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二 (1)
卷之十二 (1)
1. 胎孕脈法
《脈經》曰:婦人三部脈浮沉,以手按之無絕者,孕子也;脈滑疾,重以手按之散者,胎已三月也;重手按之不散,但疾而不滑者,五月也。妊娠四月,脈左疾為男,右疾為女,俱疾為生二男。又云:右手沉實為男,右手浮大為女,右左俱沉實生二男,左右手俱浮大,生二女。
又云:婦人尺脈左偏大為男,右偏大為女。婦人懷孕,脈離經而浮沒,腹痛引腰脊者,欲生也。凡婦人慾生者,其脈離經,半夜覺,日中即生。
白話文:
根據《脈經》所述,判斷女性是否懷孕的方式是:如果她的三部位(寸、關、尺)脈象有浮沉現象,且用手輕壓不會消失,這表示她懷有身孕;若脈象滑順快速,再用力壓則脈象散開,代表懷孕已三個月;如果脈象在重壓下仍不散,僅僅快速但不滑順,這通常是懷孕五個月的跡象。
懷孕四個月時,若左手脈象較快可能是男孩,右手脈象較快可能是女孩,兩手脈象都快可能預示雙胞胎男孩。另外一種說法是,右手脈象沉穩厚實預示男孩,右手脈象浮動壯大則可能是女孩,兩手脈象都沉穩厚實可能懷有雙胞胎男孩,兩手脈象都浮動壯大可能懷有雙胞胎女孩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,女性左手尺脈較粗大可能懷的是男孩,右手尺脈較粗大可能懷的是女孩。女性懷孕期間,若脈象脫離常態變得浮動或隱藏,同時伴有腹痛連至腰部和背部,這可能是臨盆的徵兆。通常,女性即將生產時,脈象會脫離常態,且她們通常會在半夜醒來,到中午時就會分娩。
2. 治產前大法
凡婦人無子,瘦者皆由血少不能攝精,肥者盡因子宮驅指滿溢,與夫濕痰阻塞之故,是以瘦者宜補陰養血為先,肥者宜驅痰燥濕為主,至有妊之後,必須清熱調血,使血循經不妄,得養其胎。故丹溪用黃芩、白朮乃安胎之聖藥,蓋胎之成,由母之氣血蓄聚以養氣血,既聚易郁,是以先哲多用黃芩清熱,香附開鬱。
如漏胎者,屬虛夾熱,宜四物,用生地,加人參、阿膠、白朮、條芩、香附或少佐縮砂之類。婦人懷胎,小便不通,名曰轉胞,其症多見於稟受怯弱之人,或憂悶多者,或性急者,或味厚者,蓋由氣血虧敗,不能正舉其胎,兼且胎氣壅鬱不暢,墜壓膀胱,以致胎繫了戾不通,故使小便閉塞。但得胎元正舉,胞系得疏,水道自利。
治療之法,補益氣血藥中加以升提之劑,或得吐法亦可取效。
白話文:
[治理孕前的基本方法]
凡是女性無法懷孕,體型偏瘦的多半是因為血液不足,無法留住精子;而體型偏胖的則是因為子宮周圍的脂肪過多,加上濕痰阻塞導致。因此,對於瘦的女性,我們應當先補充陰氣和養血;而對於胖的女性,則應當先去除痰濕。一旦懷孕後,必須要清熱調血,讓血液正常循環,以養護胎兒。
所以,丹溪(古代名醫)使用黃芩和白朮作為安胎的良藥。胎兒的形成,是由母親的氣血聚集來養育,氣血聚集後容易鬱結,所以古人常用黃芩來清熱,香附來開鬱。
例如,有流產傾向的女性,屬於虛弱夾雜熱象,應該使用四物湯,並加入生地、人參、阿膠、白朮、黃芩和香附等藥材,或輔以少量縮砂仁。
懷孕的女性如果小便不通,這被稱為「轉胞」,這種症狀多發生在體質虛弱、常憂鬱、性情急躁或飲食口味重的人身上。這是因為氣血虧損,無法正常承載胎兒,再加上胎氣鬱結,壓迫膀胱,導致胎兒的連接受到影響,使得小便不通。只要胎兒的連接得到改善,水路自然就會通暢。
治療的方法,是在補益氣血的藥物中加入提升的成分,或者嘔吐的療法也能取得效果。
3. 丹溪治產前活套
凡婦人胎前諸症,必先以四物為主,看症加減。如覺腹中煩悶口苦厭食,不問月數多少,並以四物加白朮、條芩、砂仁煎服。
如五六個月後,胎動不安,或逆搶逼心,四物加阿膠、艾葉、砂仁、枳殼、條芩、白朮、野苧根,入金銀同藥煎服。如或惡逆心煩,或脈虛大無力,或怔忡手戰,或時有微熱,四物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芩、甘草、酸棗仁、遠志、麥門冬、地骨皮之類。
如五六個月前無故下血,或因事下血,謂之漏胎,四物加條芩、甘草、白芷、地骨皮、地榆、桑寄生之類。如七八月前後,面目及四肢浮腫,四物加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條芩、炒梔子、厚朴、甘草梢、麥門之類。
如感風寒,頭痛發熱,或身體疼痛,四物加小柴胡,或加細辛、白芷、防風、羌活等類。如妊中忽然口噤吐沫,不省人事,言語錯亂,四物合二陳加麥門、竹茹、遠志、石菖蒲之類。
如二三個月內嘔吐噁心,不納飲食,謂之惡阻,四物去地黃加陳皮、半夏、砂仁、神麯、藿香、麥芽、陳倉米、白朮之類。
如或因事動胎,致胎動搖不已,及下血欲墜,四物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芩、條芩、白芷、桑寄生、砂仁、阿膠之類。
如或有白濁白帶,四物加茯苓、蒼朮、陳皮、半夏、牡蠣、龍骨之類。
如或腹痛泄利清水,或發熱胎動不安,四物加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蒼朮、訶子肉、砂仁、神麯、乾薑之類。
如因火動胎逆,上作喘急者,用條芩、香附之類為末調服。
益母草,胎前產後諸病皆可用,由其能行血養血。凡難產,用益母草膏,或牛膝膏、地黃膏皆可用。
白話文:
對於孕婦在懷孕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症狀,我們首先會以四物湯作為基本方,再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增減。
如果感到腹部不適、口苦、食慾不振,無論懷孕幾個月,我們都會在四物湯中加入白朮、黃芩、砂仁來煎煮服用。
如果在懷孕五六個月後,胎兒活動頻繁,或者胎位不正,甚至感到胸悶,我們會在四物湯中加入阿膠、艾葉、砂仁、枳殼、黃芩、白朮和薴麻根,並與金銀花一起煎煮服用。
如果感到噁心、心煩,或是脈搏虛弱、手腳發抖,偶爾還有些微熱,我們會在四物湯中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黃芩、甘草、酸棗仁、遠志、麥門冬和地骨皮。
如果在懷孕五六個月前,無緣無故的出血,或者因為某些事情導致出血,這被稱為漏胎,我們會在四物湯中加入黃芩、甘草、白芷、地骨皮、地榆、桑寄生。
如果在七八個月左右,面部和四肢浮腫,我們會在四物湯中加入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黃芩、炒梔子、厚朴、甘草和麥門冬。
如果感染風寒,出現頭痛、發燒,或者身體疼痛,我們會在四物湯中加入小柴胡,或者細辛、白芷、防風、羌活。
如果突然口齒不清,吐沫,失去意識,言語混亂,我們會把四物湯和二陳湯混合,再加入麥門冬、竹茹、遠志、石菖蒲。
如果在懷孕二三個月時,出現噁心、嘔吐,不能進食,這被稱為惡阻,我們會在四物湯中去掉熟地黃,加入陳皮、半夏、砂仁、神麯、藿香、麥芽、陳倉米、白朮。
如果因為某些事情導致胎兒動盪,甚至出血,有墜胎的風險,我們會在四物湯中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黃芩、黃芩、白芷、桑寄生、砂仁、阿膠。
如果出現白帶異常,我們會在四物湯中加入茯苓、蒼朮、陳皮、半夏、牡蠣、龍骨。
如果腹部疼痛,拉肚子,且胎兒活動頻繁,我們會在四物湯中加入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蒼朮、訶子肉、砂仁、神麯、乾薑。
如果因為火氣導致胎兒活動過度,甚至呼吸困難,我們會使用黃芩和香附磨成粉,調製服用。
益母草可以應對懷孕前後的各種問題,因為它既能促進血液循環,又能滋養血液。對於難產,我們可以使用益母草膏,或者牛膝膏、地黃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