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辨》~ 卷之中 (11)
卷之中 (11)
1. 痞
或問:痞屬何臟?邪屬何氣?曰:嘗考之《內經》,有陽明之復,心痛痞滿者。注:以清甚於內,熱鬱於外。太陽之復,心胃生寒,心痛痞悶者。注:以心氣內燔。備化之紀,病痞;卑監之紀,留滿痞塞;太陰所至,為積飲、痞膈。注:皆以陰勝陽也。由是觀之,則是受病之臟者,心與脾也。
因而怫鬱壅塞不通為痞者,火與濕也。其論致病所由之邪,則不可一言而盡。天氣之六淫外感,人氣之五邪相乘,陰陽之偏負,飲食、七情之過節,皆足以亂其火土之氣。蓋心,陽火也,主血。脾,陰土也,主濕。凡傷其陽,則火怫鬱而血凝,傷其陰,則土壅塞而濕聚,二臟之病,相去不離方寸間,至於陰陽之分,施治之法,便不可同也。何則?《金匱要略·水病篇》謂: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者,二條同是語也。
但一條之上有氣分二字,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,治為水寒之邪閉結,氣海之陽不布,榮衛不行。一條用枳朮湯,為中焦水停土壅故也。又「胸痹篇」云:胸痹,心下痞留,氣結在胸,胸滿,脅下逆搶心,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,人參湯亦主之。一證列二方,原其意,蓋是留氣結在胸為重者,便須補中。
又:心中痞,諸逆心懸痛,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。《傷寒論》中有謂:病人手足厥冷,脈作緊,邪結在胸中者,當吐之。脈浮大,心下反硬,有熱屬臟者,下之。茲二者為不汗、下而痞滿,從其邪有高下,故吐下之不同。若經汗下而心下痞,則以諸瀉心湯。大抵痞與結胸,同是滿硬,但結胸則湧治,豈非仲景治痞亦在心脾二臟,從火土之陰陽者歟,各適其宜而治。高者越之,下者竭之,上氣不足推而揚之,下氣不足溫而行之。
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郁者開之,結者解之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虛則補,實則瀉,隨機應變以為治。
若酒積雜病,下之大過,亦作痞滿,宜升提胃氣,以血藥兼之。
脾胃弱而轉運不調為痞,宜四君子湯。傷於勞倦者,補中益氣湯,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者,亦宜之。
脈之右關多弦,弦而遲者,必心下堅,此肝木克脾上,鬱結涎閉於臟腑,氣不舒則痞,木香順氣湯。
海藏云:治痞獨益中州脾土,以血藥治之,其法無以加矣。
白話文:
有人問道:造成痞症的是哪個臟器的問題?又是哪種氣的失調呢?根據《內經》的考究,有提到陽明經的復發會導致心痛和痞滿的情況,這是因為內部清氣過剩,外部熱氣鬱積。太陽經的復發會導致心胃寒冷,心痛和痞悶,這是由於心氣在內部過度燃燒。在備化之紀和卑監之紀中,病會出現痞症,太陰經影響時,會出現積飲和痞膈,這些都是因為陰氣超過陽氣。由此可見,受病的臟器主要是心和脾。
造成痞症的火和濕是因為氣血阻塞不暢通。關於導致疾病的原因,不能一概而論。外界的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和人體內的五邪(風、寒、濕、燥、火)相互作用,陰陽的偏盛,飲食和情緒的過度,都可能擾亂心和脾的正常運作。心是屬陽的火,主血;脾是屬陰的土,主濕。傷害到陽氣,火氣就會鬱積,血流凝滯;傷害到陰氣,土氣就會壅塞,濕氣聚集。心和脾兩臟的病,相互之間關係密切,但對於陰陽的區別,治療的方法就不能相同。
《金匱要略·水病篇》提到:心下堅硬且大如盤,邊緣像旋杯一樣,這是水飲所造成的。但有一種情況,是在上面加上「氣分」二字,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,這是因為水寒之邪閉結,氣海之陽不布,營衛運行不暢。另一種情況則使用枳朮湯,這是因為中焦水停土壅。在「胸痹篇」中說:胸痹,心下痞留,氣結在胸,胸滿,脅下逆搶心,使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或人參湯來治療。一個症狀列出兩種治療方法,其原因是,如果氣結在胸較嚴重,就需要補中。
再者,心中痞,各種逆心懸痛,使用桂枝生薑枳實湯來治療。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病人手腳厥冷,脈搏緊繃,邪氣結在胸中,應當使用催吐的方法。如果脈搏浮大,心下反而硬,有熱屬於臟腑,就應該使用下法。這兩種情況,都是不汗、下而痞滿,根據邪氣的高低位置,所以使用的治療方法不同。如果已經經過汗下而心下仍然痞滿,就可以使用瀉心湯。
總的來說,痞和結胸都是滿硬,但結胸需要使用湧吐法。難道不是仲景在治療痞症時,也是專注在心和脾兩個臟器,根據火和土的陰陽性質來進行治療,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。對於高位的病,就抑制它;低位的病,就舉起它;鬱結的病,就打開它;結實的病,就解決它;寒冷的病,就用熱來治療;熱的病,就用冷來治療;虛弱的病,就補充它;實證的病,就排泄它。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法。
如果是因為酒積或其他疾病,過度下痢而造成痞滿,應該提升胃氣,同時使用血藥。
脾胃功能弱而運轉不調造成痞滿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。因勞累而導致的疲憊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。大病後元氣未恢復而痞滿,也可以使用這種湯。
脈象的右關部位多數弦,如果弦而遲,必定心下堅硬。這是因為肝木剋脾土,鬱結的涎液在臟腑中閉塞,氣血不暢通,就形成痞滿。可以使用木香順氣湯。
海藏說:治療痞症,單純地增強中州脾土,使用血藥來治療,這個方法已經無法再加以改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