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怡堂散記》~ 卷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4)

1.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

朱彥修有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論。云:人受天地之氣以生,天之陽為氣,地之陰為血,故氣常有餘,血常不足。天之陽,日也。常明不息,陽有餘也。月盈則虧,朋不足也。人之陰血應月,故男子十六而精通,女子十四而經行,是有形之後,猶有待於乳哺、水穀以養陰氣,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,故古人必三十、二十而後嫁聚,可見古人之善於攝養也。男子八八而精絕,女子七七而經斷,人身之陰只供三十年之用,以此難成易虧之陰。

情欲無涯,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?其為不足也,明矣。養陰之說可不先講乎?

俞子容曰:近時醫者多執前人「肝常有餘,腎常不足」之說,往往舉手便用平肝之劑。《聖濟》經云:「原四時之所化,始於木。究十二經之所養,始於肝。女子受娠一月,厥陰肝經養之,肝乃春陽發動之始,萬物生長之源,故戒怒養陽,使先天之氣相生於無窮,所以肝主色,氣和則體澤,氣傷則枯槁,故戒怒養肝是攝生之切要也,不可泥平肝之說。

王安道云:三焦,焦字取火能腐物之義。火之性自下而上,三焦者始於原氣,由於中脘,散於膻中,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。其曰:上焦主納而不出,下焦主出而不納,其納其出皆系乎中焦之腐熟,焦之為義可見矣。

白話文:

陽常有餘陰常不足

朱彥修認為陽氣通常充盈,陰血則常常不足。他說人體生命源於天地之氣,天之陽氣化為人體之氣,地之陰氣化為人體之血,所以氣通常充足,而血卻常常不足。太陽日夜運行不息,象征陽氣的充盈;月亮圓缺變化,則象征陰血的不足。人的陰血如同月亮般循環,男子十六歲精氣通達,女子十四歲月經初潮,即使有形體之後,仍需依靠乳汁、飲食來滋養陰氣,待陰氣充足才能與陽氣相配,所以古人規定女子三十或二十歲才嫁娶,可見古人善於保養身體。男子到八八六十四歲精氣衰竭,女子到七七四十九歲月經停止,人體陰血只夠維持三十年,陰血本就難以充足易於虧損。

情慾無止境,怎麼可能滿足呢?陰血不足,是很明顯的。因此,養陰的說法應該優先重視。

俞子容說:現代醫生多數沿用前人的「肝常有餘,腎常不足」的說法,一出手就用平肝的藥物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:「觀察四季的變化,始於木;探究十二經脈的滋養,始於肝。女子懷孕一個月,厥陰肝經負責滋養胎兒,肝是春天陽氣發動的開始,也是萬物生長的根本,所以要戒怒養陽,使先天之氣生生不息。肝主人的面色,氣血調和則面色紅潤有光澤,氣血受損則面色枯槁,所以戒怒養肝是養生的關鍵,不能一味執著於平肝的理論。」

王安道說:三焦,焦字取火能燒灼腐化的意思。火的特性是自下而上,三焦經氣從下焦的原氣開始,經過中焦的中脘,到達上焦的膻中,都是相火從下往上運行的過程。上焦主要負責吸收而不排出,下焦主要負責排出而不吸收,吸收和排出的過程都依賴中焦的消化吸收作用,「焦」字的含義由此可見。

2. 大家論治

張子和云:氣,一也。因所觸而變為九。《內經》有九氣不同之說,東垣發脾胃之論,統而為一,以升降之,振衣揭領之法也,故《直指方》有橘皮一物湯治諸氣病。

子和云: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,凡見喜怒悲思恐,皆以平心火為主,致於勞者傷於動,動便屬陽,驚者駭於心,心便屬火,亦以平心火為主。今之醫者不達此旨,遂有寒涼之謗。

丹溪云:凡腹痛之脈皆見沉細,寒熱之辨在緩與數,不在大小。痛處要分上下左右,是氣?是血?是痰?是食?雖喜按亦有屬實症者,故諸痛無補法。

丹溪言:人身氣血沖和,百病不生,一有拂鬱,諸病生焉。蒼木、撫芎總解諸郁,郁在中焦,蒼朮、撫芎開其氣以升之,假如食在氣上,提其氣則食自降矣。

又云:郁者,結聚而不得發越也,當升者不得升,當降者不得降,當變化者不得變化,傳化失常,六郁之病見矣。

河間《原病式》云:凡病熱甚,則鬱結而氣血不能宣通,神無所用而不遂其機,隨其鬱結之微甚,有不用之大小焉。是故目鬱則不能視色;耳鬱則不能聽聲;鼻鬱則不能聞香臭;舌鬱則不能知味,至如筋骨痿痹不能為用者,皆熱甚鬱結之所致也。

潔古云:「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。中暑為陰症,中熱為陽症。避暑於深堂大廈者,名中暑,陰寒所遏陽氣不得伸越,大順散主之。若行人、農夫於中日勞役得之,名曰中熱,必肌膚大熱、大渴引飲,汗大泄、元氣以動,此天熱外傷肺氣,蒼朮白虎湯主之。」所病雖有動靜之殊,其為天暑一也,大順飲中甘草最多,乾薑、杏仁、肉桂次之,三物皆炒用,蓋溫劑也,吾恐不能解暑,反增內煩矣。

世俗不明,類曰:「夏月陰氣在內,大順散為必用之藥。」其誤人也,甚矣。夫陰氣非寒氣也,蓋夏月陽氣發於外,而陰氣則在內耳。豈可視陰氣為寒氣而用溫熱乎?陰果為寒,何以夏月則飲水(冰?)乎?人之六腑為陽、五臟為陰,如肝腎之陰,陰在內陽之守也,肝腎之陰非肝腎之寒也。作如此看,癡人亦當喚醒。

白話文:

大家論治

張子和認為:氣,本質上只一種,但因受外邪觸動而產生變化,形成九種不同的氣。《內經》中就記載了九種不同的氣,東垣先生則將這些氣的理論統整起來,歸納為一,並以升降、振衣揭領的方法來調理,所以《直指方》中才有單用橘皮治療各種氣病的方劑。

張子和還說:河間先生在治療五志病方面,獨具慧眼,他認為無論是喜怒悲思恐,都應以平息心火為主要方法。勞累傷於過度運動,運動屬陽;驚嚇則使心神受損,心屬火,都應該以平息心火為重點。現在很多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,因此對此產生寒涼的誤解。

朱丹溪認為:凡是腹痛的病人,脈象都呈現沉細,寒熱的區別在於脈搏的緩急,而非脈搏的強弱。疼痛的部位要區分上下左右,是氣虛?血瘀?痰飲?還是食積?即使患者喜歡按壓疼痛處,也可能屬於實證,因此各種疼痛都沒有單一的補益方法。

朱丹溪還說:人體氣血調和,百病不生,一旦氣血運行受阻,百病叢生。蒼朮、川芎都能疏通氣鬱,如果氣鬱在中焦,用蒼朮、川芎就能開通其氣機使其上升,就像食物停留在胃部,提升胃氣就能使食物下降。

他又說:氣鬱就是氣機阻塞,不能正常運行,該升的升不起來,該降的降不下去,該變化的不能變化,導致氣機運行失常,就會產生六鬱之症。

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說:凡是病情發熱嚴重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神氣無法正常運作,而根據氣血鬱結的程度不同,病情輕重也不同。所以,眼睛鬱結則視力模糊;耳朵鬱結則聽力下降;鼻子鬱結則嗅覺失靈;舌頭鬱結則味覺喪失;甚至筋骨痿痹等不能活動的症狀,都是因為熱盛導致氣血鬱結所造成的。

吳潔古說:「靜止狀態下中暑叫中暑,活動狀態下中暑叫中熱。中暑是陰虛證,中熱是陽虛證。躲在深堂大廈裡中暑,叫做中暑,是陰寒之邪阻遏陽氣不得舒展,大順散可以治療。如果是在烈日下勞作的人,中暑叫做中熱,表現為皮膚發熱、口渴、大量出汗、元氣耗損,這是暑熱傷及肺氣,蒼朮白虎湯可以治療。」雖然中暑的狀態有動靜之分,但本質上都是暑邪,大順散中甘草用量最多,乾薑、杏仁、肉桂次之,且這三味藥都需炒用,屬於溫熱藥。我擔心它不能解暑,反而會增加內熱。

世俗人不明此理,總是認為夏天陰氣在內,大順散是必用的藥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陰氣並不是寒氣,夏天陽氣外發,陰氣則在內。怎麼能把陰氣當成寒氣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呢?如果陰氣真是寒氣,那為什麼夏天人們要喝水(冰水)呢?人體六腑屬陽,五臟屬陰,像肝腎屬陰,陰氣在內,陽氣在外護衛著陰氣,肝腎的陰氣不是肝腎的寒氣。如此看來,愚昧的人也該醒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