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醫辨》~ 卷之下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下 (9)

1. 消癉

渴而多飲為上消(經謂:膈消)。消穀善肌為中消(經謂:消中)。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(經謂:腎消)。

上消者,上焦受病。「逆調論」云;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是也。舌上赤裂,大渴引飲,少食,大便如常,小便清利,知其燥在上焦,治宜流濕潤燥,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能食而渴為實熱,人參、石膏,加減地骨皮散。

不能食而渴為虛熱,白朮散、門冬飲子。

小便不利而渴,知內有熱也,五苓散、豬苓散泄之。

小便自利而渴,知內有燥也,甘露飲、門冬飲潤之。

大便不利而渴,止渴潤燥湯。

中消者,胃也,渴而多飲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硬,小便頻數赤黃,熱能消穀,知熱在中焦也,宜下之,以調胃承氣湯,又三黃丸主之。

下消者,病在下焦,初發為膏淋,謂淋下如膏油之狀,至病成,煩躁引飲,面色黧黑,形瘦而耳焦,小便濁而有脂液,治宜養血以分其清濁而自愈矣,以六味地黃丸主之。

益火之源以消陰翳,則便溺有節(八味丸)。

壯水之主以制陽光,則渴飲不思(六味丸)。

消渴後成水氣,方書雖有紫蘇湯、瞿麥湯、葶藶丸,皆克泄之劑,不若五皮飲送濟生腎氣丸,及東垣中滿分消諸方為妥。

診:心脈微小為消癉,滑甚為善渴(滑者,陽氣勝)。肺、肝、脾腎脈微小,皆為消癉。心脈軟而散者,當消渴自已。脈實大,病久可治。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數大者生。細小、浮短者死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治療消渴症]

內容: 當一個人口渴並大量飲水時,這被稱爲上消(根據古籍稱爲膈消)。消化能力強且肌肉容易飢餓則爲中消(古籍稱爲消中)。口渴且排尿頻繁伴有膏狀分泌物則爲下消(古籍稱爲腎消)。

上消,即上焦部位生病。"逆調論"指出,心熱傳到肺部,導致膈消。舌頭呈現赤色裂紋,極度口渴想喝水,但食量不多,大便正常,小便清利,表明上焦部位乾燥。治療應以潤燥爲主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如果能吃但口渴,這是實熱症狀,可用人參、石膏和地骨皮散來治療。如果無法進食但口渴,這是虛熱症狀,可用白朮散或門冬飲子來治療。

如果小便不暢並口渴,表明體內有熱,可用五苓散或豬苓散來緩解。如果小便順暢但口渴,表明體內有燥,可用甘露飲或門冬飲子來滋潤。如果大便不暢並口渴,則使用止渴潤燥湯。

中消,主要涉及胃部。患者口渴且大量飲水,食慾旺盛但體重減輕,出汗,大便硬,小便頻繁且顏色赤黃,這表明熱在中焦部位。治療應以調胃承氣湯或三黃丸爲主。

下消,病症在下焦部位,初期表現爲膏淋,即排尿像油脂一樣。病情發展後,煩躁並大量飲水,面色黝黑,身體消瘦,耳朵乾枯,小便渾濁有脂肪液體。治療應以養血爲主,使體液清濁分離,可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

爲了消除陰翳,增強陽氣,可用八味丸來控制排尿。爲了抑制陽氣,可用六味丸來減少口渴。

在消渴症後出現水腫,雖然有紫蘇湯、瞿麥湯、葶藶丸等藥物,但它們都是刺激性藥物。不如使用五皮飲配濟生腎氣丸,以及東垣中滿分消諸方更爲妥當。

診斷: 心脈微小表明有消渴症。心脈過滑則表示極度口渴(滑代表陽氣過盛)。肺、肝、脾、腎脈微小,都可能有消渴症。如果心脈柔軟且分散,消渴症會自行消失。如果脈搏實大,長期疾病可治癒。如果脈搏細小且堅實,長期疾病則無法治癒。脈搏數大者生存幾率高。如果脈搏細小、浮短,則預示死亡。

2. 黃疸

大法宜利小便、除濕熱。脈浮,腹中和,宜汗。脈浮,心中熱,腹滿欲吐者,宜吐。脈沉,心中懊憹或熱痛,腹滿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宜下。脈不浮不沉微弦,腹痛而嘔,宜和解。脈沉細無力,身冷而黃,或自汗泄利,小便清白,為陰黃,宜溫。男子黃,大便自利,宜補。飢飽勞役,內傷中州,變寒病生黃,非外感而得,宜補。

治疸須分新久,新病初起,即當消導攻滲,如茵陳五苓散、胃苓飲、茯苓滲濕湯之類,無不效者。久病又當變法也,脾胃受傷日久,則氣血虛弱,必用補劑,如參朮健脾湯、當歸秦艽散,使正氣盛則邪氣退,庶可收功。若口淡怔忡,耳鳴,腳軟,或微寒熱,小便赤白濁,又當作虛治,宜養榮湯或四君子湯吞八味丸。五味子、附子者,皆可用。

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,恐腎水枯竭,久而面黑黃色,不可治矣。然有元氣素弱,避滲利之害,過服滋補,以致濕熱愈增者,又不可拘於久病調補之例也。

疸病,渴者難治。不渴者,可治。脈洪大,大便利而渴者死。脈微小,小便利,不渴者生。疸毒入腹,喘滿者危。凡年壯氣實,脈來洪大者易愈。年衰氣虛,脈來微澀者難瘥。年過五十,因房勞、飲酒,七情不遂而得,額黑嘔穢,大便自利,手足寒冷,飲食不進,肢體倦怠,服建中、理中,滲濕諸藥不效者,不可為也。

白話文:

[黃疸]的治療原則應利尿去濕熱。如果脈象浮,腹部狀況良好,適宜發汗治療。脈象浮,心臟部位感覺熱,腹部脹滿想吐,應考慮催吐治療。脈象沉,心臟部位不舒服或熱痛,腹部脹滿,小便不順且顏色深紅,自發出汗,這種情況應考慮瀉下治療。脈象既不浮也不沉略顯弦,伴有腹痛和嘔吐,應採取調和的治療方式。脈象沉細無力,身體冰冷且皮膚黃,或者自發出汗、拉肚子,小便清澈,這屬於陰黃,應採用溫熱療法。男性黃疸患者,大便正常,應採用補益療法。因為飢餓、飽食、勞累工作,導致中焦受損,轉化為寒病產生黃疸,這種並非由外部感染引起,應採用補益治療。

治療黃疸必須區分新舊,新病剛開始,應當消導和利尿,例如使用茵陳五苓散、胃苓飲、茯苓滲濕湯等,大多都能見效。對於舊病,治療方式應有所改變,脾胃受損日久,氣血虛弱,必須使用補益藥物,例如人參、白朮健脾湯、當歸秦艽散,讓正氣旺盛邪氣就會後退,這樣纔可能達到治療效果。如果口淡、心跳加速、耳鳴、腳軟,或者有輕微的寒熱、小便呈現紅色或白色混濁,應當作為虛症治療,可以使用養榮湯或者四君子湯配合八味丸,五味子、附子等都可以使用。

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強制利尿,這樣可能會導致腎臟功能衰竭,久而久之臉部會變成黑黃色,就無法治療了。然而,也有元氣本來就弱的人,避免了利尿的副作用,但過量服用滋補藥物,導致濕熱更加嚴重,這種情況就不能拘泥於舊病調養補充的常規。

黃疸病人,如果口渴,病情較難治療。如果不口渴,病情可治。脈象洪大,大便通暢但口渴的,病情危急。脈象微小,小便通暢,不口渴的,病情有希望。黃疸毒素進入腹部,呼吸困難腹部脹滿的,病情危險。一般來說,年輕體壯,脈象洪大的,容易康復。年老體弱,脈象微弱的,病情難以痊癒。年齡超過五十歲,因房事勞累、飲酒,情緒不順導致的,額頭發黑、噁心,大便正常,四肢冰冷,無法進食,肢體疲憊,服用建中、理中,利濕等藥物無效的,病情無法挽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