虛證,法當重劑溫補。若一例作邪熱治之,必至敗壞。
想其平日,以逍遙散、小柴胡湯用之得手,故教人亦不論虛實,總以此二方為先務。不知用此二方以治傷寒,雖似穩當,實倚殺機。世人不覺其誤,信手亂用,受其害者甚多。且發熱證中,屬虛者不少,非飢飽勞倦,即房室憂焦。若犯斯證,開手即當溫補;溫補未效,即用大溫大補。
病者篤信,醫者有恆,自然陰陽和而榮衛調,沛然作解矣。若以逍遙散入梔、連等滋陰涼降之品,二三劑不效,遂致脫陷者有矣。知其將至脫陷,然後改用溫平,遷延時日,亦多變成敗證,至於不救。
凡大便硬者,除合仲景痞滿燥實堅證,方可用承氣湯。然世甚少太陽證,今治傷寒用前法,尚有痞滿燥實堅證乎?
余嘗疑鼓峰先生未曾細觀仲景之書,故所論多支離。痞滿燥實堅之說,乃陶節菴無根之談,今以為仲景之論,非其一證乎!
且勿論其是太陽,非真太陽,如遇粗工,發表、攻裡過當,以致真陰耗竭,燥結不出者,一味養氣補陰,宿物自下。須安慰病人,勿急於攻下,守至數日,自可奏效也。
或有一種不行便而能食者,推陳致新,倉庫盈溢,自能通利,不便無憂,有不便而不能食者,粗工必主便則邪去而膈清,才能思食。余獨曰:不然。必須先養胃,以助正去邪;如養未到,邪不即去,不食不妨也。
養氣助正,俟其自便,是最穩法。
凡傷寒復發,世皆作有餘證治,必曰因食而起。殊不知有餘不盡之毒,留滯陽明胃經也。蓋緣戰汗後,元氣虧損之甚,即以補陰得汗,力只及得七八分便住,表既得解,便能清爽。其不盡者,復歸陽明,加以一二日之飲食,與邪相蒸,復騰騰而作熱矣。曰:治之當何如?曰:舍補正無由也。
白話文:
前胡湯
前胡、柴胡、蘇葉、半夏、桔梗(各二錢),陳皮(一錢),白芷(八分),甘草(三分),用薑和棗來引藥性。如果有食積,可以加入枳實。
如果把這個方子當成固定教材來教導後學、流傳後世,那就真是誤人子弟、浪費時間了。如果病邪在皮膚表面,應該用麻黃;如果病邪在肌肉之間,可以用陽旦湯。針對病症下藥,不用吃完整個療程就能好。就算還有殘餘的病邪,再考慮其他方法。何況剛開始得病,病邪還沒深入,何必用柴胡來疏通?如果體質虛弱的人,用了柴胡反而會傷到根本,導致虛火上浮。俗話說:「開口奶要吃得好,不然會錯到底。」
凡是發燒,覺得肋骨痛、耳鳴、口乾、舌苔發黑,這些都是病邪引起的熱沒有清除乾淨,可以用逍遙散加上山梔、丹皮、生地、黃連,吃個兩三帖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是屬於火氣太旺,可以用疏肝益腎湯,或歸脾湯加上柴胡、芍藥。如果有發燒很嚴重,痛到頭和眼睛,手腳感覺腫起來,這是火氣太旺引起的風,風邪會影響到肢體的末端,要用滋腎清肝飲,並加倍熟地的用量,並且禁止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發燒、肋骨痛、耳鳴、口乾、舌苔發黑,固然是病邪引起的熱沒有清除乾淨,但其中也有屬於虛證的,不能不知道。如果把脈發現脈象呈現弦大、空虛而快、或細小而急促,這就是大虛的症狀,應該用重劑量的溫補藥。如果一律當作邪熱來治療,一定會讓病情惡化。
回想過去,有些人平時用逍遙散、小柴胡湯很順手,所以就教人不管虛實,都先用這兩個方子。他們不知道用這兩個方子來治療傷寒,雖然看起來很穩當,其實暗藏殺機。世人沒有察覺到這個錯誤,隨意亂用,受害的人很多。而且發燒的症狀中,屬於虛證的不少,不是因為飢餓、吃太飽、勞累,就是因為房事、憂慮焦躁。如果遇到這種症狀,一開始就應該溫補;溫補沒有效果,就要用大溫大補的藥。
病人要堅信,醫生要有耐心,自然就能陰陽調和、營衛氣血運行順暢,病就會好了。如果用逍遙散再加上梔子、黃連等滋陰清熱的藥,吃了兩三帖沒有效果,就會導致虛脫。知道快要虛脫了,才改用溫平的藥,這樣拖延時間,大多會變成無法治療的敗證,甚至無藥可救。
凡是大便乾燥,除非符合仲景所說的痞滿、燥結、實證,才可以用承氣湯。然而現在很少有太陽證,現在治療傷寒還會出現痞滿、燥結、實證嗎?
我曾經懷疑鼓峰先生沒有仔細閱讀仲景的書,所以他的論點大多是支離破碎的。「痞滿、燥結、實證」的說法,是陶節菴沒有根據的胡言亂語,現在卻把它當作仲景的理論,這不是搞錯了嗎!
且不論是否是太陽證,如果遇到庸醫,過度使用發散或攻下的藥,導致身體的陰液耗盡,燥結而排不出大便,這時只要用養氣補陰的方法,宿便自然就會排出。要安撫病人,不要急於攻下,只要堅持幾天,自然會有效果。
有的人雖然沒有排便,但是食慾很好,這表示身體的新陳代謝正常,儲存的能量充足,自然能夠通暢,沒有排便也不用擔心。有的人沒有排便,而且沒有食慾,庸醫一定會認為只要排便就能去除邪氣、使腸胃清爽,才能恢復食慾。我卻認為:不是這樣。必須先養胃,才能幫助身體去除邪氣;如果養胃還沒到位,邪氣就不會馬上除去,沒有食慾也沒關係。
養氣扶正,等待身體自然排便,這是最穩妥的方法。
凡是傷寒復發,世人都當作是體內還有殘餘的病邪,一定認為是吃了東西引起的。殊不知是體內沒有完全清除的毒素,殘留在陽明胃經。是因為發汗之後,元氣虧損得很嚴重,就算用補陰的方法得到汗,也只恢復了七八分,表面的病雖然解除了,身體還是清爽不起來。沒有清除的邪氣,又回到陽明經,加上一兩天的飲食,跟邪氣相互作用,又會發燒起來。問:這種情況要如何治療?答:不用補正的方法是沒有辦法治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