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

齒者,骨之餘,腎之標,其痛又系手足陽明主之。因其所屬不一,故症狀多端。是以有因腸胃濕熱鬱甚,以致齒齦腫痛者;有因濕熱鬱甚,而生蟲者;有因腎氣虧敗,致齒動搖而痛者;有因口吸風寒而致痛者;有因物擊觸而痛者;因症既殊,治亦有異。是以因腸胃郁甚,宜驅濕散熱為主;(下法亦可用)。

因腎元虛乏者,宜補腎滋陰為先。二者皆屬內因,當治其內。如口吸風寒者,宜散風逐寒為主;因物擊觸者,宜調氣行血為先。二者屬乎外因,當治其外。然而,服食之中,又當分別上下齦之所忌,蓋上齦屬足陽明胃土,喜溫而惡寒,下齦屬手陽明燥金,喜涼而惡熱。學者當須識此,不致物性所誤為上。

方書又有灸法,謂上齦痛宜灸足三里,下齦痛宜灸手三間。又有熏法,用韭菜子燒煙燻之,可治蟲牙。又有走馬牙疳,其症甚惡,古方用婦人尿桶內白垢,火煅一錢,加銅綠五分,麝香三釐,屢屢獲效。學者宜深致意焉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牙齒疾病的各種成因及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首先,牙齒是骨骼的延伸,與腎臟健康息息相關,疼痛通常由手足陽明經脈所主管。由於疾病的原因多種多樣,所以症狀也各不相同。有的是由於腸胃濕熱過盛導致牙齦腫痛;有的是由於濕熱積聚,滋生了蛀蟲;有的是腎氣不足,引起牙齒鬆動和疼痛;有的是因為口腔吸入冷空氣或寒氣而感到疼痛;有的則是因為受到外力撞擊而痛。

針對不同的原因,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。對於腸胃濕熱嚴重的情況,應以驅除濕氣、清熱為主,必要時也可以採用通便的方法。

對於腎功能衰弱導致的問題,應優先考慮補腎和滋養陰液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內在因素,應該從內部進行治療。

如果是因吸入冷空氣或寒氣導致的疼痛,應以驅散風寒為主要目標;如果是因外力撞擊引起的疼痛,應先調整氣血運行。這兩種情況屬於外部因素,應該從外部進行治療。

在治療過程中,還需要注意區分上牙齦和下牙齦的特點。上牙齦屬胃,喜好溫暖,不喜歡寒冷;下牙齦屬肺,喜好涼爽,不喜歡熱度。學習者應該理解這些差異,避免被藥物的性質所誤導。

此外,古籍中還有灸療和燻療的方法。上牙齦疼痛時,可以灸足三里穴;下牙齦疼痛時,可以灸手三間穴。燻療則可以用燒焦的韭菜籽來製造煙霧,對治療蛀牙有一定效果。

對於一種非常嚴重的牙齒疾病「走馬牙疳」,古方中提到,使用婦女尿桶內的白色沉澱物,經過火煅後加入銅綠和麝香,反覆使用往往能見效。學習者應深入研究並重視這些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