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附方

補中益氣湯,內傷門。

大小承氣湯,大小陷胸湯,大小青龍湯,黃連解毒湯,白虎湯,瓜蒂散,俱傷寒門。

益元散,生脈散,俱暑門。

稀涎散,中風門。

二陳湯,痰門。

大補丸,黃柏一味,為末,煉蜜丸。

白話文:

[附方]

補中益氣湯,適用於內傷的情況。

大小承氣湯,大小陷胸湯,大小青龍湯,黃連解毒湯,白虎湯,瓜蒂散,這些都用在處理感冒發燒的情況。

益元散,生脈散,主要用在治療暑熱的問題。

稀涎散,則是用在中風的情況。

二陳湯,專門用來處理痰多的問題。

大補丸,只用黃柏一味藥材,研磨成粉末後,再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狀。

2. 痛風門

3.

痛風即古之痛痹,近世方書謂之白虎歷節風。因其走痛於四肢骨節間,猶虎咬之狀故也。原其所由,盡因血虛受熱,血已沸騰,或即復入寒泉受濕,熱血得寒凝滯,阻塞經絡關節,是以作痛。夜則痛甚,行於陰也。治法宜用辛溫辛涼之劑,開通鬱結,流散寒濕,使其血行氣運而痛自止。

丹溪謂:此症有痰,有風熱,風濕、血虛等異,而治有不同焉。是以因風者,宜小續命湯;因濕,蒼朮、白朮加竹瀝;因痰,用二陳加酒炒黃芩、羌活、蒼朮、竹瀝之類;因血虛,宜四物加紅花、桃仁。大抵此症,宜用蒼朮、川芎、南星、白芷、當歸、酒芩等為主,在上加羌活、威靈仙、桂枝,在下加牛膝、防己、木通、黃柏。學者宜自致意,不可草草誤人。

血虛雖四物為主,但地黃、芍藥二味,性多澀滯,非通利流行之劑,亦在所忌,用之須宜仔細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痛風,古人稱之為痛痹,近代醫書則稱為白虎歷節風。這個名稱源自其疼痛會在四肢的骨節間移動,就像被老虎咬一般。追根究底,痛風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血液虛弱又受到熱邪侵襲,使血液沸騰,如果再進入寒冷環境受潮,熱血遇冷凝滯,堵塞了經絡和關節,因而產生劇烈疼痛。夜晚疼痛更甚,因為這是身體陰氣較盛的時段。

治療上,應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,以疏通瘀滯,散去寒濕,促進血液和氣的循環,從而緩解疼痛。

丹溪指出,痛風可能由痰、風熱、風濕、血虛等因素引起,因此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。如果是風邪引起的,可用小續命湯;如果是濕邪,可使用蒼朮、白朮並加入竹瀝;若是痰引起的,可用二陳湯加酒炒黃芩、羌活、蒼朮和竹瀝;若是血虛導致的,則宜用四物湯加紅花、桃仁。

總體來說,治療痛風常用的藥物有蒼朮、川芎、南星、白芷、當歸、酒黃芩等,如果病癥在身體上半部,可加入羌活、威靈仙、桂枝;如果在下半身,則可加入牛膝、防己、木通、黃柏。學習這些知識的人應當用心,不可草率誤人。

雖然血虛主要使用四物湯,但是其中的地黃和芍藥兩種藥材,性質偏澀,不是通利流行的藥物,因此在使用時必須小心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