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辨》~ 卷之下 (13)
卷之下 (13)
1. 郁
氣鬱湯,治因求謀不遂,或橫逆之來,或貧窘所迫,或暴怒所傷,或悲哀所致,或思念太過,皆為氣鬱,其狀胸滿脅痛、脈沉而澀者是也。香附(童便浸一宿,焙乾,杵去毛,為粗末)三錢,蒼朮、橘紅、製半夏各一錢半,貝母(去心)、白茯苓、撫芎、紫蘇葉(自汗則用子)、山梔仁(炒)各一錢,甘草、木香、檳榔各五分,生薑五片,煎。如胸脅作痛,此有血滯也,宜參血鬱湯治之。
濕鬱湯,治因雨露所襲,或嵐氣所侵,或坐臥濕地,或汗出衣衫,皆為濕鬱,其狀身重而痛,倦怠嗜臥,遇陰寒則發,脈沉而細緩者是也。蒼朮三錢,白朮、香附、橘紅、厚朴(薑汁炒)、半夏(制)、白茯苓、撫芎、羌活、獨活各一錢,甘草五分,生薑五片,水煎。
血鬱湯,凡七情鬱結,盛怒叫呼,或起居失宜,或挫閃致瘀,一應飢飽、勞役,皆能致血鬱。其脈沉澀而芤,其體、胸脅常有痛如針刺者是也。香附(童便制)二錢,牡丹皮、赤曲、川通草、穿山甲、降真香、蘇木、山楂肉、大麥芽(炒、研)各一錢,紅花七分,水、酒各一半煎,去滓,入桃仁(去皮)泥七分,韭汁半盞,和勻,通口服。
熱鬱湯,有陰虛而得之者,有胃虛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中而得之者,其治法皆見發熱條中。此則治夫非陰虛,非陽陷,亦不發熱,而常自蒸蒸不解者也。連翹四錢,薄荷葉、黃芩各一錢五分,山梔仁二錢,麥門冬(去心)三錢,甘草五分,鬱金一錢,瓜蔞皮穰二錢,竹葉七片,煎。問:何不用蒼朮、香附、撫芎?曰:火就燥,燥藥皆能助火,故不用也。
痰鬱於痰飲門求之,食鬱於傷食門求之,故不著方。
白話文:
【鬱】
氣鬱湯,適用於因各種心理壓力導致的情緒鬱悶,如目標未達成、遭受不公對待、經濟困境、情緒失控或深感悲傷,以及思慮過度等情況,這些都可能引發氣鬱。其症狀表現為胸部憋悶、脅部疼痛,脈象呈現沉澀。藥方成分包括:香附(以童子尿浸泡一夜,烘乾後搗碎去毛,研成粗末)三錢,蒼朮、橘紅、製半夏各一錢半,貝母(去除內心)和白茯苓、撫芎、紫蘇葉(若出現自汗則改用紫蘇子)、山梔仁(炒熟)各一錢,甘草、木香、檳榔各五分,生薑五片,煎煮服用。如出現胸脅疼痛,可能伴有血液淤滯,建議配合血鬱湯治療。
濕鬱湯,適用於因雨水或潮濕環境影響,或居住在濕地,或汗濕衣物未能及時更換,導致的濕鬱。其特徵為身體沉重且疼痛,易疲憊嗜睡,天氣轉涼或潮濕時症狀加重,脈象沉細緩慢。藥方成分包括:蒼朮三錢,白朮、香附、橘紅、厚朴(薑汁炒過)、半夏(經處理)、白茯苓、撫芎、羌活、獨活各一錢,甘草五分,生薑五片,用水煎煮。
血鬱湯,適用於情緒鬱結,劇烈憤怒,生活作息失調,或外傷導致瘀血,以及飲食不節、過度勞累等,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血鬱。脈象特徵為沉澀而芤,常感胸部或脅部如針刺般疼痛。藥方成分包括:香附(以童子尿處理)二錢,牡丹皮、赤曲、川通草、穿山甲、降真香、蘇木、山楂肉、大麥芽(炒熟研碎)各一錢,紅花七分,用水和酒各半煎煮,去渣後加入桃仁(去皮)泥七分,韭汁半杯,均勻混合,整體口服。
熱鬱湯,適用於非因陰虛或陽氣下陷,也無發燒症狀,但經常感到全身發熱且難以緩解的情況。藥方成分包括:連翹四錢,薄荷葉、黃芩各一錢五分,山梔仁二錢,麥門冬(去心)三錢,甘草五分,鬱金一錢,瓜蔞皮穰二錢,竹葉七片,煎煮服用。問:為何不使用蒼朮、香附、撫芎?答:火性趨向乾燥,燥性藥材可能助長火勢,因此不使用。
至於痰鬱和食鬱,可分別在痰飲門和傷食門找到相應的療法,因此在此不再詳述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