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醫辨》~ 卷之下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下 (7)

1. 煩躁

成氏曰:煩為擾亂而煩,躁為憤激而躁。合而言之,煩躁為熱也。折而言之,煩,陽也;躁,陰也,煩為熱之輕者,躁為熱之甚者。

先賢治煩躁俱作,有屬熱者,有屬寒者。治獨煩不躁者,多屬熱。唯悸而煩者,為虛寒。治獨躁不煩者,多屬寒,唯火邪者為熱。蓋煩者,心中煩、胸中煩,為內熱也。躁者,身體、手足躁擾,或裸體不欲近衣,或欲在井中,為外熱也。內熱者,有本之熱,故多屬熱。外熱者,多是無根之火,故屬寒也。

內外俱虛,身體冷而汗出,微嘔而煩擾,手足厥逆,體不得安靜者,死。

熱病七八日,其脈微細,小便不利,加暴口燥、脈代、舌焦乾黑者,死。

大法津液去多,五內枯燥而煩者,八珍湯加竹葉、酸棗仁、麥門冬。

榮血不足,陽勝陰微而煩者,人參、生地黃、麥門冬、地骨皮、白芍藥、竹茹之屬,或人參養榮湯下硃砂安神丸。

腎水下竭,心火上炎而煩者,竹葉石膏湯下滋腎丸。

產、痘、滯下後虛煩,為血液耗散,心神不守,危矣!宜猛進獨參湯。

煩而小便不利,五苓散。

心中蘊熱而煩,清心蓮子飲。

煩而嘔,不喜食,陳皮湯。

白話文:

成氏解釋道:煩指的是內心受到幹擾而產生的不安,躁則是由憤怒或激動引起的一種焦躁狀態。綜合來說,煩躁通常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所導致的。如果分別來看,煩屬陽性,躁屬陰性。煩躁程度較輕時表現為煩,當熱氣達到極致時就轉變為躁。

古賢對於治療同時出現煩和躁的症狀,有的認為是熱氣所致,有的則認為是寒氣引起。若只有煩而無躁,大多數情況下是由熱氣引起的,但如果是心悸伴隨煩躁,那可能是虛弱且寒涼的症狀。若只有躁而無煩,多數情況下是由寒氣導致的,但由火邪引起的躁則屬於熱氣的影響。煩通常是心中或胸口感到煩悶,這是內在的熱氣。躁則表現為全身、手腳焦躁不安,甚至不願穿著衣物,或者想要待在井水中,這表示外在的熱氣。內在的熱氣由於源自根本,所以多數情況下是由熱氣造成。而外在的熱氣多是由無根之火,即非正常熱氣引起,因此屬於寒氣。

若內外皆虛弱,身體冰冷卻又大量出汗,伴有輕微嘔吐及煩躁,手腳冰冷,身體無法保持平靜,這種情況是致命的。

若發燒七八天,脈搏微弱細小,小便不通暢,突然間口乾舌燥,脈搏節奏紊亂,舌頭乾燥且呈黑色,這也是致命的徵兆。

如果體內津液大量流失,五臟六腑乾燥且感到煩躁,可使用八珍湯加上竹葉、酸棗仁和麥門冬進行治療。

若是營血不足,陽氣過盛而陰氣微弱導致的煩躁,可以使用人參、生地黃、麥門冬、地骨皮、白芍藥和竹茹等藥材,或者用人參養榮湯搭配硃砂安神丸。

當腎臟的水分枯竭,心火上沖引發煩躁,可使用竹葉石膏湯搭配滋腎丸。

產後、出疹後或慢性下痢後出現的虛弱煩躁,通常是由於血液耗散,心神無法安寧,情況危急,應立即服用大量的獨參湯。

若煩躁且小便不通暢,可用五苓散。

若是因心臟積熱而產生的煩躁,可使用清心蓮子飲。

若煩躁並伴有噁心嘔吐,胃口不佳,可用陳皮湯治療。

2. 驚悸恐

或問:驚、悸、怔忡、恐怖之別?曰:悸,即怔忡也。怔忡者,本無所驚,自心動而不寧。驚者,因外有所觸而卒動。張子和云:驚者為自不知故也,恐者為自知也。蓋驚者聞響即驚,恐者自知,如人將捕之狀,及不能獨自坐臥,必須人為伴侶,方不恐懼,或夜必用燈照,無燈燭亦恐懼者是也。

人之所主者心,心之所養者血,心血一虛,神氣失守,失守則舍空,舍空而痰入客之,此驚悸之所由發也。或耳聞大聲,目擊異物,遇險臨危,觸事喪志,心為之忤,使人有惕惕之狀,是則為驚。心虛而停水,則胸中滲漉,虛氣流動,水既上乘,心火惡之,心不自安,使人有怏怏之狀,或築築然動,是則為悸。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,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。

所謂扶虛,調養心血、和平心氣而已。若一切以剛燥從事,或者心火自炎,又有熱生風之證。

心膽虛怯,觸事易驚,或夢寐不祥,遂致心驚膽懾,氣鬱生涎,涎與氣摶,變生諸證,或短氣悸乏,或復自汗者,並溫膽湯主之。嘔則以人參代竹茹。

丹溪云:怔忡,大概屬血虛與痰。有慮便動者,屬虛,時作時止者,痰因火動。瘦人多是血虛,肥人多是痰飲。真覺也跳者是血少,宜四物、安神之類。

久思所愛,觸事不意,虛耗真血,心血不足,遂成怔忡,宜養榮湯。

有失志者,由所求不遂,或過誤自咎,懼恨嗟嘆不已,獨語書空,若有所失,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、柏子仁各一錢,下定志丸,仍佐以酒調辰砂妙香散。

有痞塞不飲食,心中常有所歉,愛處暗地,或倚門後,見人則驚避,似失志狀,此為卑惵之病,以血不足故耳,宜人參養榮湯。脾胃不足者,穀神嘉禾散加當歸、黃耆各半錢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驚、悸、怔忡、恐怖之間的差異是什麼?回答是:悸,實際上就是怔忡。怔忡的情況是,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情況下,心臟自己跳動不安。而驚,則是由於外界的某些刺激使心臟突然跳動。張子和說:驚是因為不知道所以害怕,恐是因為知道所以害怕。驚是聽到聲音就驚嚇,恐是知道自己可能被抓住的情況,甚至無法獨自坐臥,必須有人陪伴纔不會感到害怕,或者晚上必須開著燈,沒燈也會感到害怕。

人主要由心主宰,心臟由血液養護,一旦心血虛弱,神氣就會失去守護,失去守護心臟就像空房子,痰濕就容易入侵,這就是驚悸的原因。例如,聽到巨響,看到異常物體,遭遇危險,碰到令人心情沮喪的事情,心臟會因此受到幹擾,讓人感到警覺,這是驚的表現。心臟虛弱且有水液積聚,會導致胸中滲漉,虛氣流動,水液上升,心火受到抑制,心臟自己也不安定,讓人有悶悶不樂的樣子,或者心跳加速,這是悸的表現。治療驚的方法是豁痰定驚,治療悸的方法是逐水消飲。

所謂扶虛,就是調養心血、平和心氣。如果用剛燥的方式處理,或者心火自行燃燒,可能會有熱生風的症狀。

心膽虛弱的人,遇到事情容易驚嚇,或者夢境不祥,導致心驚膽戰,氣鬱生涎,涎與氣交纏,產生各種症狀,或者呼吸短促、心悸乏力,或者自汗,這些情況都可以用溫膽湯來治療。嘔吐的話,用人參代替竹茹。

丹溪認為:怔忡主要是血虛和痰濕所致。有顧慮就會動搖的是血虛,時好時壞的是痰濕引起的。瘦人多是血虛,胖人多是痰濕。真心感覺到心跳加速是因為血少,可以服用四物湯、安神藥。

長時間思念所愛之人,遇到事情出乎意料,虛耗真血,心血不足,於是成為怔忡,應該服用養榮湯。

有失意的人,由於追求未遂,或者犯錯自責,不斷的懼怕、遺憾、嘆息,自言自語,似乎失去了什麼,應該用溫膽湯去掉竹茹,加入人參、柏子仁各一錢,再搭配定志丸,還可以輔以酒調辰砂妙香散。

有消化不良,不想吃飯,心中總是有些遺憾,喜歡待在陰暗的地方,或者靠在門後,看到人就驚慌躲避,像是失意的樣子,這就是卑惵病,這是因為血液不足造成的,應該用人參養榮湯。如果是脾胃不足,可以使用穀神嘉禾散加上當歸、黃耆各半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