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三 (1)
卷之十三 (1)
1. 治疳症大法
疳症皆脾胃之病,疳在內,目腫腹脹,利色無常,或沫青白,漸漸瘦弱,此冷症也。如疳在外,鼻下赤爛,自揉鼻頭,上有瘡,不著痂,由乳食不消,伏在腹中,內生虛熱,外消肌肉,乍涼乍熱,或飲水喘嗽而潮熱相類。以其有癖,故脾胃虛而發熱,不能傳化水穀。脾胃愈虛,以致四肢不舉,羸瘦成疳。治法健補脾胃,清理濕熱,消導癖積,分理各經而治。
如疳在肝,則膜遮睛,法當補肝,地黃丸主之。
如疳在心,其症面頰赤,身體壯熱,法當補心,安神丸主之。
如疳在脾,其症體黃腹大,好食泥土,法當補脾,主益黃散。
如疳在肺,其症氣喘,口鼻生瘡,亦當補脾,宜益黃散主之。(此乃虛則補其母之義也。)
如疳在腎,其症形極瘦,身生瘡,法當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
如筋疳,則瀉血而瘦,宜補肝,地黃丸主之。
如骨疳,喜臥冷地,宜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
如疳病,當分冷熱肥瘦,其初病者為肥熱疳,久病者為瘦冷疳。冷則用木香,熱則用黃連。凡小兒藏府脆嫩,不可孟浪攻擊。
白話文:
[治療疳疾的大原則]
疳疾基本上都是脾胃的疾病,如果疳疾在內,會出現眼睛腫脹、腹部膨脹、排泄物顏色不穩定,可能呈現青白色,孩子也會逐漸變得瘦弱,這是屬於寒性的症狀。若疳疾表現在外,可能是鼻下紅腫潰爛,孩子會自己揉鼻子,上面長了傷口且不容易結痂,這是由於食物無法正常消化,滯留在腹部,導致內部產生虛熱,外部則消耗肌肉,身體時冷時熱,或有喝水後喘息咳嗽的現象,這與潮熱類似。由於有這種癖好,所以脾胃虛弱而發熱,無法正常轉化食物。
脾胃越虛弱,進而導致四肢無力,身體變得羸弱,最終形成疳疾。治療原則是強健和補充脾胃,清除濕熱,消除癖好累積的問題,並分別對各條經絡進行治療。
如果疳疾影響到肝臟,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,治療應補肝,主要使用地黃丸。
如果疳疾影響到心臟,症狀可能包含臉頰紅潤,身體高熱,治療應補心,主要使用安神丸。
如果疳疾影響到脾臟,症狀可能包含身體泛黃,腹部膨脹,喜歡吃泥土,治療應補脾,主要使用益黃散。
如果疳疾影響到肺部,症狀可能包含呼吸困難,口鼻生瘡,同樣需要補脾,主要使用益黃散。(這是根據虛弱時應補充其母親的理論。)
如果疳疾影響到腎臟,症狀可能包含身體極度消瘦,身上長瘡,治療應補腎,主要使用地黃丸。
如果影響到筋肉,可能出現流血和消瘦,應補肝,主要使用地黃丸。
如果影響到骨骼,可能喜歡躺在冷地上,應補腎,主要使用地黃丸。
對於疳疾,應區分冷性、熱性、肥胖、消瘦,剛開始的病狀為肥胖熱性疳疾,長期的病狀為消瘦冷性疳疾。如果是冷性,可以使用木香;如果是熱性,可以使用黃連。所有的小孩,他們的內臟都很脆弱,治療時不可輕率攻伐。
2. 丹溪治疳活套
小兒疳病,由其藏府脆嫩,乳哺飲食失常所致,延及歲月,五疳病成。甚者胸陷喘噦,乳食吐瀉,腫滿下痢,腹脅脹疼,皮發紫瘡,肌肉光紫,與夫疳滂渴泄,面槁色夭,骨露齒張,肚硬不食,皆危篤矣。凡有此症類,雖盧扁復生,難施功矣。
白話文:
兒童得的疳病,是因為他們的臟腑脆弱且未成熟,加上哺乳和飲食習慣不正常所導致。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好幾個月,就會形成五種不同類型的疳病。病情嚴重時,孩子會出現胸部凹陷、呼吸困難、反胃嘔吐、食物不耐受、腹瀉、水腫、痢疾、腹部和脅部脹痛,皮膚上還可能長出紫色的瘡,肌肉呈現紫色,甚至出現疳渴(一種極度口渴的症狀)、急迫性腹瀉、面容憔悴、面色蒼白、骨骼突出、牙齒外露、肚子硬邦邦的、完全無法進食等危險症狀。一旦出現這些症狀,就算古代名醫如扁鵲或華佗再世,也很難有治療的方法了。
3. 治疳症方
香膽丸
治肥甘過度,濕熱成積,積鬱生蟲。法當清理實熱為本,消導殺蟲為標。經云:苦可燥濕,寒可勝熱。是以用胡黃連、川連、膽草諸苦寒以去濕熱,使君子、川楝子以殺蟲,三稜、莪朮、乾蟾等以攻積,神麯、麥芽以化宿食,白朮健脾補中,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檳榔以行積滯之氣。
胡黃連(苦寒,五錢),川黃連(苦寒,一兩),使君子(辛平,一兩),膽草(苦寒,五錢),川楝子(酸寒,七錢),三稜(苦辛溫,五錢),莪朮(苦辛溫,五錢),麥芽(甘溫,一兩),神麯(苦辛溫,一兩),白朮(苦甘溫,四兩),乾蟾(即癩蝦蟆,三個),青皮(辛寒,二兩),陳皮(苦辛溫,一兩),檳榔(辛溫,五錢),醋攪,神麯丸,用糊如綠豆大,每空心米飲下二十丸。
又方
治症同前,用胡黃連、川連以去濕熱,白朮補中,蕪荑、蘆薈殺疳蟲,山楂、神麯消導食積。
胡黃連(苦寒,三錢),川連(苦寒,三錢),白朮(苦甘溫,三兩),蘆薈(苦寒,五錢),蕪荑(苦辛平,三錢),神麯(苦辛溫,一兩),山楂(甘酸平,去核,一兩),豬膽汁丸,麻仁大。量兒大小以米飲下二三十丸。
健中丸
治誤下致成疳病,法當補中益氣為本,消導積滯為標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補中健脾,白豆蔻、神麯和溫脾胃以化宿食。誤下,必服苦寒之劑過,故加乾薑溫中散寒。
人參(甘溫,五錢),白朮(苦甘溫,一兩半),茯苓(甘淡平,一兩),炙草(甘溫,五錢),陳皮(辛溫,留白,一兩),白蔻(苦辛溫,五錢),神麯(苦辛溫,一兩),乾薑(辛熱,五錢),為末,神麯糊丸,如麻仁大,每以米清送下二三十丸。量兒大小加減。
白話文:
【治療疳症的藥方】
香膽丸
用於治療因過度食用肥膩甜食,導致身體內濕熱聚積,積鬱不散而生成蟲害的情況。治療原則上應先清除體內實質的熱毒,再輔以消食導滯及殺蟲。根據醫理,苦味的藥材可以幫助去除濕氣,寒性的藥材則能抑制熱毒。因此使用胡黃連、川連、膽草等苦寒藥材來去除濕熱,使君子、川楝子來殺滅腸道寄生蟲,三稜、莪朮、乾蟾等來消除積食,神麯、麥芽來分解長期存留在腸胃的食物殘渣,白朮來強化脾胃功能,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檳榔來疏通腸胃氣滯。
藥方如下:胡黃連(五錢)、川黃連(一兩)、使君子(一兩)、膽草(五錢)、川楝子(七錢)、三稜(五錢)、莪朮(五錢)、麥芽(一兩)、神麯(一兩)、白朮(四兩)、乾蟾(即癩蝦蟆,三個)、青皮(二兩)、陳皮(一兩)、檳榔(五錢)。製作方法是用醋攪拌,然後將神麯製成丸狀,大小如綠豆,每日早晨空腹時服用二十粒,以米湯送服。
另一藥方
此藥方適用於上述同樣的病情,使用胡黃連、川連來清除濕熱,白朮來補中益氣,蕪荑、蘆薈來殺滅疳蟲,山楂、神麯來消導食物積滯。
藥方如下:胡黃連(三錢)、川連(三錢)、白朮(三兩)、蘆薈(五錢)、蕪荑(三錢)、神麯(一兩)、山楂(一兩,需去核)。製作方法是將豬膽汁與藥材混合,製成丸狀,大小如麻仁,根據孩童年齡大小,每日服用二三十粒,以米湯送服。
健中丸
適用於誤用瀉藥導致的疳症,治療原則是應以補中益氣為主,輔以消導積滯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來補中健脾,白豆蔻、神麯來調和溫暖脾胃並分解宿食。若之前誤用過多苦寒藥物,則添加乾薑來溫中散寒。
藥方如下:人參(五錢)、白朮(一兩半)、茯苓(一兩)、炙草(五錢)、陳皮(一兩)、白蔻(五錢)、神麯(一兩)、乾薑(五錢)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,加入神麯糊成丸狀,大小如麻仁,每日服用二三十粒,以米湯送服。根據孩童年齡大小調整劑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