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附方
補中益氣湯,治胃虛發斑。
調中湯,治症同前。並內傷門。
白虎湯,調胃承氣湯,建中湯,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人參、甘草(各錢半)。
白話文:
【附方】
補中益氣湯:這方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皮膚出現紅斑的情況。
調中湯:其治療範疇與補中益氣湯相同,同時也適用於內傷的情況。
白虎湯:此方及調胃承氣湯、建中湯,主要成分包括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人參和甘草(每種藥材各使用錢半)。
以上方劑名稱後的括號內數字為古時計量單位,現代使用時需轉換成公制單位。
2. 痔門
3. 論
痔乃腸胃之病。益胃為倉廩之官,五味藏焉;大腸乃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若飽食太過,與夫用力過度,致傷中氣,健運失常,以致水穀之氣輸布不及,濕熱下流於大腸而成此症。經云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癖為痔是也。又有脾氣虛敗,肺藏失養,大腸之府亦從而虛。肝木之氣乘虛下流而為腸風藏毒等症。
治療之法,當以苦寒之藥為君,如芩、連、梔子、槐花之類;以辛溫和血為臣,如歸、芎、桃仁之類。如風邪下陷,以秦艽、防風之類提之;如燥熱怫鬱,以大黃、枳殼、麻仁之類潤之;藥外更宜慎口節欲,無有不療者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痔瘡的病因和治療方式。它說痔瘡是腸胃的疾病,胃是負責儲存食物的地方,大腸則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營養並排出體內廢物。如果吃得太飽或用力過猛,會損傷中氣,導致消化功能失調,水谷之氣無法正常輸布,濕熱向下流入大腸,就可能形成痔瘡。就像古籍所說,吃太飽後,筋脈鬆弛,腸道受損形成痔瘡。另外,如果脾氣虛弱,肺臟得不到充分滋養,大腸也會跟著虛弱,肝氣趁虛而入,造成腸風、藏毒等病症。
在治療上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為主,例如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槐花等;再輔以辛溫的藥物調和血液,例如當歸、川芎、桃仁等。如果是由風邪下陷引起的,可以用秦艽、防風等藥物提升;如果是燥熱鬱積,則可用大黃、枳殼、麻仁等藥物潤滑。除了藥物治療外,還需要注意飲食控制和節制慾望,這樣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