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怡堂散記》~ 卷上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0)

1. 又論治體

張劉朱李是醫家必讀之書,餬口之輩多略而不詳,訒庵先生約而釋之,以救時弊,醫門之捷徑也。《準繩》、《醫統》、《景岳全書》、《辨證錄》等篇,是病家查閱之書,非行道之書也。

仲景方非用之難,在對症之難,認症既真,用無不效,上工善診治之準繩也。東垣方有併力,有加減,細微曲折無不中理,中工善體認之師也。丹溪方首重養陰,而六淫症治無不俱載,但言某病用某藥,並不究其所以然,是為庸工餬口者開捷徑,非其學之淺也。河間書以亢害承製為主,法遵仲景,隨時審症,多所發明,用力最專。

亦稱大家,但非文士之筆,難於記誦,人師其意而已。

薛立齋所治,皆王公大人膏粱味厚之輩,故其所用皆歸脾、八珍、補中益氣等方,逍遙即是散劑,平胃即是攻劑。張子和所治多山野藜藿之輩,故其所長在汗、吐、下三怯。設以立齋方治藜藿,適足以增病,以子和法治膏粱,三法未畢而氣已絕矣。醫家讀古人書,先要設身處地,乃能通變。

白話文:

又論治體

張仲景、劉完素、朱丹溪、李東垣的著作是醫家必讀的經典,但很多只求餬口的人往往只是粗略地翻閱,並不深入理解。訒庵先生(指作者自己或其所尊重的醫家)對這些著作做了簡潔的闡釋,以糾正當下的醫學弊端,這是醫學學習的捷徑。《傷寒論準繩》、《醫統全書》、《景岳全書》、《辨證錄》等書,是病人查找病症的參考書籍,並非醫生行醫的指導書。

張仲景的方劑並非難以應用,難點在於能否準確辨證。如果診斷正確,用藥就一定有效,這是醫術高明者的準則。李東垣的方劑注重藥物之間的配伍作用,善於加減藥物,其用藥細微變化都符合醫理,是中等水平醫生學習效仿的典範。朱丹溪的方劑重視養陰,各種外邪侵犯所導致的疾病治療方法也都有記載,但只講明某種疾病用某種藥物,並不深入探討其道理,這對於那些只求餬口的庸醫來說是條捷徑,但並非因為他的醫學造詣淺薄。劉河間的醫書以臟腑之間的亢盛與虧虛為主要理論,其方法遵從張仲景,並根據當時的病情靈活調整,有很多獨到的見解,治學用力最為專注。

他們都被稱為醫學大家,但他們的著作並非文人風格,難以死記硬背,學習者應當領會其精神實質即可。

薛立齋所治的病人都是達官貴人,飲食豐盛,所以他常用歸脾湯、八珍湯、補中益氣湯等補益的方劑,逍遙散是他的常用散劑,平胃散是他的攻下之劑。張子和所治的病人多是貧苦的山野百姓,所以他擅長使用汗法、吐法、下法等三種治療方法。如果用薛立齋的方劑治療貧苦百姓,反而會加重病情;如果用張子和的方劑治療達官貴人,可能還沒等治療完成,病人就已經氣絕身亡了。醫家閱讀古人的醫書,首先要設身處地地思考,才能融會貫通,臨證應變。