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附方
七棗湯,用附子泡,又以鹽水浸,再泡,如此七次,去皮臍或用沸湯泡,陳壁土為稀糊,如前浸泡七次,分作二服。每服,水一盅,姜七片,棗七枚,煎七分,臨發日早溫服。
山甲湯,用山甲、木鱉子各等分為末,空心溫酒調下二三錢。
草果飲,用草果、川芎、柴胡、白芷、良薑、炙草、青皮、陳皮去白,各等分,水一盅,煎七分,臨發日三服。
養胃湯,即平胃散加人參、黃芩、半夏、草果、藿香、生薑、肉桂。
人參白虎湯,小柴胡湯,大柴胡湯,五苓散,附子理中湯,已上俱傷寒門。
二陳湯,痰門。
參蘇飲,熱門。
平胃散,濕門。
白話文:
【配方】
-
七棗湯:取附子浸泡,接著用鹽水浸泡,再次浸泡,重複此過程七次,去掉外皮和中心部分,或者用滾水浸泡。使用陳年的牆壁土製成稀糊,如同先前的步驟浸泡七次,然後分為兩份。每次服用時,加入一杯水,七片薑,七顆棗,煮至剩下七分之量,在發病前一天早晨溫熱服用。
-
山甲湯:取山甲、木鱉子各等量研磨成粉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二到三錢。
-
草果飲:取草果、川芎、柴胡、白芷、良薑、炙草、青皮、陳皮(去白)各等量,加入一杯水,煮至剩下七分之量,在發病前一天服用三次。
-
養胃湯:即平胃散加上人參、黃芩、半夏、草果、藿香、生薑、肉桂。
-
人參白虎湯:小柴胡湯,大柴胡湯,五苓散,附子理中湯,以上都是治療傷寒的藥方。
-
二陳湯:是用來治療痰的藥方。
-
參蘇飲:是用來治療熱症的藥方。
-
平胃散:是用來治療濕氣的藥方。
2. 淋閉門
3. 論
淋閉之症,方書有氣、砂、血、膏、勞五者之分,盡因熱結下焦,膀胱鬱結,滲道不清所致,由其鬱熱微盛不同,是故名狀各異。夫氣淋者,其症小便赤澀,常有餘瀝不盡;砂淋者,其症陰莖中有砂作痛,便溺不得猝出,砂出痛止;膏淋為病,溺濁如膏;勞淋為病,房勞即作;血淋為病,遇熱即發;甚即溺血。東垣有在血在氣之分,以渴與不渴為辨。
如渴而小便不利者,乃熱居氣分,屬肺之主,宜用消滲之劑為主,如茯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車前、瞿麥、萹蓄之類,清肺泄火以滋水之上流。若不渴而小便不利者,乃熱居血分,屬腎與膀胱主之,宜用氣味俱陰之劑以助其陰,知母、黃柏之類是也。雖然,又有氣虛之人,氣化不足,鬱滯而成者,又不可專執解熱,法當補養,使氣盛行,便溺自清。
又有勞傷心腎,水火不交,以致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清濁混淆,滲道不利而致,法當升提清氣,滲道自通,如吐法之類是也。學者臨症自宜斟酌,不可拘方。
白話文:
關於淋閉這種病症,古醫書中有氣淋、砂淋、血淋、膏淋和勞淋這五種分類,這些都是因為下焦部位(身體下半部)熱毒聚結,導致膀胱功能受阻,排尿通道不清暢所引起的。這些症狀之所以有不同的名稱,主要是因為熱毒的嚴重程度和影響範圍各有不同。
氣淋的特徵是小便顏色偏紅,且排尿時感覺不順暢,總覺得還有尿液未排出。砂淋的表現則是在排尿時感到陰莖內有砂石般的疼痛,尿液無法立刻排出,但當砂石排出後,疼痛感就會消失。膏淋的特徵是尿液呈現濃稠的膏狀。勞淋則是在性行為過後容易發作。血淋的特徵是在天氣熱時容易出現,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血尿。
李東垣指出,可從患者是否口渴來判斷淋閉是由於血液還是氣體的問題引起。如果患者感到口渴且小便不通暢,這表示熱毒存在於氣分,主要與肺部有關,應使用有助於清熱利尿的藥物,例如茯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等,這些藥物可以清肺火,幫助水份正常運行。若患者無口渴現象且小便不通暢,這表示熱毒存在於血液中,主要與腎臟和膀胱相關,應使用具有滋陰效果的藥物,如知母、黃柏等,以幫助滋養陰分。
然而,對於氣虛體質的人,因氣力不足導致熱毒聚結,這種情況下不能單純地使用清熱的藥物,而應輔以補養的藥物,讓氣力恢復,自然能夠改善排尿問題。
另外,也有因心腎兩臟勞損,導致水火不相交,造成清氣不上升,濁氣不下降,清濁混亂,排尿通道受阻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應提升清氣,讓排尿通道自然通暢,例如使用催吐藥物等方法。學習醫學的人在面對實際病例時,應靈活變通,不能死守固定的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