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一 (1)
卷之十一 (1)
1. 喉痹脈法
兩手脈浮洪而溢者,喉痹也。脈微而伏者,死。
白話文:
如果兩手的脈象呈現出浮大且充盈的狀態,這表示可能患有喉痹(咽喉疾病)。然而,若脈象微弱且呈現隱伏狀,這情況則是相當危險,可能會導致死亡。
2. 治喉痹大法
大凡喉痹之症,皆屬火熱,雖有數種之名,輕重之異。乃火之微甚故也。其微而輕者,可以藥餌緩治;甚而急者,則藥難以成功,必須針砭去血乃為上策,其次吐法亦可用。蓋山豆根大能治喉痹之要藥,或以遠志去心為末,水調敷項上周圍,亦效。
如咽喉乾燥痛者,乃陰血虧敗,津液枯涸,宜以四物湯加桔梗、荊芥、黃柏、知母立止。
白話文:
【治療喉部炎症的大原則】
基本上,喉部炎症的病症,多是由於火熱所引起,雖然有不同的名稱和程度的差別,這都是火熱程度不同所導致的。對於較輕微的病症,可以使用藥物慢慢治療;但如果病情嚴重且急速惡化,單純用藥可能難以見效,這種情況下,最好的方法是用針灸放血,其次,催吐的方法也可以考慮。山豆根是治療喉部炎症的重要藥物,或者可以用去掉心的遠志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後塗抹在頸部周圍,也有一定的效果。
如果出現咽喉乾燥疼痛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體內陰血不足,津液乾涸,這種情況下,應使用四物湯,再加入桔梗、荊芥、黃柏、知母等藥材,可以立即止痛。
3. 丹溪治喉痹活套
大抵喉痹之症俱屬火熱,但相火為害,不可治以苦寒,當用辛溫從治之法,針砭尤易成功。咽喉生瘡,多屬血虛,虛熱虛火遊行無制,客於咽喉所致。經云:虛火可補是也。當用人參、荊芥、蜜炙黃柏、竹瀝等加入四物湯內。
如實熱,宜黃連、荊芥、薄荷、芒硝、薑汁和蜜丸,噙化。
如痰火,吐法亦可用。
凡喉痹必用荊芥,凡陰火炎必用玄參。
山豆根乃治喉痹之聖藥。
白話文:
【丹溪治療喉炎的靈活策略】
基本上,喉炎的病症大多是由火熱引起的,尤其是如果是由相火(一種中醫學說中的火氣類型)造成的危害,不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,而應採用辛溫的藥物,這是一種順應病症的治療方式,此外,針灸往往也能獲得很好的療效。
咽喉部位長瘡,多數情況下是由於血液不足。虛弱的熱氣和虛火在體內無序地遊走,影響到咽喉部位,導致了這種情況。正如古籍所說,虛火是可以通過補充來調理的。治療時,應使用人參、荊芥、蜜炙黃柏、竹瀝等藥物,並加入到四物湯中。
如果是實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黃連、荊芥、薄荷、芒硝,與薑汁和蜂蜜混合製成丸藥,含服使其溶解。
如果是痰火的問題,催吐的療法也是可行的。
治療喉炎一定會用到荊芥,而對於由陰火引發的炎症,玄參是必選的藥物。
山豆根被認為是治療喉炎的神藥。
4. 治喉痹方
通關飲
治元氣虧敗,相火上炎而作喉痹。法當益元氣為本,驅相火為標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諸甘溫以益元氣,助防風、荊芥、桔梗、薄荷、乾薑等諸辛涼以散火熱。(一本無桔梗有附子。)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一錢),白茯(甘淡平,八分),炙草(甘溫,五分),防風(辛溫,一錢),荊芥(辛涼,二錢),薄荷(辛涼,錢半),乾薑(辛熱,二錢),桔梗(辛甘平,一錢),水煎熱服。
荊芥甘桔湯
治一切咽喉痛,用荊芥、桔梗之辛涼以散熱,生草之甘寒以泄火,川歸和血。
荊芥(辛涼,五錢),桔梗(辛甘平,二錢),生草(甘寒,錢半),川歸(甘溫,一錢),水煎,乘熱徐徐服之。
一本加黃連、梔子、薄荷、黃芩,名拔甘桔湯。
如熱甚,加黃芩、枳殼。仍未愈,刺少商穴出血立愈。
吹喉散
治咽喉腫硬疼痛。經云:辛以散之,咸以軟之,寒以勝之。又云:甚者從之。是以用巴豆之辛熱為從熱治,佐以膽礬、銅綠、朴硝、輕粉、青黛諸鹹寒豁痰火以軟堅硬。
巴豆(辛熱,七粒),膽礬(酸澀寒,二錢),朴硝(鹹寒,二錢),銅綠(鹹寒,一錢),輕粉(辛寒,七分),青黛(苦鹹寒,一錢),上六味,同入磁盆內,同炒巴豆黃色為度。去巴豆不用,餘五味研末,加麝香少許研勻,每以三五分吹入喉中,吐出痰血立愈。
三因玉鑰匙
治風熱喉痹。用白殭蠶驅風,焰硝、硼砂清熱豁痰,片腦開關通竅。(一本加雄黃,名金鑰匙。)
殭蠶(鹹平,五錢),焰硝(鹹寒,一兩),硼砂(甘鹹寒,五錢),片腦(辛熱,一錢),共為細末。
白話文:
[治喉痹方]
【通關飲】
治療元氣損耗,相火上炎導致的喉痹。治療原則是補益元氣為根本,驅除相火為目標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甘溫藥物來補益元氣,輔以防風、荊芥、桔梗、薄荷、乾薑等辛涼藥物來散發火熱。
藥方:人參(甘溫,二錢)、白朮(苦甘溫,一錢)、白茯苓(甘淡平,八分)、炙甘草(甘溫,五分)、防風(辛溫,一錢)、荊芥(辛涼,二錢)、薄荷(辛涼,錢半)、乾薑(辛熱,二錢)、桔梗(辛甘平,一錢)。用水煎煮後熱服。
【荊芥甘桔湯】
治療各種咽喉疼痛,利用荊芥、桔梗的辛涼性質來散熱,生甘草的甘寒性質來泄火,川芎歸能調和血液。
藥方:荊芥(辛涼,五錢)、桔梗(辛甘平,二錢)、生甘草(甘寒,錢半)、川芎歸(甘溫,一錢)。用水煎煮,趁熱緩慢服用。
另有一版本的藥方中會添加黃連、梔子、薄荷、黃芩,被稱為拔甘桔湯。
如果熱象嚴重,可以添加黃芩、枳殼。若仍未見效,可以針刺少商穴放血,立刻痊癒。
【吹喉散】
治療咽喉腫痛。根據古籍記載,辛味可散,鹹味可軟化,寒性可剋制。再說,對於病情嚴重的應順其性質治療。因此使用巴豆的辛熱性質來順應熱性,配合膽礬、銅綠、朴硝、輕粉、青黛等鹹寒藥物來化痰降火,軟化堅硬的腫塊。
藥方:巴豆(辛熱,七粒)、膽礬(酸澀寒,二錢)、朴硝(鹹寒,二錢)、銅綠(鹹寒,一錢)、輕粉(辛寒,七分)、青黛(苦鹹寒,一錢)。將以上六味藥材一同放入磁盆內,炒至巴豆呈黃色為止。去掉巴豆,其餘五味藥研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麝香研勻。每次取三到五分吹入喉中,吐出痰血即可痊癒。
【三因玉鑰匙】
治療風熱引起的喉痹。使用白殭蠶來驅風,焰硝、硼砂來清熱化痰,片腦來開通關節和竅道。
藥方:白殭蠶(鹹平,五錢)、焰硝(鹹寒,一兩)、硼砂(甘鹹寒,五錢)、片腦(辛熱,一錢)。共研磨成細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