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卷之十二
2. 月經門
3. 論
婦人屬陰,以血為本。但人肖天地,陰常不足,且婦人加以乳哺月經之耗,陰血愈虧,是以婦人血病者眾。夫月經者,津液血脈之所成,人苟榮衛和,經候自然應期,如月之盈虧,不失常候,故曰月經。苟氣血一有所忤,則月水或先或後,而無常候,且多寡不均,或閉絕不行,百病由此變生。
因狀種種不同,必在分因而療。如真水虧敗,陽火內熾,血海枯竭,經絕不通,治宜補養陰血而經自行。如因寒客胞門子戶,澀血不通而為癥瘕之候者,治宜散寒逐汙而病自愈。雖然,但血乃氣之配,其升降、寒熱、虛實、清濁,一從乎氣,是以氣熱血熱而色紫,氣寒血寒而色凝,氣升血逆而上出,氣陷血隨而下崩,氣滯血積,氣和血調。
是以丹溪謂:血成塊者,氣之凝也;將行作痛者,氣之滯也;來後反痛者,氣血虛也;色淡者亦虛,猶水之混也;錯經妄行者,氣之亂也;先期而至者,熱也;後期而至者,虛也;崩漏者,氣陷不能升舉也。亦有損傷衝任而致者,由衝任乃經脈之海,血氣之宗,外循經絡,內榮藏府,若勞役過度,致使衝任虧損,不能約制經水,遂使崩症生焉。
治療之法,虛者補之,熱者涼之,滯者行之,寒者溫之,全在合宜應變,毋實實,毋虛虛,夭人天命。
白話文:
[討論]婦女因為屬於陰性,身體運作主要依賴血液。然而,人像天地一樣,陰性(在此指的是血液)常常會不足,加上婦女要哺乳和每月的月經消耗,使得血液更加匱乏,因此婦女的血液問題普遍較多。
月經是由身體的津液和血液形成的,如果一個人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平衡,月經就會按時來臨,就像月亮的圓缺一樣,不會失常,所以被稱為月經。一旦氣血有任何失調,月經可能提前或延遲,而且量的多寡不穩定,甚至停經,各種疾病也因此產生。
因為症狀各異,治療方式必須根據病因來決定。例如,如果體內水分嚴重流失,導致體內火氣旺盛,血液枯竭,月經停止,治療應該是補充血液,月經就會自然恢復。如果因為寒冷侵入子宮,導致血液凝結,形成癥瘕(一種腫瘤),治療應該是驅除寒氣和污物,疾病就會自動痊癒。
但是,血液和氣息是相輔相成的,它們的升降、冷暖、虛實、清濁都受氣息影響。因此,當氣息熱,血液也會熱,顏色會變成紫色;氣息冷,血液也會冷,顏色會凝固;氣息上升,血液會逆流而出;氣息下降,血液會崩潰而下;氣息滯留,血液就會堆積;氣息平和,血液就會調節。
因此,丹溪(古代醫生)認為:血液凝結成塊,是因為氣息凝固;月經前疼痛,是因為氣息滯留;月經後還痛,是因為氣血虛弱;顏色淡,也是虛弱,就像水混濁一樣;月經亂來,是因為氣息混亂;月經提前,是因為熱;月經延遲,是因為虛弱;崩漏(大量出血),是因為氣息無法上升;也可能因為損傷了衝任(兩條重要經脈)而導致,因為衝任是經脈的海洋,血液的源頭,外部循環經絡,內部滋養臟腑。如果勞累過度,導致衝任損失,無法控制月經,就會導致崩漏。
治療方法,虛弱就補充,熱就冷卻,滯留就疏通,寒冷就加溫,關鍵在於適當的應對和變化,不要過度,不要虛假,以免影響人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