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易通說》~ 下卷 (10)

回本書目錄

下卷 (10)

1. 六子

又按:男女天癸,路道不同。女子天癸至,是從前面下交於心,合於離卦,故《內經》原文先言任脈通。男子天癸至,是從背後下交於腎,合於坎卦,故《內經》先言腎氣盛。

白話文:

六子

男女的性發育途徑不同。女子月經初潮,是從前方經由任脈下行至心臟,與離卦(火)相應,所以《內經》一開始就說任脈通暢。男子性發育,是從後方經由督脈下行至腎臟,與坎卦(水)相應,所以《內經》一開始就說腎氣旺盛。

2. 闢卦

男祖鑑曰:十二闢卦起於京房。以一年分配乾坤兩卦,上半年為陽,屬乾卦;下半年為陰,屬坤卦。每一月又應一爻。從冬至起為陰極陽生,坤卦下生一陽,是為復卦。邵康節云:地下有雷聲,春風彌宇宙。言陽氣來復也。《易》曰: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爻辭》曰:先王以至日閉關,商旅不行。

至日謂冬至,言令當閉藏也。觀之草木,萬卉皆凋,梅花獨開,為一陽初生之驗。宋·翁森詩云:數點梅花天地心。鹿角解亦應復卦。古人以律管測氣,冬至律中黃鐘,葭管飛灰。十二月應十二律,無不符驗,乃知十二闢卦非浮說也。丑月二陽初生,為地澤臨。二陽在地下,井中水極溫,是其驗也。

澤者汽也,丑月掘地下入,則見其出氣。律中大呂。寅月三陰在上,三陽在下,為地天泰。天地氣交,芶萌盡達。是月立春,萬物發生,律中大簇,以成太和之氣象。二月驚蟄動雷。雷出地而上於天,故應雷天大壯,言萬物方壯長也。律中夾鍾。三月為澤天夬,言雨澤自天而下降。

律中姑洗。四月陽極,為純乾之卦,故晝日極長。律中仲呂。五月陽極陰生,為姤卦。《月令》半夏生。今四川松蕃產蟲草,冬至生蟲,至五月蟲長寸余,蠢然行動,到夏至節,蟲忽入土,變生為草。居民掘得其根,猶顯然蟲也。此蟲由陽入陰,實應姤卦。麋角解亦應姤卦。

律中蕤賓。六月二陰初生,四陽在上,為天山遁。遁者,藏也。六月亢陽在上,陰氣欲出而不得,名曰三伏。金遇火伏,即遁藏之義,人皆避暑,亦是遁意。律中林鐘。七月三陽在上,三陰在下,為天地否。否與泰對。天地氣交則萬物生,天地氣不交則萬物死。故立秋以後,草木漸死,梧桐一葉落,是其驗矣。

六壬書以申為人門,寅為鬼門,實屬顛倒。蓋寅值泰卦,人生於寅,何得以寅為鬼門?申值否卦,天地不交,萬物漸死,當以申為鬼門。七月節名處暑,蓋暑者,天地水火相蒸之氣也。暑自此止,則天地之氣上下各分矣。律中夷則。八月陰漸盛,為風地觀。觀與臨反。至於八月,則臨卦之氣體休囚,故《爻辭》曰:至於八月有凶,以見八月觀卦為主。

律中南呂。九月五陰一陽,為山地剝。草木黃落,剝即落也。木落而果見樹梢,有碩果僅存之象。律中無射。十月六爻皆陰,為坤卦。俗名陽月,謂其無陽也。晝短夜長,以應陰極之數。律中應鐘。十一月,陰極陽生,又為復卦。凡十二卦各值一月,以律考之,氣化胥合。

京房又以其餘配公卿大夫,十二月共配六十四卦,謂系六爻發揮,理雖可通,事無定驗,可置勿論。《內經·陰陽別論》曰:人有四經十二從,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。張隱菴注:春弦、夏洪、秋毛、冬石為四經。其十二從謂手太陰應正月寅,手陽明應二月卯云云,義與從字不合。

白話文:

男性祖先的智慧說道:十二闢卦的理論源自於京房。他將一年的時間與乾坤兩卦結合,上半年象徵陽剛,歸類爲乾卦;下半年則代表陰柔,屬坤卦。每個月則對應一個爻。從冬至開始,是陰極轉陽的時刻,坤卦下方生出一陽,形成了復卦。邵康節曾說:地下有雷聲響起,春風吹遍宇宙。這是指陽氣復甦的現象。《易經》中提到:復卦讓我們看到天地的生機。《爻辭》中寫道:古時君王在冬至這一天會關閉城門,商人和旅者都停止行動。

冬至,意味着應當閉關藏身。觀察自然界中的植物,萬物凋零,唯獨梅花綻放,證明了一陽初生的事實。宋代詩人翁森在詩中寫到:數點梅花,透露了天地的生機。鹿角脫落也是復卦的徵兆。古人用律管來測量氣節,冬至時黃鐘律管中的葭管飛灰,這現象與十二月對應的十二律相符,證明十二闢卦並非空談。

丑月時,二陽初生,形成地澤臨卦。二陽位於地下,井水因此變得溫暖,這是明顯的驗證。澤是指水汽,在丑月挖掘地下,會看到水汽冒出。此時律中大呂。到了寅月,三陰居上,三陽位於下方,形成地天泰卦。天地之氣交匯,萬物復甦。這個月立春,萬物生長,律中大簇,展現出太和的氣象。二月驚蟄時節,雷聲轟鳴。雷從地底升起,直衝雲霄,應驗了雷天大壯卦,表明萬物正在茁壯成長。此時律中夾鍾。三月是澤天夬卦,象徵雨水從天而降。

律中姑洗。四月陽氣達到頂峯,形成純乾卦,因此白晝時間最長。律中仲呂。五月,陽極轉陰,形成姤卦。《月令》記載半夏開始生長。現今四川松潘地區產一種蟲草,冬至時生爲蟲,至五月蟲體長過寸許,蠢蠢欲動,至夏至時,蟲忽然鑽入土中,變爲草本植物。當地居民挖取其根部,仍可見其蟲狀。這種蟲由陽入陰的過程,確實對應姤卦。麋鹿的角脫落也與姤卦相呼應。

律中蕤賓。六月,二陰初生,四陽位於上方,形成天山遁卦。遁即是藏匿的意思。六月炎陽高照,陰氣欲出卻無法實現,這就是所謂的三伏天。金屬遇火而隱匿,正如遁卦之意,人們紛紛避暑,同樣體現了遁的含義。律中林鐘。七月,三陽位於上方,三陰位於下方,形成天地否卦。否卦與泰卦相對。天地之氣交匯,則萬物生長;天地之氣不交,則萬物凋亡。因此立秋之後,草木逐漸枯萎,梧桐落葉,便是驗證。

六壬書中認爲申代表人門,寅代表鬼門,實則顛倒。寅對應泰卦,人出生在寅時,怎能將寅視爲鬼門?申對應否卦,天地之氣不交,萬物漸亡,申應被視作鬼門。七月的節氣名爲處暑,暑熱是由天地水火蒸騰之氣造成的。暑熱自此停止,天地之氣開始各自分離。律中夷則。八月,陰氣漸盛,形成風地觀卦。觀卦與臨卦相反。到了八月,臨卦的氣運衰竭,故《爻辭》說:至八月有兇,說明八月的觀卦爲主導。

律中南呂。九月,五陰一陽,形成山地剝卦。草木黃葉飄落,剝即落葉之意。落葉後,果實顯露於樹梢,呈現出碩果僅存的景象。律中無射。十月,六爻皆陰,形成坤卦。民間稱其爲陽月,因其中無陽氣。白天短暫,夜晚漫長,符合陰極之數。律中應鐘。十一月,陰極轉陽,再次形成復卦。總共十二卦,每月對應一卦,通過律管驗證,氣化完全吻合。

京房還將其餘部分與公卿大夫相配,將十二月與六十四卦相連,稱爲六爻發揮,理論上雖然可以理解,但實際上沒有固定的驗證方法,可暫時擱置不議。《內經·陰陽別論》中說:人體有四經十二脈,四經對應四季,十二脈對應十二個月。張隱庵註釋:春弦、夏洪、秋毛、冬石爲四經。十二脈則指手太陰對應正月寅,手陽明對應二月卯等,但這與“從”字的意義不符。

從是指跟隨經脈。春季經脈弦,應春令,主管木氣。春季三個月的從脈,正月應是足厥陰肝,二月足少陽膽,三月手厥陰包絡。夏季三個月經脈洪,應火氣,其從脈,四月手太陽小腸,五月手少陰心,六月足太陰脾。秋季三個月經脈毛,主金氣。其從脈,七月應是足陽明胃,八月手太陰肺,九月手陽明大腸。

冬季三個月經脈石,主水氣。其從脈,十月應足太陽膀胱,十一月足少陰腎,十二月手少陽三焦。《內經》中並無明確記載,由於張隱庵的註釋與月份氣節不符,因此這裏進行了重新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