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辨》~ 卷之下 (6)
卷之下 (6)
1. 眩暈
眩謂眼黑眩也,運如運轉之運,世謂之頭旋是也。
凡有過節,即隨其所動,經臟之氣而妄起,因名曰厥陽之火。厥陽之火有五,謂之五邪。五邪之變,遂勝克之病作。又或腎水不足,或精血傷敗,不能制其五陽之火獨光,或中土虛衰,不能提防下氣之逆,則龍雷之火得以震動於巔。諸火上至於頭,重則搏擊為痛,輕則旋轉為眩運矣。
或曰:治諸邪當何如?曰:夫火因動而起,但各從其所動之因而治之。因實熱而動者,治其熱。因邪搏擊而動者,治其邪。因厥逆逼上者,下治所厥之邪。因陰虛而起者,補其陰,抑其陽,按而收之。因陽虛而氣浮上者,則補其陽,斂其浮游之氣。因五志而動者,各安其臟氣以平之。
因鬱而發者,治其所郁之邪,開之、發之。因精血不足者補之,不已,則求其屬以衰之。因勝克而動者,從盛衰之氣而補瀉之。中氣虛衰而動者,補其土以安之。上焦清明之氣虛,不能主持而動者,亦當補中焦之穀氣,推而揚之。因五臟六腑上注之精氣不足而動者,察其何者之虛而補之。
如是雖不專治其火,而火自息矣。凡治百病之由火而生者皆然,非唯掉眩而已。
《內經》論眩,皆屬肝木,屬上虛。丹溪論眩,主於補虛、治痰、降火。仲景治眩,亦以痰飲為先也。
白話文:
[眩暈]
眩暈指的是眼前發黑,感覺周圍在旋轉,世人常稱之爲頭昏眼花。
每當身體出現異常,就會觸動臟腑中的氣機失常,這種情況被命名爲厥陽之火。厥陽之火分爲五種,分別對應五種邪氣。這五種邪氣的變化,會引發勝克病症的發生。或者因爲腎水不足,或者精血受損,無法控制住五臟的陽火過於旺盛,或者中土脾胃虛弱,無法阻止下部之氣逆流,導致龍雷之火在頭部震動。各種火氣上衝到頭部,嚴重時會引發頭痛,輕微時則會讓人感到頭暈目眩。
有人問:治療各種邪氣應當如何進行?回答說:火氣是因爲身體某些部位的異常而產生,所以要針對引發火氣的原因進行治療。如果是因爲實熱引起的,就要治療熱症;如果是因爲邪氣搏擊而引起的,就要治療邪氣;如果是由於陰虛引起的,就要補陰,抑制陽氣,使其收斂;如果是由於陽虛導致氣往上浮,就要補陽,收攝浮動的氣;如果是因爲五志(喜怒憂思恐)引起的,就要安臟腑之氣來平復情緒。
如果是因爲鬱結而引發的,就要治療鬱結的邪氣,將其打開,釋放出來;如果是因爲精血不足,就要補充精血;如果是因爲勝克而動,就要根據氣的盛衰來進行補瀉;如果是中氣虛衰引起的,就要補中氣來穩定情況;如果是因爲上焦的清明之氣虛弱,無法掌控身體,就要補充中焦的谷氣,推動並提升它;如果是五臟六腑上注的精氣不足引起的,就要查明哪個臟腑虛弱,然後進行補充。
這樣,雖然沒有專門治療火氣,但是火氣自然就會消失。對於所有由火氣引起的各種疾病,治療方法都是如此,不只是治療眩暈。
《內經》討論眩暈,都歸結爲肝木,屬上虛。丹溪論眩暈,主要在於補虛、治痰、降火。仲景治療眩暈,也以痰飲爲首要處理對象。
2. 癲狂癇
《素問》止言癲而不及癇。《靈樞》乃有癇瘛、癇厥之名。諸書有言癲狂者,有言癲癇者,有言風癇者,有言驚癇者,有分癲癇為二門者,迄無定論。究其獨言癲者,祖《素問》也。言癲癇、言癲狂者,祖《靈樞》也。要之癲、癇、狂大相徑庭,非名殊而實一之謂也。《靈樞》雖編癲狂為一門,而形證兩具,取治異途,較之於癇,又不侔矣。
徐嗣伯云:大人曰癲,小兒曰癇,亦不然也。《素問》謂癲為母腹中受驚所致,今乃曰小兒無癲可乎?癇病,大人每每有之,婦人尤多。今據經文,分辨於後。
癲者,或狂或愚,或歌或笑,或悲或泣,如醉如癡,言語有頭無尾,穢潔不知,積年累月不愈,俗呼心風。此志願高大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。
狂者,病之發時猖狂剛暴,如傷寒陽明大實發狂,罵詈不避親疏,甚則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逾垣上屋,非力所能,或與人語所未嘗見之事,如有邪依附者是也。
癇病,發則昏不知人,眩仆倒地,不省高下,甚而瘛瘲抽掣,目上視,或口眼喎斜,或口作六畜之聲。
癲病,俗謂之失心風。多因抑鬱不遂,侘傺無聊而成,精神恍惚,言語錯亂,喜怒不常,有狂之意,不如狂之甚。狂者暴病,癲則久病也。宜星香散加石菖蒲、人參各半錢,和竹瀝、薑汁,下壽星丸。或以湧劑湧去痰涎後,服寧神之劑。
癇病與卒中、痙病相同,但癇病僕時口中作聲,將醒時吐涎沫,醒後又復發,有連日發者,有一日三五發者。中風、中寒、中暑之類,則僕時無聲,醒時無涎沫,醒後不復再發。痙病雖亦時發時止,然身強直反張如弓,不如癇之身軟,或如豬、犬、牛、羊之鳴也。
白話文:
【癲狂癇】
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只提到癲症,而未涉及癇症。到了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,開始出現癇瘛、癇厥等詞彙。歷代醫書中,有的提及癲狂,有的專論癲癇,有的描述風癇,有的講述驚癇,更有將癲癇視為兩種不同病症的。然而,對於這些病症的定義和區別,始終沒有統一的說法。歸根結底,單獨談及癲症的觀點,源於《素問》;提及癲癇或癲狂的,則是沿襲《靈樞》。然而,癲、癇、狂三者其實大相逕庭,並非只是名稱不同,實質上卻是同一病症。《靈樞》雖然將癲狂歸為同一類別,但在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上,卻與癇症截然不同。
徐嗣伯認為,成人稱為癲,兒童則稱為癇,這種說法並不準確。根據《素問》記載,癲症是由母親懷孕期間受到驚嚇所致,那麼,難道兒童就不會得癲症嗎?實際上,癇病在成人中也十分常見,尤其在女性當中。現在我們根據古籍記載,對這些病症進行詳細的辨析。
癲症患者可能表現為狂躁或愚笨,可能突然唱歌或大笑,也可能悲傷哭泣,行為舉止如同醉漢或呆子,說話前言不搭後語,不分清潔與骯髒,病情長達數年或數月無法痊癒,民間俗稱為「心風」。這類病症往往發生在那些心懷壯志卻未能實現的人身上。
狂症患者在發病時,行為失控,暴躁易怒,就像傷寒陽明病大實熱引起的狂躁,他們會不分親疏地咒罵他人,甚至登高歌唱,脫衣奔跑,跨越圍牆爬上屋頂,做出一些平常不可能做到的事情,或是講述一些從未經歷過的事情,彷彿有邪靈附體一般。
癇病患者發作時,會突然失去意識,眩暈倒地,對周遭環境毫無知覺,嚴重時還會出現抽搐,眼睛向上翻,口角歪斜,甚至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。
癲症,在民間被稱為「失心瘋」。大多由於長期心情鬱悶,生活無趣導致,患者精神恍惚,言語紊亂,情緒起伏不定,有類似狂症的傾向,但程度較輕。狂症屬急性發作,而癲症則是慢性疾病。治療上,可用星香散加石菖蒲、人參各半錢,配合竹瀝、薑汁服用,再搭配壽星丸。或者先用催吐藥物清除痰涎,然後服用安神的藥物。
癇病與中風、痙病的症狀相似,但癇病發作時,患者口中會發出聲音,恢復意識時會吐出泡沫狀的口水,醒來後可能會再次發作,有的患者一天內連續發作多次。而中風、中寒、中暑等情況,患者在倒地時不會發出聲音,清醒後也不會吐口水,且不再次發作。痙病雖然也會時發時止,但患者身體僵硬,背部呈弓狀,與癇病患者身體柔軟的情況不同,更不會像豬、狗、牛、羊那樣發出叫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