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窮源集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脈說

《難經》曰:三部者,寸、關、尺也。九候者,三部之浮、中、沉也。蓋肺朝百脈,十二經雖不盡走手,而無不現於氣口之動脈,後世因之以為診家捷法。寸為陽,為上部。左寸,心部也,其候在心與心包絡。右寸,肺部也,其候在肺與胸中,主頭項以至心胸之分。關為陰陽之中,為中部。

左關,肝部也,其候在肝膽。右關,脾部也,其候在脾胃,主臍腹、胠脅之分。尺為陰,為下部。左尺,腎部也,其候在腎與膀胱、大腸。右尺,三焦部也,其候在腎與三焦、命門、小腸,主腰、足、脛、股之分。三部中各有三候,三而三之,是為九候。浮主皮膚,候表及腑。

中主肌肉,以候胃氣。沉主筋骨,候里及臟。

經曰:察九候,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,此七診之義也。厥陰之至,其脈弦;少陰之至,其脈鉤;太陰之至,其脈沉;少陽之至,大而浮;陽明之至,短而澀;太陽之至,大而長,此六氣之脈也。春脈如弦,夏脈如鉤,秋脈如浮,冬脈如石,此四時之脈也。

平人之常氣稟於胃,無胃者逆,逆者死。胃者,長夏之脈,微軟而和。故弦鉤毛石,必得胃氣,始為平脈。但弦、但鉤、但毛、但石,即真臟脈見。而不弦、不鉤、不毛、不石,亦為穀氣不至也。「脈要」曰:春不沉,夏不弦,秋不數,冬不澀,是謂四塞,謂失所生之氣也。

沉、弦、數、澀甚,曰病,是又進一解矣。

《脈經》論脈止二十四種,《脈訣》亦然。其中長、短、數、散四種,或棄或取。余謂脈無定數,惟即其脈而象之,而名以立焉。占病之法,又在診者之活變而善悟,不可執一端而遽定其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也。如浮脈,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,其病在表。然浮而有力為洪,無力為芤,遲大為虛,柔細為濡,概言表可乎?沉脈,重手按至筋骨乃得,其病在裡。

然有力為實,無力為虛,亦有寒邪外感,脈見沉緊者,可概言里乎?遲脈一息三至,去來極慢,決為寒矣。然亦有浮遲、沉遲、兼滑、兼細之別,可一例施乎?數脈一息六至,俗以為熱矣。然遲冷、數熱之說,《內經》未言。凡寒邪外感,必暴見數緊;陽虛陰虛,或見細數無力,或見數而弦滑;惟洪滑有力者為真熱,可妄言熱乎?至於來盛去衰為洪,陽實陰虛、氣實血虛之象也。浮沉皆得大而長、微弦為實,洪滑有力為諸實熱等證。

沉弦有力為諸痛滯等證也。前卻流利,如珠應指,為滑,多為痰壅之象,過甚則為邪熱。細而遲,短且散,如輕刀刮竹,如雨沾沙,為澀,為氣血俱虛之候。按之不移,如張弓弦為弦,為肝邪也。浮大而軟,按之中空,兩邊實,為芤,為失血也。來往有力,堅摶抗指,為緊,乃陰邪搏激之候。

白話文:

脈說

《難經》說:「三部指的是寸、關、尺這三個部位。九候指的是三部各自的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。」肺臟統管全身的脈絡,雖然十二經脈不一定都經過手部,但都會在手腕氣口的動脈上顯現出來,後代醫家因此將其作為診脈的快捷方法。寸脈屬陽,屬於上部。左手寸脈,對應心臟,可以診察心臟和心包絡的情況。右手寸脈,對應肺臟,可以診察肺臟和胸腔的情況,主要負責診斷頭部、頸部以及心胸的相關疾病。關脈是陰陽的交界處,屬於中部。左手關脈,對應肝臟,可以診察肝臟和膽囊的情況。右手關脈,對應脾臟,可以診察脾胃的情況,主要負責診斷肚臍周圍、腹部及脅肋部位的相關疾病。尺脈屬陰,屬於下部。左手尺脈,對應腎臟,可以診察腎臟、膀胱和大腸的情況。右手尺脈,對應三焦,可以診察腎臟、三焦、命門和小腸的情況,主要負責診斷腰部、足部、小腿和大腿的相關疾病。三部各自有三種脈象,三者相乘,就成了九候。浮脈主要診斷皮膚表面的情況,可以診察身體表層和六腑的疾病。中脈主要診斷肌肉的情況,可以診察脾胃的功能。沉脈主要診斷筋骨的情況,可以診察身體內層和五臟的疾病。

醫書上說:「診察九候脈象時,如果發現只有單獨的脈象出現,像是單獨微小、單獨巨大、單獨急速、單獨遲緩、單獨發熱、單獨寒冷、單獨陷下等情況,都表示身體有疾病。」這就是七種主要的脈象診斷意義。厥陰經氣出現時,脈象會呈現弦狀。少陰經氣出現時,脈象會呈現鉤狀。太陰經氣出現時,脈象會呈現沉狀。少陽經氣出現時,脈象會呈現大而浮的狀態。陽明經氣出現時,脈象會呈現短而澀的狀態。太陽經氣出現時,脈象會呈現大而長的狀態,這就是六種經氣的脈象表現。春天脈象應該像琴弦一樣柔和,夏天脈象應該像鉤子一樣有力,秋天脈象應該像浮在水面一樣輕,冬天脈象應該像石頭一樣堅實,這是四個季節的正常脈象。

健康人的正常脈象都源自於脾胃的功能,如果脾胃功能喪失,就表示脈象會出現異常,異常則代表生命危險。脾胃對應的是長夏的脈象,應該是微弱、柔軟而和緩的。所以,出現弦、鉤、毛、石等脈象時,一定要帶有胃氣,才算正常的脈象。如果只有弦、只有鉤、只有毛、只有石等脈象,就表示臟腑的真氣衰敗。如果不出現弦、鉤、毛、石等脈象,也表示身體的能量沒有到達脈象所對應的位置。《脈要》說:「春天脈象不應該沉伏,夏天脈象不應該像琴弦一樣繃緊,秋天脈象不應該快速,冬天脈象不應該遲緩,這些都叫做『四塞』,表示身體失去了順應自然的生發之氣。」沉脈、弦脈、數脈、澀脈等脈象明顯時,表示身體有疾病,這又進一步說明了脈象的意義。

《脈經》中記載的脈象有二十四種,《脈訣》也是如此。其中長、短、數、散這四種脈象,有的醫家會捨棄不用,有的則會採用。我認為脈象沒有固定的數量,只要依照脈搏的實際情況來觀察,然後再命名即可。判斷病情的方法,更重要的是在於診脈者的靈活變通和善於領悟,不能夠拘泥於單一的脈象,就驟然確定疾病的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。例如浮脈,輕按下去感覺有餘,重按下去反而不足,這種情況表示疾病在身體表面。但浮脈如果感覺有力,就稱為洪脈;如果感覺無力,就稱為芤脈;如果脈象遲緩而又寬大,則表示虛弱;如果脈象柔細而軟弱,則稱為濡脈。這些情況可以統稱為表證嗎?沉脈,必須重按到筋骨才能感覺到,表示疾病在身體內裡。但沉脈如果感覺有力,表示是實證;如果感覺無力,表示是虛證。也有寒邪侵入身體,導致脈象呈現沉緊的情況,這些情況可以一概而論為裡證嗎?遲脈,表示脈搏一分鐘跳動三次,跳動極為緩慢,通常判斷為寒證。但遲脈也有浮遲、沉遲,甚至兼滑、兼細的區別,可以一概而論嗎?數脈,表示脈搏一分鐘跳動六次,一般認為是熱證。但遲為寒冷,數為發熱的說法,《內經》中並沒有提及。凡是寒邪侵入身體,一定會突然出現數脈緊脈的現象;陽虛陰虛時,則可能出現細數無力的脈象,或是數而弦滑的脈象。只有脈象呈現洪大滑利而有力時,才是真正的熱證,可以隨意說成是熱證嗎?至於脈象來勢強盛、去勢衰弱,稱為洪脈,這是陽氣實而陰氣虛,或是氣盛而血虛的表現。浮脈或沉脈都呈現寬大而長,略帶弦狀的,表示是實證。洪脈滑利且有力,表示是各種實熱的症狀。沉脈且弦而且有力,表示是各種疼痛、阻塞等症狀。脈搏來去流利,像珠子在指尖滾動一樣,稱為滑脈,多半是有痰液壅塞的現象,如果過於滑利,則表示有邪熱。脈象細小而遲緩,短促且鬆散,像輕刀刮竹,像雨水落在沙子上,稱為澀脈,表示氣血俱虛。脈象按壓不動,像張滿的弓弦一樣繃緊,稱為弦脈,表示肝邪。浮脈寬大而軟弱,按壓時中間空虛,兩邊有力,稱為芤脈,表示失血。脈象來去有力,堅硬而搏動,按壓時感覺到抵抗,稱為緊脈,是陰邪侵入身體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