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論
痹者,麻木不仁之謂也。症狀多端,是以方書有痛痹、行痹、著痹、周痹、肉痹、骨痹、脈痹等名之痹。雖然種種不同,未有不由體質虛弱,風寒濕氣乘之所致。是以經云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風勝為走痹,濕勝為著痹,寒勝為痛痹。春月遇此為筋痹,夏月遇此為脈痹,秋月遇此為脾痹,冬月遇此為骨痹,至陰月遇此為肉痹是也。大抵痹之為患,在肌肉則麻木不仁,在筋則拘屈不便,在脈則血凝不流,入骨則重著不舉。
若邪在肌肉之時,或針或汗或灸俱易成功。不然,至入筋骨之際,必不易治,患者醫者兩宜致意焉。雖然,有又氣虛不能導血榮養筋脈而作麻木者,有因血虛無以榮養肌肉,以致經隧澀澀而作麻木者,又不可專執汗灸針三法,當要分辨氣虛、血虛、痰飲、瘀血而療。如氣虛宜四君子為主加減,血虛宜四物為主加減,因痰導痰為先,因瘀血則行瘀為本,宜各推類,不可執一。
白話文:
【討論】關於痹症,指的是肢體麻木無知覺的情況。其症狀變化多端,因此古籍中有痛痹、行痹、著痹、周痹、肉痹、骨痹、脈痹等不同命名的痹症。儘管各種痹症有所不同,但歸根結底,都是由於體質虛弱,風、寒、濕三種外邪侵襲所導致的。根據古籍記載:風、寒、濕三種氣候因素混合到來,共同作用下形成痹症。其中風邪偏盛會引起遊走性痹症,濕邪偏盛會導致固定性痹症,寒邪偏盛則會造成疼痛性痹症。
在春季遇到這種情況會形成筋痹,夏季遇到則會形成脈痹,秋季遇到會形成脾痹,冬季遇到會形成骨痹,到了冬天遇到則會形成肉痹。總體來說,痹症對人體的影響,表現在肌肉上就是麻木無知覺,影響到筋絡就會導致彎曲不靈活,影響到脈絡就會使血液凝滯無法流通,進入骨髓則會使肢體沉重難以舉動。
如果邪氣尚停留在肌肉層面,無論是針刺、發汗還是灸法都比較容易取得療效。然而,一旦邪氣深入到筋骨,治療起來就變得困難,患者和醫生都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。不過,也有氣虛無法引導血液滋養筋絡導致麻木的情況,也有因為血虛無法滋養肌肉,致使經絡阻塞而產生麻木的情況,對於這些情況,不能單純依賴發汗、灸法、針刺三種方法,應該根據氣虛、血虛、痰飲、瘀血等不同病因進行辨別治療。
例如,氣虛的情況下,可以以四君子湯為主進行加減調理;血虛的情況下,可以以四物湯為主進行加減調理;如果是痰飲引起的,應當首先處理痰飲問題;如果是瘀血導致的,則應當以清除瘀血為根本。針對不同的情況,應當靈活運用治療方法,不能固守某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