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三 (3)
卷之十三 (3)
1. 丹溪治小兒活套
小兒乳食不謹,濕熱常多,其為病也,多屬乳食痰熱。大概肺與肝病尤甚,觀小兒易怒之理可見,由肝氣有餘,腎陰不足,務在必詳症,合藥而療。如小兒吐瀉黃疸等症,宜以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、陳皮、茯苓、麥芽、黃連、車前、白朮為主之類加減。
如傷食吐瀉,主方加山楂。
如時氣泄,主方加滑石。
如發熱,主方加薄荷。
如發熱吐瀉甚者,主方加合益元散,及錢氏五補五瀉之法。
白話文:
【丹溪治療小孩的靈活方法】
小孩飲食和哺乳如果不夠小心,往往會產生過多的濕熱,因此生病時,大多與飲食、痰和熱有關。特別是肺和肝的疾病較為嚴重,從小孩容易生氣就可以看出,這是由於肝氣旺盛,而腎陰不足。在治療上,必須詳細診斷病症,然後配合藥物來治療。
例如小孩出現嘔吐、腹瀉或黃疸等症狀,主要用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、陳皮、茯苓、麥芽、黃連、車前草、白朮等藥物,並根據病情進行增減。
如果因為吃壞肚子導致嘔吐和腹瀉,則在基本方中加入山楂。
如果因季節性氣候變化引起的腹瀉,在基本方中加入滑石。
如果出現發燒,則在基本方中加入薄荷。
如果發燒且嘔吐腹瀉嚴重,應在基本方中加入益元散,並採用錢氏的五補五瀉法則。
2. 治小兒方
五積丸
治諸般疳積。夫積由濕熱壅鬱而成。法當清濕熱瀉壅鬱,是以用黃連清濕熱,青皮、陳皮行滯氣,牽牛瀉積,山楂消宿食。
黃連(苦寒,五錢),青皮(苦辛溫,一兩),牽牛(苦辛寒,二兩),陳皮(辛溫,一兩),山楂(甘酸,去核,二兩),為末,神麯為丸,綠豆大,一歲服十丸,二歲十五丸,三歲二十丸。觀兒之勇怯加減丸數。五更薑湯送下,取利為度。
夜啼湯
治小兒夜啼。蓋乳哺小兒,真陰未長,內多火熱,邪熱乘心,由是躁煩啼哭。法當瀉火熱為要。是以用黃連、竹茹、生草瀉火清熱。
黃連(苦寒,一錢),竹茹(苦寒,二十葉),生甘草(甘寒,五錢),水二杯,酒一杯,煎一酒杯,加薑汁一匙,少許服。
白話文:
【五積丸】
這款藥丸用來治療兒童因各種原因造成的積食。積食主要是由濕熱在體內聚集不散所導致,因此治療上應當清除濕熱,並排解鬱積。黃連能清濕熱,青皮和陳皮可以順暢氣血,牽牛子有助於排泄積食,而山楂則能消除宿食。
所需藥材有:黃連(苦寒性質,用量五錢)、青皮(苦辛溫性,用量一兩)、牽牛子(苦辛寒性,用量二兩)、陳皮(辛溫性質,用量一兩)、山楂(甘酸性質,需去核,用量二兩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後,加入神麯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一歲的兒童可服用十粒,兩歲的兒童可服用十五粒,三歲的兒童可服用二十粒,具體服用量根據孩子的膽量和體質進行調整。最好在五更時分,以薑湯送服,直到排出糞便為止。
【夜啼湯】
這款湯用來治療嬰幼兒夜晚啼哭的情況。哺乳期的嬰兒,其體內陰氣尚未完全形成,所以易生火熱。當邪惡的熱氣影響到心臟時,孩子會表現出煩躁不安、啼哭不止。治療上,首要的是清熱去火。因此,使用黃連、竹茹、生甘草等藥材,以達到清熱降火的目的。
所需藥材有:黃連(苦寒性質,用量一錢)、竹茹(苦寒性質,用量二十片)、生甘草(甘寒性質,用量五錢)。取兩杯水和一杯酒混合,煮至剩下一杯酒的量,再加入一匙薑汁,少量多次地喂孩子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