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

心痛之症,因狀多端,治難執一。有因心事鬱結,致血不生而痛者;有因飲食失節,致傷胃脘而痛者;有因清痰稠飲,與血相雜,妨礙升降而痛者;又有丹溪言人飲食熱物,以致死血流於胃口而作痛者;有因七情內郁,以致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清濁混淆而痛者,故治法宜乎分因而療。

是以因心事鬱結致血不生而痛者,治宜開鬱養心血,兼以生血之劑;如傷食致傷胃痛者,法當滌盪,兼以消導之劑;如因清痰稠飲雜血,妨礙升降者,法當驅逐;如因七情內郁,以致清濁不分者,先當分提清濁;如因熱食,致使胃脘停留死血者,法當驅行瘀血。數症之外,先哲又有飲、食、風、悸、寒、熱、中、痓、火九種之分,茲不及述。

學者並觀本論,雖然種種不同,未有不由氣滯而致。古方皆用行氣散氣之劑,治而愈之。若氣得通,而痛則愈。經云,痛則不通,通則不痛是也。又有大寒犯觸心君之症,其狀甚惡,死在旦夕,惟有行氣可治,全在臨症斟酌,不可例拘,當從丹溪,分新舊而療。如初得者,宜用辛散,如久則鬱而成熱,宜用山梔為君,佐以溫劑引導,在隨機應變可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心痛這病症,由於其表現形式多樣,治療上難以一概而論。有的人是因為情緒鬱悶,導致血液生成受阻而感到疼痛;有的是飲食不節制,造成胃部受損而疼痛;有的是因為痰液濃稠,與血液混雜,影響了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而疼痛;又如丹溪所說,有人吃了過熱的食物,導致死血滯留在胃部引起疼痛;有的人是因為內心的情緒鬱結,導致清陽不能上升,濁陰不能下降,清濁混亂而疼痛。因此,治療的方法應該根據不同的原因來制定。

對於因為情緒鬱悶導致血液生成受阻而疼痛的,治療應當著重於疏解鬱悶,滋養心臟的血液,同時使用能促進血液生成的藥物;對於因為飲食過量導致胃部疼痛的,應當使用清理腸胃,幫助消化的藥物;對於痰液濃稠,與血液混雜,影響身體機能正常運作的,應當使用排除痰液的藥物;對於因為情緒內鬱,導致清濁不分的,首先應當分離清濁;對於因為食用過熱食物,導致胃部有死血滯留的,應當使用能驅除瘀血的藥物。除了這些症狀,前輩們還將心痛分為飲、食、風、悸、寒、熱、中、痓、火九種類型,這裡就不一一詳述。

學習這些理論時,儘管症狀各異,但歸根結底都是由氣滯所引起的。古方大多使用行氣散氣的藥物,以此來治療,一旦氣順,疼痛自然就會消失。正如古語所說,「痛則不通,通則不痛」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極度寒冷侵擾心臟造成的,這種情況非常危險,隨時可能致命,只有通過行氣才能治療,具體用何種方法,全看醫生對病情的判斷,不能一概而論,應當遵循丹溪的原則,根據病程的新舊來治療。如果是新發病,應當使用辛辣的藥物來散寒;如果病程較長,鬱結已經轉化為熱,應當使用山梔作為主藥,輔以溫性藥物,具體如何使用,要看病情的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