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附答問

或問膜原在胃之上口一說,請細悉之。以定其處,否則恐認膈膜為膜原。

答曰:詳「原」字之義,似指軀殼內空闊處也,因其空闊,故能蓄邪。《經》曰:上焦如霧、中焦如漚、下焦如瀆。則空闊處,無過上焦肺胃之間,以其蓄積陽氣,無濁滓所聚,故云如霧,而又稱氣海也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小絡急引,故痛。

按此言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則指膜原在肺下胃上之間矣。又《瘧論》云:邪氣內薄五臟,橫連膜原。既云內薄五臟,則在軀殼以內;橫連膜原,猶在臟腑以外。是膜原為半表半裡之界,而在肺下胃上,與膈膜逼近。由此觀之,竟以膈膜為膜原,似乎不可。若定謂膈膜非膜原,實亦相連屬也。

即如風溫輕清之邪,受於太陰經,內連胸肺,則咳嗽胸悶,而無舌苔,或不妨食。若感濁邪,如瘟疫及濕溫之重者,則必脘痞、惡食、舌苔厚膩。以其近於胃口,故昔人謂邪客膜原也。因在表裡之界,故邪從中道而走三焦,則表裡之藥皆不宜,所以吳又可有達原飲之制。既非手太陰證,豈吳鞠通之銀翹散所能治哉。

況著書立說,原為明道濟人起見。而理雖無窮,是非一定,故愈辨駁,則理愈明。余又何敢自信,故亦廣求駁正,以期大明斯道,不亦為天下後世之一助乎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到,膜原在胃上方入口位置的說法,請詳細說明,確定其位置,不然可能會誤將膈膜當作膜原。

回答是:詳細分析「原」字的意義,似乎是指出身體內部的空曠區域,因為這種空曠,所以能夠儲存邪氣。根據古籍記載:上焦像霧、中焦像漚、下焦像瀆。那麼最空曠的地方,應該是在上焦的肺和胃之間,因為這裡儲存陽氣,沒有混濁物質聚集,因此被形容為霧,也被稱為氣海。古籍《素問·舉痛論》寫到:寒氣進入腸胃之間,膜原下方,小血管緊縮,所以會感到疼痛。

根據以上所述,腸胃之間,膜原下方,是指膜原在肺下方、胃上方的區域。另外,《瘧論》寫到:邪氣侵入五臟,橫向連接膜原。既然說邪氣侵入五臟,那麼就是在身體內部;橫向連接膜原,還是在臟腑外部。這樣看來,膜原是介於半表半裡的界限,位於肺下方、胃上方,靠近膈膜。從這角度看,把膈膜當作膜原,似乎不妥。但如果堅決認為膈膜不是膜原,實際上它們也是相連的。

就像風溫輕微的邪氣,影響太陰經,連接到胸肺,就會引起咳嗽、胸悶,但舌苔不會改變,或者不妨礙進食。如果感受到濃重的邪氣,像是瘟疫或濕溫等較嚴重的情況,必然會感到腹部脹滿、食慾不佳、舌苔厚膩。因為它靠近胃口,所以古人認為邪氣進入膜原。由於膜原處於表裡的交界,所以邪氣會沿中間道路進入三焦,表裡的藥物都不適用,因此吳又可創製了達原飲。既然不是手太陰的症狀,吳鞠通的銀翹散當然無法治療。

更何況寫書立論,原本就是為了闡明道理,幫助他人。道理雖然無盡,但對錯是有定論的,所以越是辯駁,道理越清楚。我也不敢自以為是,所以也期待更多的批評指正,期望這個道理能更加明確,這不也是對後世的一種貢獻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