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1)

1. 眩暈脈法

左手脈數,多熱。澀而芤,有死血。右手脈實,有痰積。脈虛大,必是久病。左手人迎脈緩而浮大者,屬風。

白話文:

[關於眩暈的脈象診斷]

如果左手的脈象跳動快速,這通常表示體內有過多的熱氣。若脈象感覺澀且空虛,可能意味着體內有凝固的血液,也就是所謂的死血。右手脈象若堅實有力,可能是有痰溼積聚。如果脈象虛而大,這通常是長期疾病的表現。至於左手的人迎脈,如果感覺緩和且浮大,這通常與風邪有關。

以上內容爲中醫脈診理論,僅供參考。

2. 治眩暈大法

夫眩暈之症,大抵有內外虛實不同,是以治法亦有虛實之異。其內因者,乃七情所傷,如前論氣虛血虛陰虛之類,乃有餘之病,治法宜瀉不宜補,學者欲知其詳,必在詳其脈症。如氣虛者,其脈當見濡、弱、弦、微,其症或精神短少,無力以動。如血虛者,其脈當見芤、澀、細、少,其症或大便燥結,或血不華色。

如陰虛者,其脈當見浮數,其症或燥燥喘,或形槁敗。如感風,則脈浮有汗,項強不仁;如感寒,則脈緊而無汗,筋攣掣痛;如暑,則脈虛煩悶;如濕,則脈緩沉重,吐逆。

大抵此症,挾痰者多,是以用二陳湯為主加減。如挾火者,主方加黃芩、黃連、梔子之類。如挾風者,主方加羌活、獨活之類。如亡血過多而眩者,宜歸芎湯。如眩暈不可當,大便秘燥者,宜以大黃酒炒為末,清茶調下二三錢。防風通聖散治風熱眩暈,半夏天麻湯治風痰眩暈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眩暈的大原則】

眩暈這種病症,大致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種情況,因此,治療的方法也會根據病因是虛還是實而有所不同。內因的眩暈,通常是由情緒波動所引起,例如之前討論過的氣虛、血虛、陰虛等,這些都屬於實證的疾病,治療上應採取泄法而非補法。如果想要了解詳細的治療方法,必須詳細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。

如是氣虛導致的眩暈,脈象會呈現濡、弱、弦、微的特徵,病人可能會感到精神疲憊,缺乏活力。如果是血虛引起的眩暈,脈象會顯示芤、澀、細、少,病人可能會出現大便乾燥、面色蒼白的症狀。

若是陰虛導致的眩暈,脈象會呈現浮數的特徵,病人可能會感到燥熱、呼吸急促,或者身體衰弱。若是由風邪引起,脈象會呈現浮且有汗,頸部僵硬無力;若是由寒邪引起,脈象會緊且無汗,肌肉會抽搐疼痛;若是暑邪引起,脈象會虛弱且感到煩躁;若是濕邪引起,脈象會緩慢且沉重,並可能伴有嘔吐。

一般來說,眩暈多由痰濕引起,因此,治療時多會使用二陳湯作為基本方劑,再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。若眩暈伴隨火熱,可在基本方劑中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清熱藥物。若眩暈伴隨風邪,可在基本方劑中加入羌活、獨活等袪風藥物。若眩暈是由失血過多引起,可使用歸芎湯。若眩暈嚴重,且伴有大便祕結,可用大黃煎酒後磨成粉末,用清茶送服二至三錢。防風通聖散適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眩暈,半夏天麻湯則適用於治療風痰引起的眩暈。

3. 丹溪治眩暈活套

夫眩暈,乃眼黑耳聾,頭暈旋轉也,如坐舟車之上,因狀多端,法治不一。如肥白人,乃氣虛挾痰者多,宜四君子湯加蜜炙黃耆、半夏、橘紅,或少加川芎、荊芥以清利頭目。如痰盛而挾虛者,宜以二陳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耆,或少加炮附子,入竹瀝、薑汁。

如體瘦血虛人挾痰火而動者,宜四物湯合二陳湯加片芩、薄荷,入童便、竹瀝、薑汁服。

如早起眩暈,須臾自定,以為常者,宜正元散:紅豆、人參、肉桂、附子、川芎、山藥、烏藥、乾薑、川烏、白朮、甘草、茯苓、陳皮、黃耆、生草、乾葛、大棗等分。送下黑錫丹:肉桂、附子、沉香、故紙、胡蘆巴、肉豆蔻、陽起石、金鈴子、木香、硫黃、黑錫。

如傷濕頭眩,宜腎著湯加川芎。方見腰痛門。

如感風,宜川芎煎湯,調服茶調散。方見頭痛門。

如因痰而作眩者,宜二陳湯送下青州白丸子。方見痰門。

白話文:

[丹溪治療眩暈的方法]

眩暈指的是視線模糊、聽力下降及頭部感到天旋地轉的情況,就像坐在搖晃的車船上一樣,由於症狀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此各異。

對於肥胖且膚色較白的人,多為氣虛伴隨有痰濕,可用四君子湯加入蜜炙黃耆、半夏和橘紅,或可少量加入川芎、荊芥來清理頭目。

對於痰濕嚴重且伴隨氣虛的人,可用二陳湯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黃耆,或可少量加入炮附子,再加入竹瀝和薑汁。

對於體型消瘦且血虛,伴隨痰濕和火熱導致眩暈的人,可用四物湯配合二陳湯加入片芩、薄荷,再加入童便、竹瀝和薑汁服用。

對於早上起牀就感到眩暈,但片刻後即恢復正常的人,可用正元散:紅豆、人參、肉桂、附子、川芎、山藥、烏藥、乾薑、川烏、白朮、甘草、茯苓、陳皮、黃耆、生草、乾葛、大棗等量。再用黑錫丹送服:肉桂、附子、沉香、故紙、胡蘆巴、肉豆蔻、陽起石、金鈴子、木香、硫磺、黑錫。

對於濕氣過重導致的頭部眩暈,可用腎著湯加入川芎。具體配方請參考腰痛部分。

對於感受風邪的人,可用川芎煎湯,調服茶調散。具體配方請參考頭痛部分。

對於由痰濕導致的眩暈,可用二陳湯送服青州白丸子。具體配方請參考痰濕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