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卷之六
2. 瀉門
3. 論
飲食入胃,脾與運化水穀之精,以養百骸,渣滓、濁者下降而為便溺。若脾氣被傷,運動無力,水穀之氣不得四布,則混流於下而為瀉症。先哲分氣、濕、寒、熱四者之異,大意因濕為多。經云:濕勝則瀉泄。叔和云:濕多成五泄是也。其風、寒、熱三者,不過挾症而已矣,於中挾熱尤多,風、寒二症間有也。
總其大要,盡因中氣虧敗,舒布不健,以致水液不及四布,蓄於腸胃,鬱而成熱,而為瀉泄,是以挾熱為多。言風者,亦是熱甚生風,助肝木以傷脾土,脾土被傷不能四布水液,以成此症。言寒者,乃脾胃素虛之人,啖食生冷過度,致使脾愈傷,藏府愈寒,不能克化水穀所致。
其始雖因於寒積,而日久亦郁成熱。是以先哲謂:暴泄非陽,久泄非陰是也。且河間亦云:雖完穀不化,小便清白不澀為寒;若穀雖不化而小便赤澀,及穀消化,無問及他症,皆認為熱。以此觀之,熱多寒少,煥然明矣。雖其症一出於熱,而治之又當分其所因,不可無分。
如因脾氣不磨而致泄者,法當補中益氣,使中氣升騰而泄自止,如補中益氣之類;如因風而生飧泄者,法當散風而泄自除,如機要防風芍藥湯、白朮防風湯之類;如因痰積中焦而作溏瀉者,法當逐去痰積而泄自愈,如二陳導痰湯之類;如因食傷太陰,以致水液不能四布而為泄者,法當逐去宿食,而泄自止;如因藏府虛寒而泄不止者,法當溫中散寒而泄自瘳,如理中湯、機要漿水散之類。學者務在臨症詳因加減施治可也。
白話文:
[討論]食物進入胃部後,由脾臟進行消化吸收,轉化為營養物質來滋養全身,無法吸收的部分則向下排泄成為糞便。如果脾臟功能受損,消化能力下降,食物的營養無法充分分佈全身,就會混雜著向下流動,造成腹瀉。古人將腹瀉分為氣滯、濕重、寒涼、熱盛四種類型,其中濕重的情況最為常見。古籍記載:濕氣過重會導致瀉泄。張仲景也說:濕氣過重會形成五種不同類型的瀉泄。至於風、寒、熱這三種情況,只是附帶的症狀,其中以熱性瀉泄最為常見,風、寒兩種情況則較少出現。
歸納總結,所有瀉泄的原因都是因為中氣(脾胃的功能)衰弱,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水分無法均勻分佈全身,反而在腸胃中積聚,產生熱氣,進而引發瀉泄,所以熱性瀉泄是最常見的。提到風,其實是熱度過高產生風象,助長肝氣來侵害脾臟,脾臟受損後無法正常分佈水分,導致瀉泄。提到寒,指的是脾胃本就虛弱的人,過度食用生冷食物,使得脾臟更受損,內臟更加寒冷,無法有效消化食物。
起初可能是因為寒涼的累積,但時間久了也會轉變為熱性。因此古人認為:突然發生的瀉泄不是陽性,持續性的瀉泄不是陰性。並且劉完素也表示:即使食物未消化,小便清澈無刺痛感的是寒性;但如果食物雖未消化,小便卻呈現紅色且有刺痛感,或者食物已消化,無論其他症狀如何,都應視為熱性。由此可知,熱性瀉泄比寒性瀉泄更為常見,這一點非常明確。儘管這些症狀都源自熱性,但在治療時仍需根據具體原因區別對待。
例如,因脾氣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的瀉泄,應該通過補中益氣的方式,提升中氣,瀉泄自然會停止,像是補中益氣湯這類的方劑;如果是因風邪引起的餐後瀉泄,應該通過祛風的方式來治療,像是防風芍藥湯、白朮防風湯這類的方劑;如果是因中焦有痰積導致的瀉泄,應該通過化痰的方式來治療,像是二陳導痰湯這類的方劑;如果是因食物傷害脾臟,導致水分無法均勻分佈全身而引起瀉泄,應該通過去除宿食的方式來治療;如果是因內臟虛寒導致瀉泄不止,應該通過溫中散寒的方式來治療,像是理中湯、漿水散這類的方劑。學習醫術的人必須在診斷時詳細分析原因,靈活運用方劑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