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論
厥者,四肢卒然或冷或熱,昏懵無知之謂。方書分陰厥、陽厥不同,原其所因,未有不由元陽真陰虧敗所致。而丹溪所謂厥症,乃因氣虛血虛是也。其陰厥者,由人攝養失宜,元陽虛竭,不能遍充肢體,以致陰氣獨留,故症身涼不渴,脈遲而微;陽厥由人嗜恣無節,真陽虧敗,陽氣無依,浮漫欲散,故症煩渴,譫妄,身熱,脈數或大。狀雖不同,總由虛損,並宜補益為本。
是以熱厥法當大補其陰,以制陽光,寒厥法當峻補其陽,以消陰翳。《內經》所謂諸寒之而熱者,取之陰;諸熱之而寒者,取之陽是也。愚見如此,學者宜自詳焉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四肢突然發生冷熱不明,意識模糊的狀況,這種情況在古醫書中被分為陰厥和陽厥兩種。究其原因,多半是由於元氣(陽)和真陰(陰)的損耗所導致。丹溪提出的厥症,則認為是由氣血不足所引起。
陰厥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人們生活作息不當,導致元陽虛弱,無法充分滋養身體,使得陰氣過剩,因此患者身體感覺冰涼,口不渴,脈搏緩慢且微弱;而陽厥則是因為人們過度放縱,導致真陽受損,陽氣飄忽不定,有散去的趨勢,所以會出現煩躁口渴,精神錯亂,身體發熱,脈搏快速或強大的症狀。雖然表現形式不同,但根本上都是由於虛弱和損耗所致,應以補充和調理為主。
對於熱厥,治療方法應大量補充陰氣,以抑制過盛的陽氣;對於寒厥,應強力補充陽氣,以消除過多的陰氣。正如《內經》所說,如果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卻產生熱象,那應該從補陰的角度來治療;反之,如果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卻產生寒象,那應該從補陽的角度來治療。這是我的看法,讀者應自行詳細理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