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附方
四物湯,血門。
白話文:
「四物湯,這是用於調理與血液相關問題的藥方。」
2. 痞滿門
3. 論
痞之為患,乃胸中之氣不得通泰之謂。原其所因,盡由氣血不暢所致。症狀多端,治難執一。是以有元氣不足,鬱而為痞者,宜以參、耆、白朮等諸甘溫以補之。如因飲食之類停積不消,致傷中氣,不磨而為痞者,宜以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神麯等以消導之。如因濕熱壅鬱而為痞者,宜以芩、連、枳殼等諸苦以瀉之。
如因上焦氣鬱而為痞者,宜以生薑、半夏、厚朴等諸辛以散之。如因受濕而為痞脹者,宜茯苓、澤瀉、木香等淡劑以滲之。如因陰虛火動,浮泛於上而為痞者,宜以生地、黃柏、知母等諸寒以降之。如因外冒風寒,以致胸中陽氣不得舒越而為痞者,宜麻黃、桂枝等諸辛以散之。
如有飲食填塞胸中,以致清濁混淆而為痞者,宜以藜蘆、瓜蒂等諸苦酸以吐之,或用枳實導滯丸,或木香化滯湯之類以散之。如因大病之後,元氣未復,心中虛滿者,宜補中益氣湯,佐以橘紅、木香等以行之。如因傷寒下早,邪氣內陷而為痞者,宜用陷胸湯以下之。如因下多亡陰、心經血乏,邪氣乘虛客於心分而為痞者,治宜補心湯加歸、地以調之。
又有汗多亡陽,致傷陽氣,遂令中氣不健而為痞者,治宜建中湯倍參、耆、白朮以扶之。雖然種種不同,未有不由中氣虧敗,運動失常所致,大法仍要扶脾補中為主,行氣發滯佐之。經云: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成病是也。學者宜再思焉。
白話文:
在討論到「痞」這種疾病時,這是指胸中的氣無法順利流通的狀況。追根究柢,這種病症大多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。由於其症狀多樣,治療方法自然不能一概而論。以下是一些具體的處理方式:
若是由於元氣不足,導致氣鬱成痞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溫補藥物來滋補身體。
若是因飲食過量或消化不良,導致中氣受損,形成痞症,應使用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神麴等藥物來促進消化。
若是因濕熱阻塞引起痞症,可用黃芩、黃連、枳殼等苦性藥物來清除濕熱。
若是因上焦氣鬱造成痞症,可使用生薑、半夏、厚朴等辛性藥物來散氣。
若是因濕氣重導致痞脹,可用茯苓、澤瀉、木香等藥物來排濕。
若是因陰虛火旺,導致火氣上浮,形成痞症,可用生地、黃柏、知母等寒性藥物來降火。
若是因感受風寒,導致胸中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形成痞症,可用麻黃、桂枝等辛性藥物來散寒。
若是飲食過多,導致胸中清濁不分,形成痞症,可用藜蘆、瓜蒂等苦酸藥物來催吐,或者使用枳實導滯丸、木香化滯湯等藥物來疏導。
若是大病初癒,元氣尚未恢復,心臟虛弱,可用補中益氣湯,並輔以橘紅、木香等藥物來調理。
若是因過早服用寒涼藥物,導致邪氣內陷,形成痞症,可用陷胸湯等藥物來清除邪氣。
若是因大量出汗,導致陽氣流失,影響中氣健康,形成痞症,可用建中湯,加倍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藥物來扶正固本。
總的來說,這些病症雖各有不同,但都與中氣衰弱,運行失常有關。治療原則應以扶脾補中為主,輔以行氣發滯。古人云:強壯的人,氣血順暢則病癒;體質虛弱的人,氣血滯留則易生病。這是值得學習者深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