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8)

1. 附真寒假熱治案

丁亥仲春,有七十老人,數年前患瘧,病根未除,每至夏秋則發。去冬至春,忽病嘔吐戰振,筋脈掣痛,愈後屢發。或見其小便黃赤,大便乾而少,面有紅光,謂是肝鬱化火,火逆犯胃作嘔,胃陰不足,故小便黃赤,大便乾少也。余診脈,虛澀少神,觀舌苔,白腐而厚。因言中焦虛寒,濁陰聚胃,故嘔吐。

是胃陽不振,非肝火作逆、胃陰不足也。病家惶惑,未知孰是,余遂辨之。《經》曰,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氣化,則能出矣。又曰,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是小便之行,必由三焦氣化而出。三焦為少陽相火,故火盛,則小便黃赤;火衰,則小便清白,此常理也。

然《經》又言,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中氣不足者,中焦虛寒也。小便反變黃赤,何也?中有妙理,若不細心體會。欲得其旨,豈不難哉。倘不辨明,或本虛寒而見小便黃赤,誤認為火,而用涼藥,或系火邪,混引《經》文中氣不足之語,誤用溫熱,其害均也。夫火炎上,水流下,自然之性也。

故火有餘者,必先盛於上,而後盛於下;水有餘者,必先盛於下,而後盛於上,此常理也。然水激之,可使在山,失其就下之性。火若以寒冒之,則屈伏在下,失其炎上之威。三焦者,相火用事,熟腐水穀而化精微,生津液而通水道,故名為焦,取火熟物之義。相火足,氣化行,則水道通利,而清濁不混。

故曰:上焦如霧、中焦如漚、下焦如瀆也。若相火衰弱,中焦虛寒,不能化氣,則胃中湯飲痰涎,濁陰凝聚。而衰弱之火,勢必不能炎上,而屈伏於下,水道不暢,小便反變黃赤。此所以中氣不足,溲便為變也。

其大便乾而少者,仲景曰: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鞕(同硬),名曰陰結。此謂陰寒凝結也。世俗見大便堅難,多作火治,誤矣!今脈虛澀,身重,不思食,而大便乾少,正仲景所云之陰結也。然則何以驗之?則當辨之於舌。舌為心之苗,心為君火,色本赤。三焦為相火,脾胃為中土,火土相生,氣脈相貫。

是故胃中或寒或熱、或清或濁,其狀其色,必現於舌。舌苔厚膩者,胃中陰濁凝聚也。其色若黃,黃為土之本色,土有生氣,生土者火,火與陰濁交混,而成濕熱之邪,則宜辛溫苦降以祛濁,佐涼以清火。若色白者,白為金色,土無生氣,相火衰弱已極。必用辛熱助陽化濁,甘酸培土和肝。

以其土無生氣,故不納食。胃陽不振,則濁陰盤踞,濁陰已盛,斷非胃陰不足矣。若胃陰不足,舌紅而光無苔垢,昔人論之已詳。此陰陽清濁之理,確乎不易者也。口中並不酸苦,亦非肝火上逆矣。中焦濕聚,氣化不行,下焦反燥,故大便乾而少也。其面有紅光,因嘔多肺氣逆,虛火浮於經脈之故。

白話文:

[附有真實案例的寒症誤診爲熱症治療]

在丁亥年的二月,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,在幾年前得了瘧疾,病根沒有完全清除,每年夏天到秋天就會復發。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,他突然開始嘔吐、顫抖,肌肉抽痛,病情好轉後又反覆發作。有人看到他小便呈黃紅色,大便乾燥且量少,臉上有紅潤的光澤,於是認爲是肝氣鬱結化爲火,火氣逆流犯胃導致嘔吐,胃陰不足,所以小便會黃紅,大便乾燥量少。我爲他診脈,發現脈象虛弱,澀滯,缺乏神采,觀察他的舌頭,舌苔白而腐爛且厚重。我因此判斷他是中焦虛寒,濁陰聚集在胃部,所以纔會嘔吐。

這是由於胃陽不振,並非肝火上逆或者胃陰不足。患者和家屬感到困惑,不知道哪種說法正確,於是我解釋了這個情況。《內經》說,膀胱是管理水分的器官,水分儲存在這裏。當氣化作用發生時,水分就能排出來。又說,三焦是主管水分代謝的器官,水分通過這裏排出。所以小便的正常排泄,必須由三焦的氣化作用來完成。三焦是少陽相火,所以火氣旺盛,小便會黃紅;火氣衰退,小便會清澈,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。

然而,《內經》還提到,如果中氣不足,小便的顏色和性質會發生改變。中氣不足,就是指中焦虛寒。爲什麼小便反而會變成黃紅色呢?這背後有其深奧的道理,如果不細心體會,想要理解它的含義,豈不是很難嗎?如果不分辨清楚,可能會把原本的虛寒症狀,因爲小便黃紅而誤以爲是火旺,然後使用涼藥;或者將火邪與《內經》中提到的中氣不足混淆,錯誤地使用溫熱藥物,這兩種做法都會帶來傷害。火向上燃燒,水向下流淌,這是自然界的規律。

所以,火氣旺盛時,首先會在上部旺盛,然後才向下部擴散;水量充沛時,首先會在下部充沛,然後才向上部擴散,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。然而,如果水被強烈激發,它可能會上升到山上,失去向下的本性。如果火被寒冷所壓制,它就會屈服並潛伏在下方,失去向上的威力。三焦是相火運行的地方,負責消化食物並轉化爲精華,產生津液並疏通水分通道,因此被稱爲“焦”,取其火熟食物的意義。相火充足,氣化作用進行,水分通道就會通暢,清濁不會混淆。

因此我們說,上焦如同霧氣、中焦如同沸騰、下焦如同溝渠。如果相火衰弱,中焦虛寒,無法進行氣化作用,那麼胃中的湯飲、痰涎等濁陰物質就會凝聚。而衰弱的火氣,必然無法向上燃燒,只能屈服並潛伏在下方,水分通道不暢通,小便反而會變成黃紅色。這就是爲什麼中氣不足,小便的顏色和性質會發生變化的原因。

至於他大便乾燥且量少的情況,張仲景說過:脈象沉遲,不能進食,身體沉重,大便反而變得堅硬,這種情況被稱爲“陰結”。這是指陰寒凝結所致。一般人看到大便堅硬難解,往往會當作火氣旺盛處理,這是錯誤的!現在他的脈象虛弱澀滯,身體沉重,不想吃飯,大便乾燥量少,正是張仲景所說的陰結。然而,如何驗證這一點呢?應當從舌頭上辨別。舌頭是心的苗頭,心是君火,顏色本應是紅色。三焦是相火,脾胃是中土,火土相互促進,氣脈相連。

因此,胃中或寒或熱、或清或濁的狀態,一定會在舌頭上顯現出來。舌苔厚膩,表明胃中有陰濁物質聚集。如果舌苔顏色偏黃,黃色是土的基本顏色,表示土有生氣,產生土的是火,火與陰濁混合,形成溼熱邪氣,這時應當使用辛溫苦降的藥物來去除濁氣,輔以涼藥來清火。如果舌苔顏色偏白,白色是金的基本顏色,表示土無生氣,相火極度衰弱。這時必須使用辛熱的藥物來助陽氣,化濁氣,甘酸的藥物來培養脾胃,調和肝臟。

因爲土無生氣,所以無法接受食物。胃陽不振,濁陰就會佔據胃部,濁陰已經很旺盛,顯然不是胃陰不足。如果胃陰不足,舌頭會呈現紅色,光滑無苔垢,古人對此已有詳細論述。這是陰陽清濁的原理,是確定無疑的。口中並不感到酸苦,也不是肝火上逆。中焦溼氣聚集,氣化作用無法進行,下焦反而乾燥,所以大便乾燥且量少。他臉上的紅潤光澤,是因爲嘔吐過多,肺氣逆流,虛火浮在經脈表面的緣故。

肺氣順暢,紅潤光澤自然會消退。所以,臉部紅潤、大便少且呈黃紅色,是上下的假熱。舌苔白而腐爛,是中焦的真實寒症。早晨脈象虛弱澀滯,顯然不是火氣旺盛。再加上他有瘧疾病史,膜原部位必定有結邪,所以發病時會出現嘔吐。同時,他感到寒冷並戰慄,這是因爲營衛不暢通。於是,我選擇用姜制半夏作爲主藥,輔以人參、茯苓、附子、乾薑、生薑、桂枝、白芍、烏梅、草果仁。服用一劑藥後,效果顯著。

接着,我去了掉烏梅,加入厚朴。連續服用了十多劑藥,每劑藥中附子用量達到三錢,胃口打開,病情痊癒。大便反而變得稀軟,小便反而變得清澈。這是因爲三焦的氣化作用得以恢復,陰濁物質得以下降。

這證明了真假病症的區別,必須依據《內經》的理論。如果只是參考各家學說,大多似是而非,不能作爲依據。然而,儘管白苔多與中寒有關,但仍需結合脈象和症狀綜合判斷,不能固守一端。例如,瘟疫初期,舌苔厚白如同積粉,這是污濁邪氣包裹着熱氣,患者必定會感到昏迷發熱。此時應使用達原飲,開泄膜原部位的結邪,熱氣就會透發。如果誤診爲虛寒,後果將十分嚴重。以此類推,必須綜合考慮脈象和症狀。

因此,《內經》說:“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;虛者責之,實者責之。”辨別的過程不容易,不能只憑一個方面。再比如,如果濁邪包裹着熱氣,雖然舌苔是白色的,但舌頭本身必定是紅赤的,不像虛寒那樣呈現淡白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