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1)

1. 治小兒吐瀉大法

小兒吐瀉,因各不同,有乳食、風熱、寒虛之異,必在分別而治。

如吐乳瀉黃,腸熱也;吐乳瀉青,傷冷乳也。

如初生三日內,或十日內吐瀉,壯熱不思飲食,大便不清,或白色,乃傷乳,當下之,以白餅子。後用調胃和脾之藥,如益黃散之類。如三日後十日內吐瀉,身不熱,或乍熱乍涼,不思飲食,大便清白色,或乳食不消,此乃上實下虛,當詳藏府見症而治。如心則驚悸飲水,脾則困倦饒睡肝則呵欠煩悶,腎則不語畏明,更看所兼之症而治。

如吐瀉因傷風得之,其症身溫,乍涼乍熱,睡多氣粗,大便黃白色,嘔吐,乳食不消,時咳嗽,此乃脾肺受寒,不能入食,先大青龍膏,後益黃散。

如傷風吐瀉,身熱多睡,能食乳,飲水不止,吐痰,大便黃水,此乃胃熱作渴,先宜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,後用發散藥。(止渴宜術參等,發散宜大青龍膏。)

如傷風吐瀉,身涼吐沫,瀉痢青白,色悶亂不渴,哽咽常出氣,睡露睛,此傷風挾驚,先宜補脾而後發散。

如夏月心火用事,治吐瀉不可用溫熱藥,必須從時令用之。如春涼夏寒,秋溫冬熱,更詳兼症而治。

如風瀉用防風、羌活,熱瀉用黃芩、大黃,如寒瀉用乾薑、附子,濕瀉用白朮、茯苓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兒童嘔吐與腹瀉的大原則】

兒童發生嘔吐與腹瀉的原因種類繁多,可能是因為飲食過量、風熱、或是寒涼虛弱所致,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下藥。

如果兒童嘔吐且排出黃色糞便,這通常是由腸道熱度過高引起的;若是嘔吐並排泄綠色糞便,則可能是因為食用了過冷的食物或母乳造成的。

對於新生兒,在出生三天內或十天內出現嘔吐與腹瀉,伴有高燒且不願進食,大便呈稀糊狀或白色,這通常是因為消化不良,應使用白餅子進行清腸,隨後再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,例如益黃散等。若是在三天到十天間的新生兒出現嘔吐與腹瀉,但沒有發燒,或者時冷時熱,不願進食,大便呈清白色,或是食物無法消化,這表示是上焦實滿,下焦虛弱的現象,需根據具體臟腑病徵來治療。例如心臟問題會出現驚悸和口渴,脾臟問題會導致疲憊嗜睡,肝臟問題會引起打哈欠和煩躁,腎臟問題會使兒童沉默畏光,需根據併發症狀來治療。

若是因為風邪入侵引發的嘔吐與腹瀉,症狀可能包括體溫升高,忽冷忽熱,睡眠增多,呼吸急促,大便呈黃白色,嘔吐,食物消化不良,偶爾咳嗽,這表明脾肺受到寒冷影響,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首先應用大青龍膏,後續再服用益黃散。

若是風邪導致的嘔吐與腹瀉,伴有身體發熱,睡眠過多,能進食母乳,但不停喝水,嘔吐黏痰,大便呈黃色水狀,這顯示胃部過熱導致口渴,首先應滋養胃中的津液以解渴,之後再服用散寒藥物。(解渴可用術參等藥物,散寒可用大青龍膏。)

若是風邪引發的嘔吐與腹瀉,伴隨身體冰涼,嘔吐泡沫,排出青白相間的糞便,面色蒼白,不感到口渴,喉嚨常有聲音,睡覺時眼睛半開,這可能是風邪夾雜驚嚇所致,首先應補充脾胃,然後再使用散寒藥物。

夏季時,心火旺盛,治療嘔吐與腹瀉不宜使用溫熱藥物,必須根據季節調整用藥。如春季涼爽,夏季寒冷,秋季溫暖,冬季炎熱,應詳細判斷症狀來進行治療。

對於風邪導致的腹瀉,可以使用防風和羌活;對於熱邪導致的腹瀉,可以使用黃芩和大黃;對於寒邪導致的腹瀉,可以使用乾薑和附子;對於濕邪導致的腹瀉,可以使用白朮和茯苓。

2. 丹溪治吐瀉活套

小兒方脈,惟急慢驚風最為惡候,死生反掌。次則五疳、吐瀉,為症不一,當要辨色,錢氏論中備矣,茲不及述,大抵調理脾胃為主。

小兒腹痛,多由脾胃不和,邪正交爭,與藏氣相擊而作,但中有冷熱之分。

如挾熱作痛者,其症面赤,或壯熱,四肢煩,手足心熱,治宜四物清涼散,加青皮、枳殼。如挾寒者,其症面色或青或白,甚則面色黯黑,口唇爪甲皆青,治宜指迷七氣湯。如冷熱不調作疼,宜桔梗枳殼湯,加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當歸之類。

凡小兒痢,亦作食積治之,初得時木香檳榔丸下之,後用白朮、白芍、黃芩、甘草滑石之類和之。如裡急後重,則加白朮,黃芩;中虛加木香、檳榔、枳殼;久不止者,用豆蔻、粟殼、炒黃連之類。

白話文:

【丹溪治療嘔吐與腹瀉的靈活策略】

在兒童的治療上,急性和慢性驚風是最危險的情況,生死往往就在一線之間。其次,五疳(一種兒童營養不良疾病)、嘔吐與腹瀉等病症也多種多樣,重要的是能根據病童的臉色來判斷病情。錢氏在論述中已詳細說明,這裡就不重複了。總體來說,調整脾胃功能是主要的治療方向。

兒童的腹痛,大多是由脾胃失調,正邪兩方力量對抗,影響內臟運作所致,但其中又有冷熱的區別。

如果是因熱氣導致的腹痛,病童的臉色會泛紅,或者有高燒,四肢煩躁,手腳心發熱,這時應使用四物清涼散,並加入青皮和枳殼。

若是因為寒氣引起的腹痛,病童的臉色可能會蒼白或青色,嚴重的話,臉色會變得暗黑,嘴脣和指甲也會呈現青色,這時應該使用指迷七氣湯。

若冷熱不調導致的疼痛,適合使用桔梗枳殼湯,再加入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當歸等。

對於兒童的痢疾,也可以按照食物積滯來治療。初期可用木香檳榔丸來幫助排便,後期則使用白朮、白芍、黃芩、甘草和滑石來調和。如果病情有加重跡象,例如裏急後重(一種直腸刺激症狀),則可增加白朮和黃芩的用量;如果身體虛弱,則可以加入木香、檳榔和枳殼;若長期不見好轉,可使用豆蔻、粟殼和炒黃連等藥物。

3. 治吐瀉方

錢氏白朮散

治小兒腹痛吐瀉發渴,將成慢驚,此乃脾胃虧敗所致。法當補中益氣為主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補中益氣,藿香和胃,白扁豆補中健脾,肉豆蔻溫和胃氣。

人參(甘溫,二兩),白朮(苦甘溫,二兩),茯苓(甘淡平,七錢),炙草(甘溫,五錢),藿香(苦辛溫,五錢),扁豆(甘溫,一兩),白豆蔻(苦甘辛溫,五錢),為末,每以米飲調服一錢。如因寒,加藿香、吳茱萸;因熱,黃連乃小兒吐瀉之聖藥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腹瀉嘔吐的處方】

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小孩腹痛、嘔吐、腹瀉以及口渴的症狀,特別是那些接近成為慢性驚厥的情況,這通常是由於脾胃功能衰退所導致的。在治療上,我們主要會著重在補充中氣及提升體力。因此,我們使用了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來補中益氣,藿香來和胃,白扁豆來補中健脾,肉豆蔻來溫和胃氣。

處方成分如下:人參(味道甘甜且溫暖,份量為二兩),白朮(味道苦澀、甘甜且溫暖,份量為二兩),茯苓(味道甘甜、淡薄且平和,份量為七錢),炙草(味道甘甜且溫暖,份量為五錢),藿香(味道苦澀、辛辣且溫暖,份量為五錢),扁豆(味道甘甜且溫暖,份量為一兩),白豆蔻(味道苦澀、甘甜、辛辣且溫暖,份量為五錢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每次以米湯調服一錢。如果因為寒冷引起,可增加藿香、吳茱萸的份量;若是因熱引起的,黃連是治療小孩嘔吐、腹瀉的良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