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)

1. 破傷風門

2.

破傷風症,有因專破皮肉,氣血外亡,卒遇風邪所乘者;有瘡口未合,失於攝養而為風邪所襲者,有瘡結白痂之時,瘡口閉密,拂熱於內不得宣泄,以致熱極生風者;有因瘡口不合,或用湯水淋洗,或以艾火燒灸,以致濕熱之氣乘虛內攻。此數者,皆屬破傷風候。方書同傷寒治,但傷寒氣血未耗,內未大虛,邪入少緩。

此症氣血已經外亡,內已空虛,邪入甚速,是以此症多即角弓反張,目邪口噤,若不早治,多致不救。方書雖云在表宜汗,在經宜和,在裡宜下,仍亦不可孟浪,當審其初亡血多少而療,庶不實實虛虛。如邪拂鬱在表,雖宜辛熱之藥開沖結滯為主,於中亦宜佐以寒涼之劑,庶免藥不中病,怫熱愈甚。猶傷寒症麻黃、桂枝等辛熱藥中,佐以黃芩、石膏、知母清寒是也。

如邪已在肌肉之間,宜以驅風退涼之藥,亦當稍加辛熱之劑以為佐治,使涼藥不為熱忤。如邪深入於裡,雖宜散結除風寒藥下之,若亡血過多,又不可專執下藥,以致陰血愈虧,又當佐以生血養血之劑,仍當時常按摩引導,或用物乾開牙關,勿令口噤。學者務在圓機,不可拘於一法。

白話文:

[討論]破傷風這種病症,有的是因為皮膚被割破,導致氣血大量流失,突然遭遇風邪侵襲所致;有的是傷口尚未癒合,保養不當,讓風邪乘虛而入;有的是在傷口結痂的時候,傷口閉合,內部熱氣無法排出,導致熱氣過盛而產生風邪;有的則是因為傷口沒有癒合,或是使用熱水清洗,或是以艾灸燒灼,導致濕熱之氣趁虛而入,進攻體內。這些情況,都屬於破傷風的範疇。

古籍上將破傷風和感冒一起治療,但是感冒時,人體的氣血尚未大量消耗,體內狀況並未嚴重虛弱,邪氣進入身體的速度較慢。

而破傷風的患者,氣血已經大量流失,體內已經十分虛弱,邪氣進入速度非常快,因此這種病症常常會出現角弓反張(全身肌肉緊繃)、眼睛斜視、嘴巴緊閉的症狀,如果不及早治療,大多會導致無法挽救的情況。

古籍雖然說,如果風邪在表層,應該發汗;如果在經絡,應調和;如果在體內,應使用瀉下的方法,但是我們不能輕率地進行治療,應該根據患者最初流失的血液量來調整治療方式,以免造成虛實不分的情況。

例如,如果風邪在表面,雖然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打開阻塞,但在其中也應輔以寒涼的藥物,以免藥物不對症,反而讓熱氣更加嚴重。這就像在感冒症狀中,使用像麻黃、桂枝等辛熱藥物時,同時輔以黃芩、石膏、知母等清寒藥物一樣。

如果風邪已經深入肌肉,應使用驅風和涼血的藥物,但也應稍微加入一些辛熱的藥物作為輔助治療,這樣可以避免涼藥與熱氣相衝突。如果風邪已經深入體內,雖然應該使用散結除風寒的藥物,但如果流失的血液過多,就不能一味地使用瀉下的藥物,以免陰血進一步虧損,應該輔以補血養血的藥物,並且經常進行按摩,或者使用工具開啟牙關,防止嘴巴緊閉。

學習者必須靈活運用,不能拘泥於某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